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遼夏金元的統治【學習目標】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習重難點】1.遼夏金元諸政權的更替和制度建設。2.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習過程】一、遼與西夏1.遼朝的建立(1)概況①民族起源:遼朝的建立者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②建立政權: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③遼宋關系: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2)制度建設①官僚體制: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②皇帝制度: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判斷正誤:(1)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農耕、漁獵生活。(×)(2)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戰爭頻繁,政局動蕩,人民困苦的局面。(×)深化理解:正確認識遼朝的雙軌政治制度契丹征服者一時尚不能適應被征服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雙軌政治制度分別管理。這種承認漢法、設立南面官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并促進了契丹向封建文明過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問題思考: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一》思考:材料描述了遼代的哪一制度?用材料中的話指出該制度的突出特點。指出這一制度產生的影響。提示:制度:南北面官制。特點:因俗而治。影響:有利于緩和矛盾,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2.西夏的建立(1)民族起源: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建立政權: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政治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蕃號官稱。判斷正誤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國號西夏,建立起與宋朝相同的政治制度。(×)(4)夏金關系: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的建立(1)民族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建立政權: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也稱上京。(3)金遼、金宋關系: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4)遷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2.金朝制度(1)基本沿襲唐宋。(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①凡女真民戶,統一編入謀克、猛安等組織。②他們被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概念辨析:猛安謀克猛安謀克是金朝女真社會的最基本組織。它產生于女真原始社會的末期,由最初的圍獵編制進而發展為軍事組織,最后變革為地方的行政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問題思考:材料:金以兵立國,猛安、謀克最為根本。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然猛安、謀克,皆由世襲,滋生蕃息。軍費錢絹,供給最煩。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宮以給之,人三十畝,自不耕種,奴蓄漢人為之佃蒔,取租而矣。——改編自鄧之誠《宋遼夏金元史》思考:據材料指出金朝基本的社會制度,并分析其特點。提示:制度:猛安謀克制。特點:世襲產生;不事耕種,奴役漢人耕種,收取地租。3.由盛而衰(1)鼎盛: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1.蒙古的興起(1)建立政權: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2)領土擴張:此后半個世紀,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2.元朝建立(1)重心轉移: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將統治重心從漠北轉移到漢地,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作為首都。(2)元朝建立: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3)四大汗國: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3.元朝統一(1)統一的實現: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2)文天祥抗元: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堅拒勸降,后來在大都從容就義。(3)驛站制度:為鞏固統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也用來運輸官府物資;又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4.行省制度的設立(1)概念: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當時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2)設立: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高。(3)影響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5.其他地區的管理(1)吐蕃地區: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2)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3)臺灣:在隸屬福建晉江的澎湖設置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6.歷史解釋:元朝的行省制與郡縣制的不同(1)郡縣是地方機構,郡縣長官是地方官員。中央政令直達郡縣,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縣,直線行政。(2)行省是中央機構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央官員。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制,是分區統治,不是直線統治。7.問題思考材料:中書省分設于外者曰行省,初本不設丞相,后以和林等處多勛戚,行省官輕不足以鎮之,乃設丞相,而他處行省皆設焉。——節選自鄧之誠《宋遼夏金元史》思考:據材料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及成因。提示:特點:實行行省制。行省長官位高權重。成因:彈壓蒙古貴族的需要;經驗的推廣。四、元朝的民族關系1.新民族的形成(1)蒙古:①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②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2)回族:中亞、西亞的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判斷正誤:(1)蒙古民族是統一草原后融入其他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提示:蒙古原為一個游牧部落,統一草原后,融入了其他部落而不是其他“民族”。(2)移居中國的中亞人、西亞人在元朝被稱為回回人,是回族的前身。(×)提示: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人移居中國后,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吸收、融合形成了我國回族的前身。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貴族的統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2)措施:元朝在很多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3)內容: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4)判斷正誤元朝時期的漢人指的是黃河流域的漢族人。(×)(5)提示:元朝時的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遷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6)概念闡釋:四等人制元初,依據不同民族將民眾的社會地位劃分為四等:蒙古人社會政治地位最優越;色目人(西夏、回回等)次之;漢人(原先金朝統治地區的金人和漢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統治的民眾)最低。3.民族融合(1)原因:①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卻日益嚴重。②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2)表現: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漸與漢族相融合。歸納總結:正確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及民族關系(1)關于民族政權的認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因此遼、宋、夏、金、元這些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數民族政權為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2)關于民族關系的問題①各民族間存在戰爭,這些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進行定義。反抗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也是正義的,反之則是非正義的。②在宋、遼、夏、金的關系中占主導的是三次議和,這三次議和雖然是兩宋統治者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議和使雙方減少了戰爭,獲得了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局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③這一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制度被少數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聯系增強,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進文化的影響,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進程,各民族進一步融合。4.知識圖示【能力提升】元朝形勢圖應用:在劃線處填寫相應地名或機構①嶺北行省:②大都:③察合臺汗國:④遼陽行省:⑤宣政院轄地一、史料實證1.印證教材觀點(1)材料: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2)應用:這段材料說明行省不是地方政府,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2.獲取材料信息(1)材料:宋人徐夢莘所撰史書《三朝北盟會編》卷3這樣記載遼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其地則自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其人則耐寒忍饑,不憚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不用舟楫,浮馬而渡,精射獵……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2)應用:依據材料指出女真人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特征。(3)提示:性格特征:能吃苦耐勞(耐寒忍饑),勇敢強悍。(4)生活方式特征:耕獵騎射;過定居生活;生食。二、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貢獻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幾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區域性的政權如遼、金、蒙、藏等;取得全國政權的如元和清。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一旦奪取了中原,建立新的政權,幾乎是同時就和漢民族的文化經濟政治融合在一起,中原文明得到了少數民族的認同。少數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作出了杰出貢獻,拓展了疆域,促進了邊疆的開發;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1.針對練習:“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于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明朝方孝孺的這句話反映的史實是( )A.我國對外交往頻繁,中外聯系日益緊密B.宋朝是我國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C.民族融合,民族之間沒有任何差異D.宋元時,我國各民族不斷融合、共同發展答案:D解析:兩宋與遼、西夏、金、蒙古等民族政權并立,各政權之間時戰時合,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元朝的統一也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方孝孺的這句話反映的史實是宋元時,我國各民族不斷融合、共同發展,故D項正確。【教材疑難指導】1.(P54)學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遼朝職官設置特點是什么?你能否從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體會到這一特點?提示:特點:因俗而治。體會:第二段材料表明北面官負責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農耕民族事務,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2.(P57)思考點:觀察《元朝形勢圖(1330年)》你認為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提示:這一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邊疆地區的控制;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奠定了今天中國行政區劃的基礎。3.(P59)問題探究: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王朝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認識。提示:原因:(1)落后民族在軍事上征服先進民族,政治上統治先進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進民族先進。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反過來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進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來統治國家。在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上都居于領先地位,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學習先進文化。(2)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落后民族在先進經濟地區建立政權,進行統治,終歸要適應比較發達的經濟基礎,從而引起本身的改造,為被統治階級所同化。少數民族采用“漢法”,從根本上說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過程,采用“漢法”的本質就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3)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是社會進步,生活幸福,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只有采用“漢法”,才能得人心,才能統治下去。(4)評價:①少數民族采用“漢法”,導致本民族文化流失,被漢族文化代替,從而失去民族特色。②總體上說,少數民族采用“漢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進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隨堂鞏固】1.據余靖《契丹官儀》記載,掌管契丹事務官員,穿胡服,掌管漢人事務官員,穿漢服。這表明遼朝政治( )A.契丹人管契丹事務B.漢人管漢族事務C.因俗而治D.抵制漢化答案:C解析:僅從官員著裝不能判定官員的民族屬性,故A、B不符合題意;官員著裝與所轄民族事務一致,體現出遼朝政治因俗而治的特點,故C項正確;官員著裝既有契丹服飾,又有漢族服飾,表明遼朝并未刻意抵制漢化,反映出對漢族風俗的適應,故D項錯誤。2.下圖是紀錄片《神秘的西夏》的劇照,在該片中涉及到的西夏的政治制度的特色是( )A.南北面官制B.漢制蕃稱C.猛安謀克制D.中央集權制答案:B解析:西夏政權是在唐代藩鎮割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政權建設基本模仿宋朝,但除漢式官稱外,還有一套蕃號官稱,故B項正確。A為遼代的政治制度,C為女真族的社會制度,D為漢族政權的政治制度。3.金世宗在位期間,金朝進入鼎盛時期,被稱作“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譽為“小堯舜”。“大定之治”“小堯舜”的說法,反映出( )A.金政權完成封建化B.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C.北方民族融合加強D.當時金朝的統治最清明答案:C解析:“天下大治”是中原傳統文化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歷史的贊譽;“堯舜”是中原傳統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金世宗時期被稱為“大定之治”,本人被稱為“小堯舜”,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接受了中原傳統文化,故選C項。4.觀察“北宋、遼、西夏對峙形勢圖”,圖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都城所在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民族政權并立,民族關系相對復雜的時期,結合所學知識,①是北宋都城東京,②是簽訂澶淵之盟的澶州,③是遼的都城上京,④是西夏都城興慶。5.南宋宰相文天祥在《揚子江》一詩中寫道:“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懷( )A.抵抗外國侵略 B.改革朝廷弊政C.渴望恢復中原 D.捍衛南宋政權答案:D解析:文天祥在這首詩中用磁針石比喻自己對朝廷的一片丹心,表達了自己要回到南方,保衛南宋政權的決心,故選D。6.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征服了歐亞大陸的許多民族,建立起各種形式的統治。以下機構管理吐蕃地區的是( )A.宣政院 B.察合臺汗國C.中書省 D.四川行省答案:A解析: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西藏事務,故選A項。【對點訓練】題組一:遼與西夏1.下圖為遼墓壁畫《契丹人引馬圖》,該圖反映的契丹民族特色是( )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C.漁獵生活 D.農耕生活答案:A2.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 C D答案:C解析:北宋時期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北宋與北方的遼、西夏長期并存,C圖反映了這一時代特點,故選C項。3.遼統治者采取“藩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用唐以來的官制,統治漢人和渤海人,權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擔任,統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這一制度( )A.保護了先進的農耕文明 B.使民族矛盾加劇C.體現了民族自治政策 D.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統一答案:A解析:“藩漢分治”的政治制度是指在遼統治的廣大地區,由于南北地區的漢族和契丹等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契丹征服者為了適應這種不同情況,遼朝的行政管理機構分設南北兩個系統,這一制度能夠保護先進的農耕文明,故A項正確。題組二:金朝入主中原4.岳飛在《滿江紅》中寫道:“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中“匈奴”指的是( )A.匈奴族統治者 B.契丹族統治者C.黨項族統治者 D.女真族統治者答案:D解析:岳飛是南宋初年著名的愛國將領,為抵抗女真族的入侵,保護南方人民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這首詞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族統治者,故選D項。5.金朝的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對這一特色認識不正確的是( )A.反映女真民族歷史的傳承B.是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C.說明女真社會制度先進D.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答案:C解析:金朝入主中原以后,學習漢族先進政治制度,但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這種特色反映了女真民族自身發展的歷史,是部落聯盟時代的產物,因此不能說明其社會制度的先進。故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題組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6.忽必烈還在潛邸時,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竇默為忽必烈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姚樞為忽必烈講解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這種狀況( )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B.延緩了國家統一進程C.促進了中原文化的發展 D.改變了漢族人民的地位答案:A解析:蒙古統治者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借用漢族傳統文化,探討治國理政的方略,這加快了蒙古政權的封建化進程,故A項正確;蒙古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有利于推動國家統一,故B項錯誤;忽必烈積極吸收漢族先進文化,促進了蒙古族的進步,故C項錯誤;蒙古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統治者任用個別漢族知識分子,并不能改變漢族整體上受歧視的地位,故D項錯誤。7.下圖中不屬于中書省直接管理的地區(為今天的省份名稱)是( )A.河北B.山西C.山東D.河南答案:D解析:元朝的中書省是上承天子,下總百司的最高行政機關,同時管轄河北、山西、山東,稱為腹里,由此可知河南不屬于中書省直接管轄的地區,符合題意,故選D項。8.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環境來劃分行政區域B.以消除割據可能性劃分行政區域C.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劃分行政區域D.以文化認同作為行政區劃的依據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中“犬牙交錯”原則可知,材料講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是為了限制地方勢力壯大,防止割據,以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題組四:元朝的民族關系9.元朝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發展的重要時期,大量中亞、西亞人隨著蒙古征服移居中國,逐漸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共同體,這一民族共同體的紐帶是( )A.伊斯蘭教 B.藏傳佛教C.本土道教 D.程朱理學答案:A解析:伴隨著蒙古征服,大批中亞、西亞穆斯林來到中國,他們在伊斯蘭教整合下,形成新的文化共同體,時稱回回人,為回族的前身,故A項正確。10.元朝實行對不同民族差別對待的政策,被稱為“四等人制”,以下屬于第三等人的是( )A.畏兀兒 B.回回人C.中原女真 D.南方漢族答案:C解析:根據“四等人制”,元朝的民族等級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居于第三等人的是漢人,指的是北方漢族,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故選C項。【綜合強化】11.下表是遼、金、宋政權建都情況遼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東京(今遼寧遼陽)、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金 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東京(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開封)、北京(今內蒙古寧城)、中都(今北京)宋 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西京(今河南洛陽)、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縣),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由上表可推知,當時( )A.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相當頻繁B.北方仍具有較大經濟優勢C.區域經濟格局發生根本轉變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遷移答案:A解析:從表中可以得出遼、金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也有自己的京城,其中,今天河南的開封和北京及山西的大同,還有遼寧的遼陽曾是幾個政權的都城,由此可以判斷當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相當頻繁,故A項正確;北方仍具有較大經濟優勢不合題意,故B項錯誤;區域經濟格局發生根本轉變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遷移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12.宋神宗在評價遼和西夏時說,“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比之漢、唐,最為強盛”,這說明遼夏強盛的原因是( )A.城池堅固 B.游牧生活C.農耕生活 D.游牧農耕兼有答案:D解析:宋神宗的話反映出這一時期遼夏民族政權,在統治本民族居民的同時,還向中原農耕地區拓展,從而增強了實力,故選D項。13.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這客觀上有利于(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的平等交流C.絲綢之路的復興 D.西歐城市的興起答案:C解析:“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指的是元朝在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設置了驛站,往來就像在自己國內一樣,所以A、B兩項不符合題意,故A、B項錯誤,C項正確;西歐城市的興起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14.古代中國的官衙機構、官職名號各有淵源。根據學者錢穆的說法,元朝政府所設的“行中書省”意為“行動的中書省”,從名稱解釋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書機構 B.中央的派出機構C.地方的自治機構 D.朝廷的朝貢藩屬答案:B解析:“行省”是地方行政機構,故A錯誤;中書省是中央機構,所以“行動的中書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機構,故B正確;行省的設立是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不是給地方自治的權力,故C錯誤;“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地方機構,不是藩屬國,故D錯誤。15.據《元史》記載,中統三年,以不只愛不干(人名)及趙璧行中書省事于山東,討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書左丞相伯顏、平章阿術為首的荊湖行省,左丞相合答為首的淮西行省,分兩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A.由丞相制度演變而成 B.在消滅地方割據中形成C.已形成穩定的統轄區域 D.曾承擔軍事征伐的使命答案:D解析:曾承擔軍事征伐,與材料中“行中書省事于山東,討伐李璮”“荊湖行省……淮西行省,分兩路平南宋”相符,故D項正確。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部的行政系統被稱為“北面官”,其涵蓋的地區包括上京和中京,這片地區是原契丹部落所在的發源地。南部行政系統以“漢人官”為人所知,其統轄區域包括南京、東京和西京,這里是漢人、渤海人及其他原住民的家園,故其制度有意承襲唐朝的官制。北部行政系統只雇傭契丹官員,同時也擁有更大的權力。……這一中國歷史上首開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會的特性和需求。材料二:金朝于1137年采納了漢人歷法,1138年重新建立了漢人的科舉考試制度,1139年采用了漢人的朝廷禮儀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廟。——節選自《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1)據材料一指出遼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這一特點有何重要意義?(2)據材料二指出金朝采取的重大舉措,并分析這些舉措的突出特點。(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遼、金這些重大舉措的影響?答案:(1)特點:行政系統采取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擁有更大的權力。意義:首開因俗而治的政治模式,尊重多民族特性和需求;有利于政權的鞏固和不同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2)舉措:學習漢族歷法,建立科舉制度,模仿漢族政治制度,尊崇儒學。特點:學習漢族文化。(3)影響:加快了中原契丹、女真民族的封建化進程,鞏固其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