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學習目標】1.從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角度理解人類文明的產生,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從人類文明產生和早期發展的過程中了解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規律,能夠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2.將各個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去認知,能夠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各個古代文明的發展;能夠利用已有的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3.能夠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能夠掌握獲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夠在對史事與現實問題進行論述的過程中,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學習重難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的地域、主要時間、政治和文化成就。【學習過程】一、知識梳理(一)人類文明的產生1.原始社會,人類主要靠______和狩獵為生。2.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后,人類變成食物的__________。3.農業的發展使__________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并促進了交換和______。4.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發展為早期______。5.剩余產品的出現,推動__________產生和______分化,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______開始形成。(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西亞兩河流域(1)公元前4000年左右,開始向文明過渡。(2)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__________地區出現一系列城市國家。(3)約公元前18世紀,______________的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君主專制制度,頒布《__________________》,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4)文化成就:______文字、《吉爾伽美什》、洪水和方舟傳說、發明______進位制。2.埃及的尼羅河流域(1)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2)______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3)__________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4)文化:______文字、______歷、能計算圓周率、開平方根,紙莎草。3.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1)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誕生于__________流域,到公元前6世紀,______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2)______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3)公元前6—前4世紀,北印度產生了多個重要的思想流派,影響最大的是釋迦牟尼創立的______,主張眾生平等,沖擊了種姓制度。4.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1)公元前8—前6世紀,______興起,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__。(2)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城邦。斯巴達是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______主政治的典型。(3)古希臘文化:神話、悲劇、喜劇,西方“歷史學之父”______________首創“歷史”一詞,______________是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______________、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4)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缺少最基本的權利。5.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6.特點: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明顯的______特征。二、問題探究(一)思考:古代西亞和埃及的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了它們各自文化的特點?西亞: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生產的過程中,開啟了私有制的發展、階級分化和國家的形成,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出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為了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發明了60進位制。河水經常泛濫,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傳說。為了解決該地區河水泛濫時易澇,其他時間易旱的問題,就需要修建許多水利灌溉設施。大規模集體協作勞動加強了各地居民間的聯系,提高了生產組織化程度,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國家的形成。兩河流域不像尼羅河流域那樣封閉,為了爭奪兩河地區的肥沃土地,此地多有戰爭,王國更替頻繁。這種頻繁更替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但也在客觀上刺激了國家職能的健全和發展,同時導致了民族融合的發展,推動了兩河地區文化上的繁榮。埃及:東北非的埃及同樣干旱,但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始終是埃及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根據尼羅河水漲落制訂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相對封閉的環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促進古代埃及的人民的經濟發展。尼羅河作為快速交通的要道,連接埃及全境,有利于統一國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專制統治。尼羅河的特產紙莎草成為古代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尼羅河流域帶來了經濟和農業的發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輝煌的埃及文明.(二)思考20世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紀稱作“軸心時代”。他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印度和希臘都產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們對如何治理國家、人與人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這個時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創造,深刻影響了此后兩千多年間各個文明的發展。你贊同雅斯貝斯的這一觀點嗎?請闡述理由。“軸心時代”或“軸心期”概念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稱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文化突破現象。“軸心時代”本身是一個西方思想家的理論假設,而非事實性概念,用來說明公元前6~4世紀時希臘文化的某些特征在東方文化中也同步發生,以證明人類文明具有共同的特征。此問題具有開放性,可以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去審視和分析這一觀點。(三)思考: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特點是什么?1.楔形文字:文明起源的標志;2.多神信仰:主角各異的創世神話;3.謀求公正:獨樹一幟的古代法典;4.神話和史詩:豐富的古代文學。(四)思考:古代埃及文明的特點有哪些?1.作為神權象征的古埃及法老;2.執著于來世的古埃及信仰世界;3.在巖石上砍鑿出來的古埃及建筑;4.表音和表意相結合的象形文字。【質量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首陀羅或賤民以任何一部分肢體去打高種姓的人,那么他必須被截去那部分肢體;如果議論婆羅門,則用沸油灌進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羅不應有任何財產,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摩奴法典》材料二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釋迦牟尼(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2)材料二實質上反映了印度佛教的什么主張?(3)根據以上材料,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并回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