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學習目標】1.理解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表現和原因。2.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認識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3.理解埃及華夫脫運動,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和墨西哥改革,歸納三者的異同,認識這一時期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4.了解甘地、扎格魯爾、卡德納斯等領導民族民主運動的事跡,感悟他們身上那種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學習重難點】1.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特征;2.印度甘地主義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學習過程】一、基礎梳理(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1.概況(表1)地區 國家 斗爭概況東亞 中國 (1)1924年,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北伐戰爭中,中國收回了漢口、九江等英租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勢力; (2)蔣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國共產黨繼續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1927—1937年)。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 印尼共產黨人發動了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越南 掀起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西亞 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最終迫使英國于1919年簽訂和約,承認阿富汗獨立。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 爆發了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南亞 印度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典型(1)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工人和農民紛紛響應。起義擴展到全國多個地區。起義被殖民當局鎮壓后,印尼獨立運動的領導權開始轉到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印尼民族黨手中,蘇加諾領導該黨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2)印度的民族解放斗爭別具特色。甘地提出的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的自治和獨立的思想,以及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的思想(史稱“甘地主義”),深刻地影響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發展。(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表2)主要 角度 第一階段 (1920—1922年) 第二階段 (1930—1934年) 第三階段 (1940—1942年)背景 (原因) 1919年3月,英印當局實行《羅拉特法》→國大黨發動非暴力不抵抗運動→英軍制造“阿姆利則慘案”。 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英國在印度實行“食鹽專營法”。 二戰爆發后,英印當局擅自宣布印度參戰,激起印度各界不滿。斗爭 手段 (1)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 (2)拒絕為殖民當局工作,抵制殖民機關; (3)恢復手工紡織和抵制洋布,抗稅。 (1)甘地向英印當局提出降低地稅、廢除食鹽專賣、取消鹽稅、實行關稅保護和釋放政治犯等正義要求; (2)在遭到拒絕后,甘地進行“食鹽進軍”。 甘地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斗爭 結果 (1)甘地的白衣白帽一時成為民族服裝; (2)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抵制了英國的經濟侵略。 甘地的行動引發了印度各地的抗稅斗爭,迫使當局答應了他的部分要求。 殖民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運動陷入低谷。(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埃及民族獨立運動(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埃及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他們對英帝國主義在大戰初期強加于埃及的“保護”制度深為不滿,迫切要求民族獨立。(2)1922年,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領導下,通過多種斗爭方式,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1923年頒布了第一部憲法。2.摩洛哥里夫共和國1923年,克里姆聯合12個部落,建立摩洛哥里夫共和國。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3.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埃塞俄比亞國王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1941年,埃塞俄比亞恢復了國家獨立。(三)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與改革1.20世紀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改革時期。拉丁美洲民主革命與改革的代表是尼加拉瓜的桑地諾和墨西哥的卡德納斯。2.1918年,阿根廷第一個在拉美組建了共產黨,到1934年,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都有了共產黨組織,并積極領導了反帝反封建斗爭。1934—1935年,巴西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活躍;1932年,薩爾瓦多共產黨領導了主要由農民參加的全民性人民起義,并在很多地區建立了地方蘇維埃政權,在拉美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3.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桑地諾被譽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標志”。4.在墨西哥憲法維護憲法的努力中,以卡德納斯改革最為突出。他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民族主權和本國資源,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二、重點突破1.兩次大戰期間,民族解放運動的特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解放運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材料一:二十世紀初印尼出現民族覺醒運動。……1912年,現代穆斯林組織穆罕默迪亞成立,致力于社會和經濟改革。1920年印尼共產黨成立。1926年印尼共領導民族大起義,遭到荷蘭殖民者的殘酷鎮壓。同年,傳統穆斯林組織伊斯蘭教士聯合會成立,開始改造穆斯林的社會文化運動。1927年蘇加諾等組建印尼民族黨,采取與荷蘭不合作政策,爭取民族獨立。1928年10月28日在巴達維亞(即雅加達)舉行的第二屆全印尼青年大會上,來自全國各種族不同語言、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青年宣誓要忠于“一個國家,即印度尼西亞;一個民族,即印尼民族;一種語言,即印尼語”。1942年日本侵占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發了“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蘇加諾宣布獨立,建立印度尼西尼亞共和國,蘇加諾出任總統,頒布了《“四五”憲法》。——《印度尼西亞歷史簡述》(1)20世紀初以來,印尼民族覺醒是印尼走向獨立的根本前提。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印尼民族覺醒的特點。(6分)特點:①各種社會組織和政黨紛紛成立;②各社會組織致力于印尼社會改造,涉及領域(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廣泛;③政黨領導(印尼共產黨和民族黨先后領導民族獨立運動);④斗爭方式從不合作走向獨立革命(印尼民族黨從采取與荷蘭不合作政策到通過獨立革命爭取國家獨立);⑤民族凝聚力逐漸形成(第二屆全印尼青年大會,青年宣誓要忠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每點2分,共6分,任答3點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1918年冬,扎格魯爾等民族主義者代表埃及要求廢除殖民保護制度,讓埃及獨立。遭到拒絕后,扎格魯爾即組織“埃及代表團”,希望旁聽巴黎和會,將獨立要求訴諸國際社會,也未成功。1919年春,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了華夫脫黨領導人,引發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義。1919年3月,以開羅學生的反英示威為起點,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風潮,迅速席卷全國。后來,和平示威又轉變為自發性的武裝起義,開羅等大城市發生了激烈的巷戰。農民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襲擊英軍,破壞鐵路。起義發展到很大規模。在埃及人民的強大壓力下,1922年2月,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及有關資料整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迫使英國政府“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的原因。(4分)原因:①華夫脫黨的領導;②埃及人民采取多種斗爭方式開展反英斗爭;③參與階級廣泛(并形成空前團結),反映埃及民族的覺醒。(任答2點給4分)材料三:墨西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美國的關鍵供油國,1920年它滿足美國國內20%的石油需求,1921年墨西哥石油產量達到1.93億桶,躍居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然而外國資本卻主宰了墨西哥的石油經濟,以1928年墨西哥石油工業為例,美、英資產占了全部總投資的96%,墨西哥資本只占了微不足道的1.1%。——嚴潤成《墨西哥、伊朗石油國有化之比較研究》材料四:第一條 為了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茲宣布凡屬下列公司(名稱略)之機器設備、器材、建筑物、油管、貯油池、交通道路、油糟汽車、加油站、船舶及其他動產與不動產,一律收歸國有。其所以如此,系因根據國民經濟部之意見,此類資產均為石油工業產品之開采、加工與分配所必需。第三條 對于國有化企業所蒙受之損失,財政部將根據憲法……予以相應補償。補償款項將定期以現金支付,支付年限不得超過十年……——《卡德納斯政府關于石油國有化的法令》(1938年3月18日)(3)根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指出墨西哥實行石油國有化政策的原因及意義。(6分)原因:墨西哥石油經濟受外國(美英)資本主宰。(2分)意義:捍衛了民族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4分)(4)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民族解放運動相比,這一時期的民族解放運動有哪些主要特點?(6分)主要特點:①背景上,受社會主義革命(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和推動;②領導力量上,出現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和政黨;③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類型和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④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民主運動帶有鮮明的反法西斯斗爭性質;⑤更多的國家民族民主運動取得斗爭成果。(任答3點6分,言之有理即可)2.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材料一:1920年,國大黨通過甘地起草的新黨章,其中第一條規定“印度國大黨的目標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甘地對“自治”的含義作了新的解釋:如有可能,在英帝國內自治;如有必要,就脫離英帝國獨立。——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現代部分》第三分冊材料二:愚見認為,與邪惡不合作正如與善良合作一樣,都是一種責任……我盡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既然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那么對邪惡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甘地在法庭上的書面聲明》(1922年3月18日)材料三:尼赫魯記述道:“曹里曹拉事件(注:該事件中群眾采用了暴力行動)后,我們的運動突然停止,我想國大黨的著名領袖差不多全都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輕人當然更加激動。”“難道我們必須使三億多印度人受了關于非暴力行動的理論和實踐的訓練后才能前進嗎?即令如此,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敢說,我們在警察極度挑釁下還能十分斯斯文文。即令我們辦得到,但是那些打進我們運動中來的暗探和內奸采取暴力行動或煽動別人從事暴力活動,我們對這種人有什么辦法呢?如果這是非暴力運動的唯一條件,那么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然失敗。”——王春良《世界現代史諸問題》請各學習小組根據上述材料,針對某一個或多個角度,自行提出問題,并給出參考答案。(14分)[示例](1)根據材料一,概括國大黨領導的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4分)特點:①采用合法、和平的手段;(2分)②爭取印度自治或獨立。(2分)(2)材料二中甘地選擇非暴力主義的理由是什么?(4分)理由:①“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2分)②“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要反對“邪惡”就必須“戒除暴力”。(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出現的問題。(4分)問題:①(在“警察極度挑釁”、“暗探和內奸采取暴力行動或煽動”下)印度反英斗爭中出現暴力傾向;②國大黨內部就反英斗爭方式出現嚴重分歧;③“非暴力的抵抗方法”限制了群眾斗爭的積極性;④“非暴力的抵抗方法”不適應運動發展和斗爭需要。(任答2點,言之有理即可)(4)有人認為:“非暴力”抵抗運動實際上是號召群眾逃避斗爭,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8分)觀點1:不同意。理由:①“非暴力”抵抗方式是由印度落后的經濟水平和國力決定的;②“非暴力”抵抗運動具有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正義性質;③“非暴力”抵抗運動是一種別具特色的斗爭形式,而不是逃避斗爭;④在斗爭效果上,“非暴力”抵抗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和經濟侵略,并最終贏得了印度民族的獨立。(8分)觀點2:同意。理由:①“非暴力”抵抗運動束縛(限制)了群眾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②限制了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范圍和方式;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④客觀上有利于維護英國殖民統治;⑤印度人民反英斗爭中多次出現暴力斗爭,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8分)三、認知結構【反饋檢測】1.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亞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爆發,工人和農民紛紛響應,起義擴展到全國多個地區。這次起義的領導力量是( B )A.印尼民族黨 B.印尼共產黨 C.蘇加諾 D.甘地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亞洲此起彼伏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印度的斗爭別具特色。其突出特色是( D )A.舉行了民族大起義 B.有資產階級政黨的領導C.迫使英國承認獨立 D.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3.有人這樣描寫甘地:“他有宗教家仁厚的胸懷,革命家雄渾的魄力,憑著一把鹽,幾部紡織機……成為頂天立地的‘圣雄’。”這里所說的“憑著一把鹽”的背景是( A )A.英國殖民當局頒布食鹽專營法 B.英國制造阿姆利則慘案C.英國殖民當局取締國民大會黨 D.印度出現大面積的鹽荒4.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埃及“華夫脫運動”的共同特點是( D )A.都采取了一切斗爭形式開展斗爭 B.都采取了暴力手段反抗殖民統治C.都迫使英國承認為獨立主權國家 D.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反抗殖民統治5.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族民主運動中,具有反法西斯特征的是( D )①摩洛哥里夫共和國成立 ②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③國共合作開展北伐戰爭 ④智利成立了民族陣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6.1918年至1934年,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都有了共產黨組織,并積極領導了反帝反封建斗爭。其中,第一次嘗試以武裝斗爭方式奪取政權的是( C )A.巴西共產黨 B.尼加拉瓜游擊隊C.薩爾瓦多共產黨 D.阿根廷共產黨7.在二戰后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潮中,在深度、廣度和民主性上代表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最高水平的是( D )A.中國國民大革命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埃及華夫脫運動 D.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二、非選擇題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就我所知,我們的斗爭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并不是因為印度正在為自己的解放而戰,而是因為我們為爭取解放而采取的方式是獨一無二的,不曾為歷史上有過記錄的任何民族所采用。——甘地《論非暴力》材料二:1920年8月1日,為了抗議英國等戰勝國強加給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甘地第一次發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合作”的綱領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號、抵制立法機構選舉、抵制在政府機關和法院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提倡手紡車運動以抵制英國貨物泛濫。在運動后期,提出拒絕納稅的要求。12月,在國大黨年會上通過了以自治為目標的不合作綱領。——齊世榮、吳于廑主編《世界史》材料三:甘地在接見世界基督教領袖時提到:“從非暴力主義者的立場來看,我必須說,以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還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樣手段來抵抗日本侵略,我認為這是不適當的。假如中國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觀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樣的最新毀滅手段。”作為個人來說,任何個人立場、和平主義信念,都必須得到尊重。……非暴力是否可行,不是單方條件能夠決定的。……對日本軍國政府、希特勒的納粹政府是無效的,更不要說以非暴力反侵略了。作為一個政治手段,號召者不能因為“非暴力”就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在預見對方可能使用暴力,可能導致大量民眾流血犧牲的時候,領導者是應該有所顧忌的。——林達《重讀〈甘地自傳〉》材料四: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斗爭中,或許他(甘地)不會成功,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一樣遭到失敗,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是一種教益,為此,人們永遠牢記他。——泰戈爾(1)材料一中“獨一無二”的方式指的是什么?依據材料二,指出甘地是如何實踐上述方式的。(6分)方式:非暴力不合作(非暴力抵抗)。(2分)實踐:①放棄英國人授予的職位榮譽等;②抵制英國殖民機關;③提供手紡車運動;④抵制洋貨和抗稅等。(任答2點給4分)(2)根據材料三,在中國抗日斗爭的方式上,林達表達了與甘地怎樣不同的觀點?你認為選擇反侵略斗爭方式的主要依據是什么?(6分)觀點:甘地認為中國的抗日斗爭應采取非暴力的方式,林達則認為非暴力不適用于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4分)依據:立足國情(或立足于民族獨立斗爭的實際——印度是爭取自治或獨立,中國是反法西斯侵略)。(3)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概述印度人民“永遠牢記他”的主要原因。(4分)原因:①甘地創立了一條別具特色的民族獨立道路;②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和經濟侵略,并最終領導印度贏得了民族獨立;(①②中任答1點給2分)③提倡仁愛和堅持真理、持之以恒和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高尚的品德情操等,“對子孫是一種教益”。(任答1點給2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