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106錯誤率60.4%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教科書第2頁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統一長度單位、估測長度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學生初次接觸長度單位時,學生嘗試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長度單位來估測其他物品長度的一個練習。學生需要掌握估測的方法,同時有賴于其空間感覺的發展。◆典型錯題題目:學生錯解:小刀大約(2)個 長。 橡皮大約(3或4)個 長。回形針大約(1或2或3)個 長。蠟筆大約(4或6)個 長。典型錯解:蠟筆大約(4)個 長。錯誤率占到31.1%◆原因分析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雖然給了學生用 測量物體長度的體驗,但對如何測量沒有做細致的指導,當作業本中出現 這一立體圖形時,部分學生還不知道以它哪一面哪條邊作為長度的單位來測量,而是直觀地以圖的最左邊到最右邊作為一個長度單位,不是把它看做一個立體圖形在思考;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導,比如用鉛筆畫一畫分一分,看看大約要幾個 。造成典型錯解:蠟筆大約(4)個 長的原因是學生以橡皮為參照物,而橡皮的真正長度,學生又不能正確地確定(也是從最左邊到最右邊為它的長度了)造成的。這就和學生空間發展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了。◆教學建議 1.新授課教學中,要給學生講清楚如何確定立體圖形的長(高)度,如正方體、長方體的長度是以某個面的邊長;2.在學生進行操作時,要給予細致的指導,使每一位學生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測量,在進行相關練習時,要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正遷移,用劃一劃等方法來估測。◆資源鏈接相關習題選練:1. 第一支鉛筆大約( )個 高。 第一支鉛筆大約( )個 高。 回形針大約( )個 高。 橡皮大約( )個 高。2. 大約( )個 長。 大約( )個 長。 大約( )個 長。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1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厘米和米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過關檢測中的一道題。學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米和厘米的長度。Xo m◆典型錯題題目: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1.小明的身高是130( )。2.字典的厚度是3( )。3.教室門的高度是2( )。學生錯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米)。2.字典的厚度是3(米)。3.教室門的高度是2(厘米)。◆原因分析由于剛接觸長度單位,還不十分了解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機會少,度量時也比較困難.對米、厘米兩個長度單位空間觀念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難以在實際中應用。◆教學建議新-課-標- 第- 一-網1.讓學生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體驗感受1厘米有多長;利用食指甲寬大約1厘米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讓學生尋找身邊大約1厘米長的例子來加深對1厘米長的認識。2.引導學生觀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米尺的長度,再讓他們四人小組討論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得出1米=100厘米。最后讓學生從學具盒里拿出1米長的繩子,兩手張開拉直繩子,充分利用自己身體的長度,張開雙臂的寬度大約1米來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表象。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尋找身邊大約1米長的例子來加深對1米長的認識。3.先估測,再實測。4.對比法,理解選擇哪個單位更合適。◆資源鏈接相應練習: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教室長8( ) 黑板寬( )弟弟的身高110( ) 課桌長( )后測情況反饋: 學生知道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但還不能靈活運用,需要加強練習。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1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厘米和米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過關檢測中的一道題。學生之前已學過了認識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換算,對同單位的長度已經能夠熟練計算。◆典型錯題題目:30厘米+70厘米=( )米 100厘米+9米=( )米 學生錯解: 30厘米+70厘米=(100)米 100厘米+9米=(109)米 ◆原因分析新 課 標 第 一 網1.看看這些題目,好像計算都對,可是學生在寫單位時粗心及沒看清單位是否統一,出現錯誤。2.學生對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不明確,憑感覺做。◆教學建議1.讓學生明白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1米=100厘米,長度單位不同也要轉化為相同的長度單位再進行比較大小。2. 讓學生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1米=100厘米,在計算出結果時,確定應該寫什么長度單位。◆資源鏈接強化訓練:1米-40厘米= 60厘米-10厘米= 100厘米+5米=26米+7米= 31米-3米= 4米-50厘米=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54錯誤率4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長度單位》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練習一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學習后編排的一個練習,在此之前已經認識了線段,并且會量和畫線段,而《課堂作業本》上也曾經出現讓學生先估一估線段的長,再量一量的前期題型。◆典型錯題題目:學生錯解:②號長◆原因分析【教學片段】不打開書,教師用實物投影儀先出示該題中的兩條線段師:你能看出這兩條線段是哪條長嗎?生1:②號長生2:一樣長師: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嗎?那么同意②號長的請舉手。生舉手有25人師:同意一樣長的請舉手生25人舉手師:還有4人沒舉手是表示還沒想好是嗎?(生點頭)師:現在我發現我們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同意②號長,一種是表示一樣長,誰有理由能說服對方?我們先請表示②號長的觀點來說說——生3:②號是平的,平的就要比豎的長,所以我覺得比①號要長。生4:我看過去就覺得①有點短,就是②號長。師:那覺得一樣長的有意見嗎?生2:我看看反正是一樣長的。……【課后分析】 從上述教學片段看,我覺得從問題的拋出到學生的回答僅僅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學生作出的判斷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接觀察到的一個表象,而科學事實證明:人的感官判斷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時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因此,有46%的學生覺得是②號長的錯誤還是可以理解的。而這個題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讓學生正確量線段外,也旨在說明這個道理。但是這個錯誤是否可以盡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修改教學過程后重新做了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教學片段】1.直接觀察書中題目,明白題意(1)指名讀題,想想題目先讓我們干什么?再讓我們干什么?生:先讓我們看看哪條線段長?再讓我們量一量。X|k | B | 1 . c |O |m師:現在你有辦法不量這兩條線段估計出是哪條長嗎?(很多學生試著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有的在仔細觀察,有的用兩只手指在比劃,有的用自己腦海中的一厘米在判斷著……教師等待著)生1:我知道是一樣長的,因為我用手指去比劃過了。生2:我也覺得是一樣長的,因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試過了。生3:我覺得看起來是②號長。這時很多學生都叫起來:“是一樣長的?!?br/>師:現在同意②號長的請舉手。生舉手7個。師:我們不忙著下結論,如果想知道這兩條線段究竟是誰長,我們有什么辦法嗎?生(齊答):用尺子量。師:好,我們一起去驗證一下究竟正確答案是什么——學生立即動手測量。“一樣長的!”判斷對的學生異常興奮。師:是啊,有時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對的,會受產生錯覺呢!◆教學建議 通過比較兩個片段,我覺得我們在教學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學會等待,問題拋出后學生需要有思考的時間,去判斷的時間。其次,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比較欠缺,用實物投影儀呈現的兩條線段與學生本身座位之間的距離比較大,這給學生的判斷造成了更多的困擾,因此讓學生直接觀察書本上呈現的兩條線段相對而言判斷起來容易些。最后,可以用相關變式練習給學生加深印象,明白視覺誤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還是存在的。(見資源鏈接)◆資源鏈接1.如右圖:看看哪條線段長?再量一量。 圖一 圖二2.生活中去觀察同一條上坡路:站在路的一頭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你看到了怎樣的結果?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1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學習后的一道拓展題。課堂作業本P4頁的第四題已經出現過類似的習題,只不過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的,學生掌握情況尚可。◆典型錯題題目:小軍拿了一根長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測井深,結果竹竿還有4米露出井口,這口井深( )米。正確答案:10-4=6(米)學生錯解: 10+4=14(米)◆原因分析1.學生對于本知識點掌握不好,出現知識點混淆現象。因為這種類型的題目在指導叢書和課堂作業本里都出現過,并且是以對比形式出現的,如:小軍拿了一根長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測井深,結果竹竿還有4米露出井口,這口井深( )米;小軍拿了一根長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測井深,結果竹竿離井口還有4米,這口井深( )米。2.學生抽象思維比較弱。這類題目在作業本出現的時候有圖形輔助,學生答題情況比較好,而試卷上只有文字出現時,則答題情況不佳,說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是很發達。3.對于那些優秀生出現錯誤的情況,她們不是知識點沒有掌握,也不是題目意思不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導致最終的錯誤。◆教學建議首先,讓學生反復閱讀這道題,理解題目意思。其次,讓學生回憶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以前做到過嗎?哪里出現過?當時我們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第三,比較這道題與以前出現的題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處?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來解決這道題?第五,學生獨立畫圖作答。第六,反饋交流,總結做題方法。◆資源鏈接強化訓練:一根竹竿12米,把它插在水里,露出來8米,水深多少米?拓展訓練:小明用一根繩子去測量一口井的深度。他把繩子三折后去測量井深,結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繩子四折后去測量井深,結果井口外余l 米。這口井深幾米?這條繩子長幾米?X k B 1 . c o m對比下面的示意圖不難看出,把繩子三折后,井口外余3 米,那么井口外繩子的總長就是3×3=9 米;把繩子四折后,井口外余1 米,那么井口外繩子的總長就是1×4=4 米。從9 米中減去4 米,剩下的繩長恰好就是井的深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