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百年變局之源起——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學生學案第五單元時間軸圖數字記憶法:中國近代史重要概念一個社會性質:兩對矛盾: VS中華民族;封建主義VS人民大眾三條線索:屈辱史:外國資本主義與中國反動勢力相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 社會的歷史(一個社會性質)。抗爭史:中國人民為改變屈辱地位,奮起抗爭、反抗侵略、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歷史。探索史:先進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歷史。一個方向:向 (后為 )學習三個階段: —— ——四個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課標要求】領過學習兩次鴉片戰爭認識19世紀中后期晚清政府面臨的危機【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分析兩次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與中國,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從時空觀念角度結合兩次鴉片戰爭示意圖和條約內容認識兩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和影響。3.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林則徐、魏源等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進一步體會要不斷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作出改變。【學習要點】重點學習: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和性質難點突破:多角度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學習過程】一、迷夢——戰爭的背景(一)19世紀中期(戰前)的世界與中國 (閱讀教材第90-91頁第一子目,完成下表。)世界(英國) 中國政 治經 濟軍 事外 交綜 合◆ P91思考點: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中國在當時國際格局中的處境。戰爭的原因鴉片戰爭根本原因(練習冊P101):直接原因:◆認知深化:材料一: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來了;它(戰爭)不過是……決定東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英國馬士《中華帝國的對外關系史》問題:請指出馬士對鴉片戰爭的觀點,并加以評析。答題思路:第一步:針對問題要先指出馬士的觀點是什么(定位材料最后半句話,對其進行概括。);第二步:運用唯物史觀,從戰爭的本質出發,指出這一觀點存在的問題。第三步:總結(綜上所述)組織答案:觀點:評析:總結:二、噩夢:戰爭的過程與結果(影響)——鴉片戰爭(一)鴉片戰爭經過概述(時間:1840年——1842年)年 ,英軍攻擊廣州海口,發動侵略戰爭。 年,清政府被迫簽訂 。(二)從條約內容看戰爭的影響條約 時間 內容 危害《南京條約》 1842 割讓香港島 賠款2100萬銀元 協定關稅 五口通商《虎門條約》 1843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傳教權、內河航行權等。《望廈條約》 1844《黃埔條約》 1844思考:最能體現鴉片戰爭本質的條款是哪條?提示:從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戰爭本質角度思考可以得出英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是進行商品輸出。(三)多角度總結鴉片戰爭的影響(結合多元史觀)1、政治上(主權、社會性質、主要矛盾等):經濟上(內部經濟主體、對外經濟形勢):3、思想上:尋夢:鴉片戰爭后的反思——地主階級抵抗派的開眼看世界(一)代表人物及著作(地主階級抵抗派)林則徐 《 》 匯譯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魏源 《 》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提出“ ”的思想。徐繼畬 《瀛環志略》 系統介紹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二)思想核心:“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向西方學習(三)評價:進步:局限:地主階級救國主張的思想特點(1)以“向西方學習”為核心,以學習西方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為主要內容。(2)以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探索為主,啟迪人們探索新知和重新認識世界(3)有著深刻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其思想從總體上仍屬于“經世致用”的封建思想體系。他們不敢觸及封建制度,其活動的基點是維護封建統治。四、夢碎:戰爭的延續與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自主學習為主)(一)戰爭原因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直接原因:列強的修約要求被拒絕(二)經過概述( 年至 年)第一階段: 年, 對中國發動戰爭→ 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 四國簽訂《 條約》。第二階段:1859年,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 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迫使清政府簽訂《 條約》。(三)條約內容簽訂方 條約名稱(時間) 主要內容英法美俄VS中 《天津條約》(1858) 公使駐京、十口通商、賠款、內河航行權、傳教權英、法VS中 《北京條約》(1860) 割九龍半島、賠款、天津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俄VS中 《璦琿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 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補充思考點: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繼續 根本原因 都是為了 ,變中國為其原料產地、傾銷市場。性質 都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擴大 過 程 侵略國家 英國 英法出兵,美俄參與侵略范圍 主要是長江以南沿海地區 從沿海深入到內地危害 和 影響 開放口岸和割地 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 割香港島 增開十一口(漢口、南京等), 數量 ,范圍 由 向 九龍(英);東北100多平方千米主權破壞 領土、司法、關稅等 主權進一步喪失,從沿海深入到內地社會性質變化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化程度概念闡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主權,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長,從一定程度上看是歷史的進步。“領事裁判權”,也稱為治外法權: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1843年,英國首先攫取到該項非法特權,即英國在華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約束和法院審判,在中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受英國領事依照英國法律審判,中國政府不能過問。隨后,美、法、俄等國也取得了此種特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締約國雙方在通商、航海、稅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現時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優惠、特權或豁免的待遇。它的取得必須有條約根據,這種待遇一般是相互的,其享受范圍可由締約國雙方協議確定。但鴉片戰爭后,中國與外國所訂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外國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并無對等的權利,故稱“片面最惠國待遇”。補充:多元史觀1、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階級分析法、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關系等。2、革命史觀:從現實革命斗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斗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3、全球史觀: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4、現代化史觀:現代化也稱近代化。它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從專制到民主等;經濟上的工業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文明史觀: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主要線索:(1)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