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錯位文明的相處之道——兩次鴉片戰爭課 題 錯位文明的相處之道——兩次鴉片戰爭 學生筆記欄【學習目標】 1.能夠從歷史合力論的角度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正確認識其性質。 2.在歷史情境與問題探究中,系統理解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不平等條約內容及危害,體悟歷史解釋的多樣性及其原因,并提出新解。 3.感受有識之士沖破藩籬的開拓精神與創新勇氣;思考“錯位”文明交往過程中如何調和“生存”與“道德”之間的張力。【重難點】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危害、中國社會的因應、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知識鏈接】 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課。【自主預習】 知識要點與預習提綱。 要點學綱一、19 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形勢 1.工業革命的擴展及影響; 2.英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霸權; 3.歐美列強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二)19世紀中期的中國形勢 1.政治和軍事; 2.(經濟)生產方式和科技; 3.對外政策二、兩次鴉片戰爭(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直接原因: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 2.鴉片戰爭經過;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背景; 2.經過; 3.結果:《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4.俄國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三)兩次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簽訂的影響三、開眼看世界(一)背景 (二)概況——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1.林則徐和《四洲志》;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徐繼畬和《瀛寰志略》 (三)意義根據知識提綱,梳理主干知識,構建邏輯,繪制思維導圖。 【自主探究】 探究一:釋鴉片戰爭之因 觀察以下5組圖片,結合課本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中英兩國在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思想形態、軍事裝備和對外關系等層面的不同。 第一組: 《中國的道光皇帝》 《瑪麗威廉加冕的場面》 ——《倫敦新聞畫報》 政治體制:中國________________ VS 英國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 《中國速寫:紡紗的農婦》 透納:《雨,蒸汽和速度》 ——《倫敦新聞畫報》 經濟結構:中國________________ VS 英國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組: 《中國速寫:北京貢院》 《若弗蘭夫人的沙龍》,歐洲貴夫人聚集科學家、哲學家、作家,討論啟蒙思想 ——《倫敦新聞畫報》 思想形態:中國________________ VS 英國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組: 《中國報道:對乍浦的描述》 《一張奇怪的關于英國軍艦的中國畫》 ——《倫敦新聞畫報》 ——《倫敦新聞畫報》 軍事裝備:中國________________ VS 英國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組: 《中國的外交》 喬治·蘭伯特《加爾各答威廉堡》 英國在印度修建的磚土防御工事 ——《倫敦新聞畫報》 對外關系:中國________________ VS 英國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戰敗的多重面相 材料一: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則徐:《致姚椿、王柏心》(1842) 材料二:我們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除了軍事、科技之外,更重要的是從自身的文化層面上尋找原因,因為相比于軍事、科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負會阻滯文化的發展與進步……要文化自信,不要文化自負。 ——李成林:《自負與自信:文化與鴉片戰爭關系的歷史啟迪》(2019) 材料三:鴉片戰爭的失敗,與尋求并獲得皇帝關注的文人網絡,鴉片戰爭前后清朝內部的政治斗爭有關。 ——[美]詹姆斯·M·波拉切克:《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2020年出版) 1.三則材料共同敘述了什么史實? 2.三則材料關于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的解釋有何異同? 3.說明三則材料解釋差異產生的原因? 4.請你綜合運用各種史料,分析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合作探究】 探究三:條約的不同解讀 任選一組,分析《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內容: 1.指出清政府與英國對同一條款的態度有何差異? 2.說明了什么問題? 3.你認為該條款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自主探究】 探究四:大相徑庭的境遇 材料:《海國圖志》在清政府幾乎是“無人問津”……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不久被列入禁書;《瀛寰志略》一書在作者徐繼畬被罷官后也被查禁。 后來,《海國圖志》和《瀛寰志略》浮海東瀛,識貨的日本人為之翻刻,對日本維新思想的發生發展多有幫助,這又是魏、徐兩氏始料未及的。 ——摘編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魏源等人的思想在中日兩國的反響有何差異?【收獲與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