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課標 分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相關內容有如下要求: 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2017年課標(2020年修訂版)對本課內容作了如下要求: 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 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成就教材 分析 【內容分析】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的第一課,在本專題起著開篇立意的作用。本課主要包括“三國與西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三個子目的內容。三國兩晉南北朝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幾個階段,除西晉外都處于分裂狀態。盡管戰火連綿,政局動蕩,但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發展,尤其是各民族胡漢交融方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掀起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峰,漢族注入“塞外野蠻精悍之血”、胡族吸收“中原禮樂文明之魂”、中華民族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開創空前之世局、強盛之隋唐,為第二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埋下伏筆。 本課教學內容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共分成了4課進行教學,分別是第16課《三國鼎立》、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而中外歷史綱要把這部分內容安排在了一個課時,教材篇幅也達到7頁,時間跨度大、教學內容多,與此同時,本課還涉及許多核心概念,如門閥士族、永嘉南渡、淝水之戰、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等等。此外,教材在講述民族交融方面更多的是談及少數民族漢化,但忽略了民族交融過程胡化這一關鍵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該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基于上述分析,面對龐雜內容已經緊張的教學時間,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陷入拖泥帶水的被動局面。因此想要在1個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對于教師以及學生都是一個挑戰。 橫跨4課時,17頁教學內容VS濃縮至1課時,7頁教學內容 【解決方案】 借助導學案讓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以及核心概念的理解。 基于教師教學設計邏輯對教材進行整合,利用士族之興衰將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串聯起來形成第一條教學主線,利用民族之交融把教材分散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史實整合到一起形成第二條教學主線,并適當在這部分內容補充民族交融胡化的內容,實現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有機融合,服務于教學。 教師通過精選試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學情 分析 授課對象:高一學生 1、知識儲備:根據對初中課標及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已有所涉及,學生擁有相關知識儲備。 2、認知水平:由于初中歷史的教學特點,高中起始年級的高一學生相關對相關史實的認識深度還不夠。加上高中教材是以綱要的方式呈現,與初中歷史微觀細節相比,綱要內容更顯得“宏大敘事”。此外,初中歷史重知識記憶,而高中歷史除了需要基礎知識記憶之外,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認知水平有一定挑戰。教學 目標 【素養目標】 根據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將本課素養目標培養設定如下: (1)時空觀念:能夠將魏晉南北朝時期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利用年代尺、歷史地圖方式對該時期的史事加以描述;厘清這一時期政權更迭的來龍去脈。部分同學能夠從短時段、中時段、長時段去理解相關史事的意義。(水平層次2) (2)歷史解釋: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民族交融提出自己的解釋;能夠在敘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過程中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水平層次2) (3)家國情懷:借助本課學習,能夠基本把握中國古代民族交融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水平層次3) 【知識重難點】 重點: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意義。教法 學法 為達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以及突破重難點,特設置如下教法、學法: 1、教法:情境創設、問題引導、講授法 2、學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情感體驗設計 思路 基于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為實現教學目標,本課設計思路為“價值引領,素養導向,秉要執本,不求十全”。 因此本課始終貫穿三條線: 1、士族興衰線:即利用士族興衰,貫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讓相關基礎知識落地,預期絕大部分同學時空觀念素養達到水平2。 2、民族交融線:設計學生自主展示、小組討論等活動,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進行梳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對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預期大部分同學歷史解釋素養達到水平2。 3、價值引領線:利用第二條民族交融線引出漢化”與“胡化”交錯的民族交融下的中國歷史走向,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是雙向的,既讓漢族注入“塞外野蠻精悍之血”,又使胡族吸收“中原禮樂文明之魂”,從而讓“中華民族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開創空前之世局、強盛之隋唐”,進一步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繁榮與發展,并以此延伸出各民族共同開疆拓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他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實現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的價值引領,以期絕大部分同學家國情懷素養達到水平3。教學過程設計教學 內容 策略方法、問題、及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導入 展示大興安嶺嘎仙洞北魏祭祀祖先祝文 以1980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大興安嶺發現北魏祭祀祖先祝文的引入,激發學生好奇心與興趣,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同時也為后續民族交融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一、士族之興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與更迭 以核心概念“門閥士族”引出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教師利用微課講解政權更迭的過程,學生結合導學案內容完善、補充基礎知識。 踐行“價值引領,素養導向,秉要執本,不求十全”的設計思路,導學案、微課、年代尺與歷史地圖三管齊下,對教材個別內容進行大膽舍棄(主要涉及南方經濟的開發,這部分將放在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進行補充),落實政權更迭相關史實,讓學生時空素養落地。二、民族之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漢化與胡化 概念闡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闡釋核心概念,為學生后續學習、理解民族交融相關史實奠定基礎學生活動一——【課前整合】結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以及教材文字內容、圖片,找出教材中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史實。 檢驗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效果,利用基礎知識建構起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基本歷史輪廓。學生活動二——【課堂探究】教師補充兩則材料,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利用材料,通過良構與劣構問題的設置,利用小組討論,讓學生對民族交融過程中的歷史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引導學生意識到民族交融絕非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同時少數民族也深刻影響的漢族,從而勾勒出民族交融的完整輪廓——即“漢化”與“胡化”交錯下的民族交融”,絕大部分同學能夠達到歷史解釋素養水平2。三、沖突與調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新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孕育 設置問題:“漢化”與“胡化”交錯的民族交融下中國的歷史走向? 以問題“漢化”與“胡化”交錯的民族交融下中國歷史的走向為過渡,引入第三部分展示并解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空遞進關系過程圖 通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空遞進關系過程圖,讓學生明白民族交融過程中有戰爭與和平、有政治與經濟、有思想和文化,更有漢化與胡華的雙向交融,而胡漢交融的最終歸屬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展示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與統一多民族國家之間的遞進關系 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為例,進一步闡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空遞進關系。即胡漢民族交融——漢族注入“塞外野蠻精悍之血”;胡族吸收“中原禮樂文明之魂”——中華民族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開創空前之世局、強盛之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繁榮與發展結尾:以各民族在交融過程中共同開拓疆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歷史文化、共同培養偉大民族精神收尾 讓學生以正確的歷史觀去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同時也讓同學們意識到民族交融過程中不僅僅只是漢族,各個少數民族也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觀,絕大部分同學能夠達到家國情懷素養水平3。課后 鞏固 推送習題 對本課基礎知識進行鞏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教學 設計 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整合,并對教材個別內容如南方經濟的開發進行選擇性的“忽略”,但學生在回答民族交融的時候提到了對南方經濟的開發,在課堂上未能夠抓住機會順水推舟點出這個知識內容。 2、本課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合教材過程中發現了教材忽略了民族交融過程中少數民族對漢族及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情境,設置問題把民族交融胡化這個內容進行了補充。 3、困惑:面對綱要教材,課堂容量大,知識點多,課時緊張,如何處理教材基礎知識與學生思維培養的矛盾?高一綱要的教學是著眼學業水平考試還是著眼長遠的高考?初中歷史教學一定要為高中歷史教學奠基,如何有效做到初高中歷史銜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