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素養 目標 1.運用辯證思維分析“扶清滅洋”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唯物史觀) 2.通過學習相關史實,了解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的概況。(史料實證) 3.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歷史解釋) 4.通過學習義和團戰士和清軍愛國官兵英勇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史實,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家國情懷)重點預習一、義和團運動1.興起:義和團活動于山東、直隸一帶。19世紀末,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反帝斗爭組織。2.發展: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3.口號:“扶清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同時也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4.局限性: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帶有迷信色彩。二、抗擊八國聯軍1.背景: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2.經過:①義和團在廊坊一帶阻擊敵人,八國聯軍被迫撤回天津。②各國聯合艦隊攻占大沽炮臺,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慈禧太后對外宣戰。義和團和清軍在北京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成為列強擴大侵略的借口。在天津保衛戰中聶士成壯烈殉國。③1900年8月14日,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跑途中下令剿殺義和團,并請求八國聯軍“助剿”。3.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三、《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簽訂國:1901年9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2.《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3.《辛丑條約》的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基礎練習任務 結合你所學習的近代四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史實,用年代尺或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每次戰爭后簽訂的條約導致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并談談你從中得到的感悟。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等等。★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比較:項目 太平天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根本原因 階級矛盾的激化 民族矛盾的尖銳斗爭對象 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 帝國主義國家起止時間 1851—1864年 1898—1900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綱領或口號 《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 “扶清滅洋”性質 是一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是一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相同點 (1)領導階級:都是農民階級。 (2)斗爭方式:都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3)組織形式:都以宗教結社的形式發動群眾,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4)結果:都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5)失敗的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河北省檔案館珍藏一幅《諸國欽差駐扎中國全權大臣之布告》,布告中要求清政府“懲治拳匪禍首、使館駐軍、拆除大沽炮臺”等。該布告發布的時代背景是( D )A.英國炮艦打開國門 B.北洋艦隊全軍覆沒C.戊戌政變失敗 D.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本題屬于文字推論類選擇題。解答此種類型的試題一般分為三步:①提取題干關鍵信息。“懲治拳匪禍首”“使館駐軍”“拆除大沽炮臺”。②結合所學知識。1900年到1901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王朝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③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的內容與后來的《辛丑條約》有關,該布告發布的時代背景是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提能訓練1.對比學習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有關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表述,能反映出兩場運動的共同之處是( D ) 太平天國的檄文中說:“諸位忍受滿洲禍亂中國的痛苦已經很久了,還不知道改變心意,同心協力,掃除胡虜,將如何對得起在高天之上的上帝?” 義和團的揭帖說:“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升黃表,焚香煙,請來各等眾神仙……一概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慶升平。”A.都實行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B.都以推翻清政府統治為目標C.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D.都利用了宗教信仰發動群眾2.義和團的一些宣傳品中出現過這樣的句子:“最恨和約,一誤至今,割地賠款,害國殃民”“最惡洋貨,如洋燈、洋瓷碗,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后快”。由此判斷,下面對義和團的性質概括準確的是( C )A.抗爭與革新 B.自強與排外C.愛國與蒙昧 D.反清與滅洋3.有學者指出:“義和團運動無疑比洋務派、改良派表現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氣,但破產小農和手工業者復歸自然經濟的強烈愿望又使他們的眼界無法越出中世紀。”該學者意在強調,義和團運動( C )A.具有反帝愛國的精神 B.比洋務派更加激進C.無法超越階級的局限 D.對清政府抱有幻想4.“北京之慘狀,已臻其極,前門外大柵欄至東交民巷、西什庫等處,只是斷壁殘垣……獨各國之兵士,恃威橫行……慘風凄雨,流血斑地。”這是一位記者目睹發生在光緒二十六年的一場戰爭后記錄下來的,這場戰爭是( D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5.《辛丑條約》第十款規定,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這一規定標志著清政府( D )A.加強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搜刮B.喪失了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C.削弱了中國軍隊整體的實力D.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6.下表為義和團運動親歷者對這場運動的記載。這反映出( A )記載 親歷者(義和團)均自備口糧,毫無滋擾 信奉義和團的劉以桐其黨焚殺劫掠,無所不至 力主剿滅義和團的勞乃宣(義和團)劫掠焚殺,逾土匪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樊國果拳民出死力為國宣難,入京以來,秋毫無犯 企圖利用義和團的清朝大臣剛毅A.歷史記載受記載者立場的影響B.一手史料價值高于二手史料C.歷史解釋受到時代發展的影響D.史學研究要堅持二重證據法7.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瓦德西拳亂筆記》中記述:“英國極不愿意法國進據云南、日本占領福建。……各國方面對于英人之壟斷長江,認為很難坐視……因此之故,急欲促現瓜分一事,實系毫無益處之舉。”據此可推斷,造成列強認為瓜分一事“毫無益處”的原因是( C )A.列強忌憚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B.列強拉攏清政府C.列強之間矛盾尖銳D.列強希望中國主權領土完整8.如右圖所示,y軸表示的是( C )A.近代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歷程B.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探索歷程C.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D.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程度9.美國歷史學家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一書中描述: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獨立主權國家極少的屬性的地步了”。“國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現在( D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C.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1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嚴格說來,拳匪運動可以說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三個救國救民的方案,不過這個方案是反對西洋化、近代化的,與第一、第二兩個方案是背道而馳的。拳匪的慘敗是極自然的。慘敗代價之大足以證明我民族要圖生存絕不可以開倒車。——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中國此后仍須以華人治華地,凡有意開通中國之人,應須小心謹慎,團匪之事即可取以為鑒。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國也。——英國外交副大臣勃羅疊立克在議會的演說材料三 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的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凡發生反帝斗爭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5年。材料四 1902年2月3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此前兩天慈禧太后接見各國駐京公使的情況:太后進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國公使夫人)的手,說進攻使館區是一個錯誤,這是一個沉痛教訓,大清國從今以后會成為外國人的朋友……(1)材料一中的“拳匪運動”是指什么運動?這次運動的口號是什么?這反映出當時社會矛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運動:義和團運動。(1分)口號:“扶清滅洋”。(1分)變化: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分)(2)材料二的主張是什么?英國外交副大臣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4分)主張:列強不直接瓜分中國,而采取“以華治華”的侵略策略。(2分)原因: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分)(3)請概括材料三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些內容出自哪一條約?該條約的主要影響是什么?(4分)內容: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1分)條約:《辛丑條約》。(1分)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分)(4)材料四描述的情境中,“成為外國人的朋友”的實質含義是什么?(2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或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