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做個小偵探》說課稿 蘇教版(2017)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教材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用大腦思考》的課文《做個小偵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做個小偵探》是蘇教版(2017)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用大腦思考》的課文內容。教材通過四個從簡單到相對復雜情形的猜想活動活動,讓學生知道要根據看到的事實,像偵探一樣進行猜想,并且學會猜想。本課教學從學生身邊熟悉的、有趣的現象出發,啟發學生對現象進行猜想,同時認識到猜想不等于事實,猜想需要通過事實證據來驗證。通過經歷完整的猜想、驗證活動,學生可以獲得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初體驗。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對科學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參加過一些科學實驗、制作活動,孩子們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熱情。從這個階段學生的發展水平來看,他們基本能做到區分對問題的猜想和客觀的事實證據,并運用事實證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讀圖,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問題有依據地說出自己的猜想,體會到猜想與事實不是一回事。 2、在碰碰球的科學游戲中,認識到到猜想不一定正確; 3、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 4、知道科學家也在進行猜想,猜想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動。 愿意動腦思考。 5、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猜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猜想。 教學重點 將觀察到的事實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建立合理聯系。 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實物演示、知識渲染等手段創設課堂的教學情景,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對較差,通過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使學生大膽表現自己認識世界。 本課教學中需要教師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以觀察為主線,指導學生科學使用工具,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工具對人感官功能的延伸作用,進而體驗到觀察帶來的樂趣和學習成就感。 六、說教學過程 板塊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準備去郊外旅行,期待嗎? 2.出示蒲公英圖片:瞧,你看到了什么?(蒲公英) 在它的周圍是什么?(它的種子) 為什么種子會飄起來?(因為有風,是風吹的) 2.讓我們繼續前進,走啊走啊,我們遇到一片菜地,走近看,菜葉上有什么了?(洞)洞是哪里來的?(蟲子咬的) 剛才我們根據看到的現象進行了猜測,在生活中,也有人做著類似的工作,他們就是偵探,他們的工作就是根據看到的、聽到的尋找問題的答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做個小偵探》。(揭示課題) 教師總結: 同學們真棒,個個都火眼金睛,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了很多生活的現象。作為一名偵探,你首先就要學會觀察,恭喜你們掌握了這個技能,順利闖過了第一關。 板塊二、探究新知 (一)蜘蛛網圖片。 1.原來是小豬發現了一個蜘蛛網。 2.仔細看看,這個蜘蛛網怎么了?(破了) 3.誰破壞了蜘蛛網呢?(風刮破的、雨水打的、其他昆蟲、蜘蛛自己、人類……) 4.講述: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大家猜想到了很多種有可能造成蜘蛛網有破洞的原因。可究竟是誰破壞了蜘蛛網呢,僅憑我們的猜想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尋找更多的線索。因為猜想的可能性不止一個,你觀察得越仔細,猜想就越合理。 各位超級小偵探的表現太棒了(求助音樂)聽,又有人向我們求助了 (二)雪地里的動物腳印圖。 1.談話:屹耳在發現了雪地上留下的動物的腳印。 仔細觀察這些腳印,你看到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匯報:①你看到了幾種腳印?(兩種)你怎么知道是兩種腳印?(形狀不同、大小不同) ②這些腳印,先從從哪兒出現?又從哪里消失? ③這些腳印之間的距離有變化嗎? ④你能看的出腳印有的深有的淺嗎?怎么看出來的? 4.談話:小朋友們看得真仔細,有的人甚至已經在看的同時作出了猜想。那么,雪地上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小組討論一下。 5.交流猜想情況。 6.小結:觀察得越仔細,找到的事實越多,猜想就可能越合理。 (三)游戲活動,驗證猜想 1.小偵探們表現真棒,為了獎勵你們了,老師帶來了一個玩具——碰碰球(也叫牛頓擺)。雖然叫做牛頓擺,但不是牛頓發明的哦!牛頓擺是由法國物理學家伊丹·馬略特最早于1676年提出的。 2.(出示碰碰球)老師來介紹一下,這是五個一樣重的球,你猜這個碰碰球該怎么玩呢?(拉開一個球,松手后的結果是……) 3.學生猜想、匯報。 4.小偵探們,我們聽到了這么多不同的答案。到底哪個小偵探的猜想是正確的呢?我們來試試看。(老師做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是松手,不是用力扔球) 5.小偵探們想不想試一試呢?(學生小組實驗,匯報自己的發現。) 6.剛才猜想正確的小偵探們真厲害,沒有猜正確的小偵探們還有機會。如果我們拉開兩個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試試。(學生實驗) 7.有了剛才實踐的經驗,小偵探們更厲害了,這么多小偵探都猜對了!那拉開三個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試試。 8.小結:猜想不一定正確,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 【意圖解析】通過這個簡單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自己感悟到猜想不一定正確,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游戲活動分為三步進行,層層遞進,第一步驗證的結果為第二步猜想做準備,學生也更感興趣。 板塊三、課后延展 1.談話:其實科學家和我們一樣,當遇到一些現象時,總是在努力尋找線索,做出猜想,尋找答案。 2.(出示恐龍圖片)談話:看,知道這些是什么呀? 3.提問:它們滅絕了嗎?你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嗎?從哪里知道的? 總結: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曾經提出了九十多種猜想,有隕石撞擊說、火山噴發說、氣候變遷說等。但是,真相究竟如何,目前還尚未有結論。科學家們還在繼續尋找更多有力的證據。同學們,讓我們像科學家們一樣,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大膽猜想,學會思考吧! 板塊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題。 1.蒲公英的種子遇 會飄起來。 2.菜葉上的洞是被 咬的。 3.小狗利用吐 來散熱。 4.科學上把動腦筋猜測叫做 。 5.我們要成為合格的小偵探家,要學會 ,并 。 二、選擇題。 1.在尋訪小動物時,如果翻動落葉堆,我們需要 ( ) A.用小木棍輕輕翻 B.用手直接翻 2.大多數昆蟲身體較小,為了清楚地觀察昆蟲身體結構,需要采用 ( ) A.放大鏡 B.顯微鏡 C.望遠鏡 3.我們主要用 觀察小動物。 ( ) A.耳朵 B.鼻子 C.眼睛 4.我們可以用 和拍照來觀察記錄植物。 ( ) A.畫圖法 B.釆葉 C.摘花 三.判斷對錯 1.蒲公英隨風飄起來的黑色的是它的種子。( ) 2.偵探就是科學家。( ) 3.長鼻子的狗比短鼻子狗更怕熱,更不容易散熱。( ) 4.恐龍滅絕是因為動物體積太大了,天氣太熱了。( ) 5.大腳印為三趾分開的足跡,說明該動物三趾著地,有鳥類足跡的特點。( ) 四.選一選: 1.圖中有幾種動物的腳印? 。 2.圖中①②③④腳印是不同的,請將描述的現象的代號填入相應的位置。 ① ;② ;③ ;④ 。 A.大腳印為三趾分開的足跡,說明該動物三趾著地,有鳥類足跡的特點 B.小腳印為連趾的足跡,足跡較小,足跡間距較短,有兔子足跡特征 C.此處的大腳印足跡間距較長 D.兩種足跡在此交匯,混雜 答案: 一、填空題 1.風; 2.蟲子 ; 3.舌頭; 4.猜想; 5.猜想 驗證 二、選擇題 A 2.A 3.C 4.A 三、判斷題 1.√ 2.× 3.× 4.× 5.√ 四.1.兩種 2.①——A ②——D ③——B ④——C 七、說板書設計 根據一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 做個小偵探 觀察——猜想——驗證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讓學生在玩中學會,在動手中提高技能,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我將繼續努力,讓我的科學課堂教學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學反思 ?? 在課堂中,我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評價學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之處:有個別學生在學習上不夠主動,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我們要關注學困生,應多表揚鼓勵他們,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孩子們的視野。 ??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