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一:中華文明的奠基—先秦時期第1講: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Log【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nèi)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chǎn)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知識梳理】考點一:中華文明的起源一、石器時代: 。(一)內(nèi)容思考1:觀察課本p2、p3《中國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回答我國早期人類分布有什么特點?說明什么?(二)發(fā)展趨勢1、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朝著 、 的方向發(fā)展。2、新石器時代晚期, 。二、從部落到國家(一)部落時代1.三皇時代: 。2.五帝時代:(1)實際身份: 。(2)華夏始祖: 。(3) 制度: 。(二) 時代:考古學證明, ,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 時代,這些邦國 。考點二:早期國家的統(tǒng)治一、夏朝(一)建立:(二)制度1、 :禹死后,其子啟繼位, 。( 取代 )2、中央:設立主管 的機構與職官。3、地方:聚族而居,夏王除直接管轄夏部族外,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 。(三)歷法: ;(四)貨幣: ;(五)文化遺存: 。思考2:閱讀課本p5學習之窗,思考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不同說法?二、商朝(一)建立:(二)國家機構:1、商王是 ,下設 。2、 制度—— ;—— 。(三)特點:1、 ;2、 。三、西周(一)建立:(二)政治制度:1、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1)含義:又稱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 ,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封建親戚,以藩屏周”)(2)分封對象: 。其中, 是分封的主體。(3)諸侯的義務: 。(4)諸侯的權力: 。(5)特點: 。(6)演變:分封制開始于周武王,破壞于西周后期,崩潰于春秋戰(zhàn)國,廢除于秦朝。(7)評價:①積極作用(西周前期):加強了 的統(tǒng)治;開發(fā) ,擴大 ,確立了 的地位。②消極作用(西周后期):諸侯國有相當大的 ,不利于 ,最終埋下了 的禍根。③不足:沒體現(xiàn)如何解決貴族之間在 的矛盾。2、宗法制—權力的分配方式(1)含義:用 來維系政治等級、分配政治權力、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2)突出特點(核心內(nèi)容):原則:“ ”內(nèi)容:確立了嚴格的 體系; 關系是相對的;不僅是 關系,而且是 關系。(4)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5)作用: 。3、禮樂制度(周禮)—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思考3:概念辨析——“封建制度”與“封邦建國”四、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 ;2. ;3. ;4. 。五、商周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與思想文化(一)社會經(jīng)濟1、農(nóng)業(yè)(1)土地制度: ( ; 。)(2)生產(chǎn)工具: 為主, 極少。2、手工業(y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 的國家。3、商業(yè):(1)商朝: 的出現(xiàn)和最早的 。(2)周朝:實行 政策——(二)城市發(fā)展1.商朝: 初具規(guī)模, 位于城市的中心。(體現(xiàn) )2.周朝:(1) 形成制度;(2)城邑大致分為三等( ),各有定制。(3)特點: ; 。(三)思想文化1、文字: 、 ;2、西周出現(xiàn) 思想。3.教育: 。( )思考4:閱讀課本p7問題探究,回答材料反映了怎樣的思想觀念?有何歷史意義?【遇見真題】1.(遼寧2021·1)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xiàn)了(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tǒng)一 B.社會組織的復雜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等級秩序的確立2.(2022·陜西省渭南市一?!?)在仰韶文化洛陽王灣遺址的小陶罐內(nèi)壁附著有粟的痕跡,同時,在三門峽交口遺址發(fā)現(xiàn)有水稻籽實與粟,在鄭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崗址、鄭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現(xiàn)了大型定居村落和家畜飼養(yǎng)業(yè)。這表明此時( )A.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活動較為穩(wěn)定 B.南稻北粟的種植格局基本形成C.農(nóng)業(yè)作物種植出現(xiàn)交流 D.精耕細作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已經(jīng)出現(xiàn)3.(2022·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聯(lián)盟高三大聯(lián)考·1) 殷商時,商王依賴自稱能溝通神人、上達民意、下傳神旨的巫祝來統(tǒng)治國家,史官作為巫祝的一部分并為其服務;西周時,史官、史職秉承統(tǒng)治者的旨意,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職逐漸發(fā)展起來,巫祝的地位下降。這一變化( )A.標志著傳統(tǒng)神權政治的終結 B.有利于國家治理的人文理性化C.助推史官記錄君主真實言行 D.說明了中央集權體制開始萌發(fā)4.(2020·全國Ⅰ卷·T24)據(jù)《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xiàn)在周邊地區(qū)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zhàn)5.(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將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貴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國成為王朝的屏障。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 )A.周王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B.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C.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據(jù) D.維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統(tǒng)治6.(2021·廣東卷·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7.(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據(jù)學者考訂,商朝產(chǎn)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chǎn)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8.(2019·全國Ⅲ卷高考·24)“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chǎn)生的制度淵源是( )A.宗法制 B.禪讓制C.郡縣制 D.察舉制9.(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發(fā)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潰C.等級制度的顛覆 D.禮樂制度的破壞10.(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內(nèi)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 )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 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C.屬于小農(nóng)經(jīng)濟范疇 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11.(2022.1浙江卷.1)論及周王朝的統(tǒng)治模式,有學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表整個家族祭祀上天;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系。下列選項中,對這一“統(tǒng)治模式”解讀正確的是(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②中央對地方實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④標志著中國開始邁入早期國家起源的歷史階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