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魏晉至隋唐第2講:三國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新Log【課標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知識梳理】一、選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三國兩晉南北朝)1.背景:(1) ,社會動蕩, 無法推行;(2) 弊端逐漸顯露。2.創立:曹魏3.內容:中央委任 為各地人才 ,共分 ,朝廷依此授予 。4.選官標準:初創時重視 ,西晉時主要看重 。5.影響:(1)成為 的工具。(“ ”)(2)將 收歸 ,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 。(二)科舉制(隋唐至清)1.背景: 衰落, 興起, 制無法繼續。2.隋朝創立:(1) 開始采用 選拔官員。(2) 始設 ,科舉制形成。3.唐朝完善:(1) :增加 ,以 兩科為主;(2) :增加 ,首創 和 ;(3) :任用 主持考試,提高了 。4.內容: 和(1) :皇帝親自 ;(2) :每年舉行, 兩科最受社會重視;(3)考試合格后需經 選拔方可正式任官。5.作用:(1)有利于打破 、擴大 ,提高 。(2)把 的權力從 手中集中到 ,大大加強了 。(3)但 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且忽視 不利于 發展;思考1:完成下列表格并總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二、中央官制的發展(一)魏晉南北朝: 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二)隋唐:1.確立: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2.機構設置:(1)中央設 、 和 , 下設 ; 長官都是宰相。(2) ( ): 議政場所,提高了 , 出現了 的趨勢。3.三省職能:(1) 省:(2) ?。?br/>(3) ?。?br/>4.影響:(1)相權被 ,削弱了 ,加強了 ;(2)三省 ,既 ,又 ,有利于提高 ,減少 ;(3)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地方體制:(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沿用漢代體制, 三級制。(二)隋朝:廢郡,以州統縣, 二級制。(三)唐朝:1、沿用 二級制→ 三級制;2、唐中期后:形成 局面。四、官員考核(一)三國兩晉南北朝: 、 使考核多流于形式。(二)隋唐: 負責1.隋朝:地方官每年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2.唐朝:以 為標準考核官員。五、官員監察(隋唐)(一)最高監察機構: ,長官為 。(二)唐朝設 ,委派 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六、法律與教化(一)魏晉南北朝的法律:1.特點:律令 化;2.原因:(1)漢武帝以后 成為主流思想, 以 注律;(2)魏明帝設 ,專用 解釋 。3.量刑原則:親屬之間的 ;4.目的:維護儒家的 。(二)唐朝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 》(1)演變歷程:《 》→(唐高宗)《 》→(唐高宗)《 》,即《 》(2)影響:是中國現存 的封建法典,是 確立的標志;是此后歷代王朝創制法律的藍本。(3)特點: 結合,重視 ( 化完成)。(4)法律形式: 。2.教化:(1)提倡 :732年,《 》特點: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2)社會層面:重視 ,強化 。七、戶籍制度(一)兩晉:1.分為“ ”( 土著居民)、“ ”( 移民)。2.東晉后期和南朝:“ ”(使 土著化,承擔服役)。(二)隋朝:“ ”(三)唐朝:管理更嚴, 一造戶籍八、唐朝的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一)基層組織: ;(二)社會治理: 制度。(北宋的 制度源于此)九、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一)社會救濟:隋唐政府重視 ,大力提倡 。( 救大災, 防小災)(二)優撫政策:唐設 。(唐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十、賦役制度(一)魏晉: 制,按戶征收 ;(二)北魏: 時,頒布 ,授田農民承擔 ,成年男子負擔 。(三)隋朝:廢除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 。(四)唐初: 制1.內容:除 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 代役,稱為“ ”。2.影響:(1)保證農民有 ,有利于促進 ;(2)政府的 得到了保障。(五)唐朝中后期: 法1.背景: 嚴重, 制無法推行, 制無法維持,政府 銳減。2.實行:780年, 接受宰相 的建議,實行 法。3.主要內容:(1)每戶按 和 繳納戶稅,按 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2)一年分 和 兩次納稅;(3)“ ”,由中央確定總的稅額,分配到各地征收。4.特征:“ ”,以 為主要征稅標準。5.影響:(1)簡化 ,擴大 ,保證國家的 ;(2)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 ;(3)是中國古代稅制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思考2:結合教材P41【問題探究】和下列材料,你認為兩稅法有何弊端?(兩稅法)定稅之數,皆計緡錢;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往者納絹一匹當錢三千二百文,今者納絹一匹當錢一千五六百文。往者輸其一者,今過于二矣!雖官非增賦,而私已倍輸。——《陸宣公奏議》【遇見真題】1.(2021年廣東高考)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br/>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 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2.(2022·湖南高考·3)據右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3.(2016·全國Ⅱ卷高考·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4.(2019·江蘇高考·3)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5.(2021·江蘇·高考真題)唐代李逢吉作科舉主考官時,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他的政敵李德裕亦“頗為寒素開路”,以致被貶謫時,“八百孤寒齊下淚”。由此可知唐代科舉( )A.加強了君主集權 B.促進了階級流動C.消除了門第觀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6.(2022·廣東高考·3)如右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7.(2022·浙江·高考真題)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实鄞伺e的主要目的是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