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說課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的內容《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本課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前三課帶領學生研究非標準的測量,并通過探究發現用非標準單位的物體進行測量時存在很大的誤差,于是在本節課引導學生使用標準單位的物體進行測量。由非標準的測量到標準化的測量,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二、說學情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兒童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科學課應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領學生學習與周圍世界相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使他們了解科學與生活的關系,樂于與他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合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在活動前說明合作的要求,在活動中也要時刻關注著每一個學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動中,及時對不恰當的分工提出意見。強調分工合作,要堅持、要細致、要多次檢查,才能得到準確的測量結果。三、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 不同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便于測量長的物體。● 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測量需要讓標準單位的物體首尾相連,需要統一起點、終點。科學探究目標● 能使用多種標準物完成測量任務。● 能運用數字描述測量結果。● 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和整理測量結果。科學態度目標● 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逐步形成記錄數據的意識與習慣。● 愿意關注和客觀看待他人的測量結果。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測量單位的標準化給交流帶來的便利。四、說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嘗試使用不同的物體進行長度的測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表現法:通過感知,使學生產生強烈親身體驗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大膽的表現對事物的了解。實踐法: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和親身的體驗,讓學生通過感情去親身實踐探究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生活中更好的去體驗。 六、說教學過程環節一談話導入:師出示"拃"的手勢,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這個測量單位嗎?它叫什么?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作作為標準物進行測量,可以測出物體的長短,由于我們測量時每一推的長度不固定,導致測量的結果不準確,另外,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同,每一拃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無法準確指導測量結果,那么我們還可以用什么來測量?生活中許多物體都可以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嘗試用橡皮、小棒、小立方體來進行測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這節課我們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測量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和課本的長度。環節二、用各種物體測量鏟子的長度(15min)1、大家想用生活中的物體來測量鏟子的長度嗎?今天張老師為大家帶來了這些物體:橡皮、小棒、回形針、小立方體。(板貼)2、接下來,張老師來分配下:第一排用小棒測量鏟子的長度,第二排用回形針測量鏟子的長度,第三排用小立方體測量鏟子的長度。你們組用什么測量?你們組呢?3、為什么沒有小組用橡皮測量鏟子的長度呢?剛剛我們已經用橡皮測量過鏟子的長度了,那么我們該把數據填寫在哪里呢?(請同學上臺填寫。)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們的字要···(大大的,清楚的。)剛才我們測量了幾次?(2次),雖然兩次結果是一樣的,但是測了兩次,結果就要填寫兩次。(再請一位同學上臺填寫。)測量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確定紙帶起點和終點,一物一物要相連,并把測得的數據填寫在相對應的表格中。4、會測量了嗎?那就讓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測量地準確,速度又快,測量完記得把表格交給張老師哦。5、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填寫數據。(PPT:我會測量)6、匯報交流:①為什么用小棒測量的小組這么快?用小立方體測量的小組那么慢呢?(長的物體用長工具測量更方便。)②用小棒測量鏟子的長度和用小立方體測量鏟子的長度可以進行比較嗎?(用不同的物體測量鏟子的長度,結果不一樣,不能比較。)環節三、用各種物體測量桌子的長度1、用橡皮、小棒、回形針、小立方體測量鏟子的長度,你學會了嗎?2、那我們要測量桌子的長度,你會嗎?你會選擇哪一個物體作為測量工具呢?為什么?3、組長上臺領取你們小組選取的材料測量桌子的長度。4、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督促小組成員上臺填寫數據。(PPT:我來挑戰:)5、交流匯報:①我們用小棒測量桌子的長度,你有什么感受?(方便、快速)②用小棒測得鏟子的長度是 4+,測得桌子的長度是,我們可以知道哪一個物體更長?(都是用小棒測量得到的結果,可以比較。)環節四、拓展延伸教師指導要點:(1)引導學生觀察數據,提示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2)討論:“我們的測量結果有哪些不同 ”(3)討論:用物體和用手測量,哪個更準確?引導學生對比紙帶正面和反面用物體測量與用手測量的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活動:學生觀察數據。學生各抒己見。可能出現的觀點有:用不同的物體測量桌子高度,結果很不一樣;用相同的物體測量桌子高度,結果非常接近;用同一個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物體, 測量結果能比較出不同物體的長短;用不同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測量結果不能比較出物體的長短。學生可能的觀點有:物體的長度不變,用物體測量,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用同一種物體測量,結果基本相同,與用手測量相比,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手的長度不同,一拃的長度不同,測量結果不夠準確。七、說板書設計根據一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用相同物體測量結果差別小可以相比較用不同物體測量結果差別大不好比較 八、教學反思在這一單元的活動中,合作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質量、默契的程度將直接影響課程完成的質量。剛開始上科學課的學生即使有過一兩次合作的經驗,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實踐“合作”。因此,教師不僅在活動前要給出明確的合作要求,在活動中也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動中,及時對不恰當的分工提出意見,尤其要鼓勵和幫助用小立方體測量的小組。強調分工合作,要堅持、要細致、要多次檢查,才能得到準確的測量結果。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分析數據的環節難免顯得枯燥,更要鼓勵學生勇敢、真實地分享數據,要讓學生感到光榮,發現自己在班級"大數據"中的作用。另外,有的學生對數字敏感,有的學生對圖形敏感,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紙帶,它不僅僅是便于學生測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會在圖形分析中發揮作用。紙帶隱藏著很多學生待發現的概念點,如等長、不會變、誤差、十進制等,慢慢地,它就變成了測量紙帶,變成了尺子。前后相關聯的活動設計更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像解開謎底一樣,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挑戰欲。因此,在這節課的結尾,不僅要發現小立方體的優點,也要找出它的不足,如太小,太麻煩,量較長的物體太困難,不如小棍兒好用等。讓學生在每節課都有所收獲的同時發現新問題,讓解決新問題成為繼續研究的動力。課堂練習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