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說課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的內容《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在前一課中,學生已經知道用不同的物體測量出來的數據是無法相互比較的,使用同一種物體測量的結果較為一致,也便于比較。事實上,選擇任何一個物體作為全班的標準物進行測量都是可以的,但是本節課想通過圖片和學生親身感受引導學生選擇小立方體,所以本節課將引導學生統一使用小立方體作為標準單位來測量,因為小應方體的每一條邊相等,更容易組合,體驗統一使用標準物體測量帶給比較公平與方便。本節課將以選擇同一物體進行測量,抓住測量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引導如何準確測量,再到如何又準又快地測量,在活動中培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二、說學情通過前幾節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測量的基本要求,知道可以用不同方式對物體進行測量。同時學生已經能對測量形成的數獎據能否進行相互比較的問題,也能夠做出判斷。而且實際操作中學生發現數據要能夠相互比較,需要用同一種物體進行測量,只有選擇標準物測量產生的結果才能進行信息的交流。前面的學習中,對給出的幾種材料,哪一種物體是作為標準物的最好選擇,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初步做出選徑。本節學習,將會使學生認識到使用統一的標準單位——小立方體講行測量,產件的測量結果將具有重大意義——可比件,還便于表達和交流。同時,操作中也能間接感受到進制地存在。三、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息的 交流。2.小立方體可以組合成較長的工具,測量長的物體時便于測量和計數,也更準確。科學探究目標1.學習預測事物的長度。2.使用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3.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科學態度目標1.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2.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4.主動關注他人的測量結果,并有分析結果的意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體驗統一計量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2.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四、說教學重難點感受圖表對于分析數據的作用,教學重點:體會人們在測量過程中不斷完善計劃的方法。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表現法:通過感知,使學生產生強烈親身體驗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大膽的表現對事物的了解。實踐法: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和親身的體驗,讓學生通過感情去親身實踐探究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生活中更好的去體驗。 六、說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復習導入。使用課件出示第4課用不同物體測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長度的數據,讓學生判斷哪個更長。然后指出,不同物體作為單位測量的數值不能比較,所以我們需要全班統一使用同一個物體來測量。2.統一選擇測量標準物。用課件展示供選擇的標準物,介紹標準物。提問:“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作為標準物呢?” 發標準物。學生觀察標準物后,嘗試測量桌面的長度,然后小組討論。3.分小組匯報。鼓勵學生客觀地分析幾種標準物的優缺點。 教師可視情況小結小立方體的特點。每邊一樣長,方便使用;可以堆疊,能直接測量桌子高度;比較小,可以減少最后一個單位的讀數問題,測量數據的誤差也會比較小。小立方體的缺點是,如果只用一個小立方體的話,測量會很慢,首尾相連很難做到準確。環節二、探索:測量桌面子和講臺的長度(預設20分鐘)[材料準備:每小組50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1.預測桌面的長度(1)提問:請同學們預測一下,我們的書桌大約是多少個小立方體呢?(2)學生觀察桌面和小立方體,然后做出預測并記錄到表格中。2.制作組合立方體(1)用一個小立方體測量會很慢,有什么好辦法嗎?(此問也可在學生測量遇到問題后再問,增強學生的感悟;如班級學生人數較多,可提前問,減少組織教學的難度。)可以將10個小立方體,用透明膠帶粘貼成一組,然后測量,可以提高測量效率。(2)學生演示制作組合立方體。10個一組立方體,用透明膠連接起來。師填寫。3.講臺只有一張,大家擠在一起測量是不行的,有什么辦法?提供事先準備好的替代物(紙帶、棉線等)。4.學生分小組測量桌面和講臺面的長度實驗。教師觀察學生測量,提醒注意事項:(1)小立方體制作組合立方體時,每個小立方體要緊挨著,不能有縫隙;(2)測量過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連;重復測量三次;(3)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上。5.匯總數據在黑板上展示班級記錄表,學生上臺填寫數據,或者匯報后由教環節三、研討:比較桌面與講臺的長度(預設15分鐘)1.收集數據研討.觀察黑板上全班測量的講臺面的數據。學生說出數據的特點。(很接近,準確度高)2.講臺的長度和課桌的長度,哪個更長一些?讓學生體會到全班統一標準物測量物體長度帶來的意義,使得長度可以量化的比較。3.總結用相同的物體作為標準物進行測量時,可以更加簡單、快捷地比較出被測物體的長短;還利用了十進制的方法進行計數。環節四、拓展:用小方塊測量其他物體用小立方體又快又準確地測量家里沙發的長度和餐桌的高度。七、說板書設計根據一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選擇標準測量物:小立方體 八、教學反思1.關于哪個工具測量更準確?每個班思維發展是不一樣的。有的班在上一節課分析數據的時候就已經能發現,單位越短越準確,第一環節進行很順利。有的班在這節課討論優缺點時因為這一點爭執不休,我翻了一些資料都沒能找到用一年級學生能聽懂的話來解釋這個。我在后續的班嘗試引入“誤差”這一概念,用兩分鐘在黑板上給學生展示了用小棒和小立方體產生的誤差長度范圍,順利了許多。2.指導學生檢查自己的數據記錄:雖然強調了一根柱子讀10,還是一些學生測得桌面長度是“3”。學生不是沒聽懂,寫的時候就是寫錯……于是我讓學生填完把自己的填的數據用完整句式表達一遍:我測得桌面長度為()個立方體。3.表格記錄指導(這節課相比上節課的表格簡單很多,所以這里主要反思上節課):多行多列的表格學生很難精準把數據位置填對,所以我先演示了一組數據的填寫。一年級學生大多沒有“行”“列”的概念,第一節課即使我教了學生橫看數看定位,還是有不少學生填錯位置。因此我只好教學生先橫著看“測量工具”,在心里給你選的這個測量工具畫一條橫線,再豎看“測量任務”畫一條豎線,十字交叉的地方就是你要填的位置。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課堂練習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