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觀察月相》說課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上冊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觀察月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我們的地球家園》單元的大概念:地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了解到“人類利用地球上許多士的資源,包括空氣、水、土壤等;太陽和月球有規律地出現在天空中;天氣在不斷地變化。"本課在課標中所對應的概念是"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規律運動。"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了解到什么是“月相”,能描述月相變化,并通過觀察發現月相是逐漸變化的。在課標中關于月相的知識的活動建議是課外活動: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上半月)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和月相變化,學習長期觀測的方法。 二、說學情學生對月相的認識有一點生活經驗,知道月亮有時像眉毛,有時像圓盤,有時是半個月亮,也有部分學生知道月相變化的規律,但是學生基本不知道不管出現什么月相,月球一直是個球體,只不過學生看不見月球的暗部。大部分學生估計無法確定月相變化的排列順序,對月球的觀察方法和知識有限。 三、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月相是變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月相是逐漸發生變化的,有時月相亮面逐漸變大,有時逐漸變小。科學探究:能連續幾天持續觀察月相。會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和描述月相變化的過程。通過比較觀察結果,能發現月相是逐漸變化的。科學態度:對觀察記錄月相等活動感興趣。能堅持客觀及時地記錄。四、說教學重難點通過觀察、記錄、分析等認識到月相是變化的教學重點:連續觀察記錄月相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過動腦、動手、表達等參與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在合作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責任意識等良好的學習品質,體驗合作探究的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的熱情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更好地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六、說教學過程環節一、聚焦:揭示課題[材料準備:課件]1. PPT出示圖片,引入:我們在地球家園,仰望天空,不僅能看到太陽,還可以看到我們地球家園的小伙伴——月球。2. PPT出示不同時間拍到的月球照片。提問:它們一樣嗎?(預設: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3. 再提問:月球本身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你們看到的月球又是怎樣的?(預設:月球本身是球形的或圓的,現在看到的月球有時彎,有時圓。)4. 小結: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是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部分。我們把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做月相(板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月相(板書課題)。環節二、探索及研討1、觀察月相圖片,描述月相。2、學習記錄月相的方法。(1)記錄觀察日期。(2)根據你觀察到的月相的樣子,使用鉛筆在圓上點出上下兩個點。(3)根據你觀察到的月相,畫線條連接兩個點,區分出明亮和不明亮的部分。(4)在不明亮的部分里畫上斜線,空白的部分就代表我們看到的月相。(5)使用彩筆將空白的部分涂成黃色,其余部分涂成黑色,月相記錄就完成了。3、展示學生的月相記錄,研討以下問題:(1)每一天的月相相同嗎?(2)連續觀察幾天,月相是怎樣變化的?提醒學生:遇到陰天觀察不到月相時,要如實記錄。4、根據月相變化的特點,及前后一段時間的月相記錄,嘗試推測出陰天時沒有觀察到的月相的樣子。5、出示天氣晴朗時連續30天的月相圖,小結月相變化的特點:每天的月相是在逐漸變化的。從什么都看不見逐漸變大到圓形,又逐漸變小到什么都看不見。 環節三、課后觀察1、說明課后觀察月相的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比較和描述月相的變化。2、建議觀察時間:農歷上半月:晚上6點到8點農歷十五左右:晚上7點到9點農歷下半月:早上6點到8點3、建議觀察地點:小區里遮擋物少的空曠區域,無法外出時選擇有封閉窗戶的陽臺或房間。注意:室內觀察時不要將身體伸出窗外,室內或室外觀察,都要有家長陪伴,注意安全。4、觀察記錄:觀察結果記錄在學習單中,不要忘記記錄日期!因為天氣或其他原因導致觀察不到,或者忘記觀察時,都要如實進行記錄,不要憑空想象。小結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地球上看我們的鄰居——月球時,我們看到的是它發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每一天的月相不一定相同,在連續的時間里,月相是逐漸變化的。七、說板書設計根據二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4.觀察月相月相: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月相在逐漸變化八、教學反思本周對二年級進行《觀察月相》一課的教學。觀察月相的變化,對于我們成都地區來說比較困難,主要是天氣的影響,長期陰天云太厚太多遮住了月球。于是課堂當中,只有記住圖像帶領孩子們展開教學。 首先,由地球的好友這一個角度入手。先回顧上一次課,觀察了太陽的位置和方向,這一節課我們繼續觀察,另外一位地球的好友,學生們一下就說出了月球。 在課堂當中,學生對于每天看到的月亮的形狀有不同,彎彎的,圓圓的,說明學生在平常的生活當中也有注意到月球。由此正好引出,給學生進行科學詞匯月相,以及一個月當中月相的變化的教學。同時詢問學生,我們看到的明亮的部分,它的光是月球自己發出來的嗎?大部分同學都知道這個光是太陽光,月球自己不會發出光。接著進行月相變化的規律,上半月,月相逐漸變大,下半月月相逐漸變小,有科學圖冊,上面的圖學生都能夠直接發現變化規律。 認識了基本的本科學習知識之后,對知識進行了一個拓展,為什么每個月月相會出現這樣的變化,班上有幾個同學能夠說出是因為月球圍繞著地球轉。能說出這一點,說明他對地球,月球進行了相關的了解。于是嘗試采用了一種畫平面圖給學生進行講解,不過已經做好了,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夠聽懂的打算。經過實踐后發現,低估了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在詢問學生聽懂的情況時,基本上有一半多的學生都聽懂了。 由此,在今后的教學當中,相關的知識還是可以運用這樣的圖例方式給學生進行一個原理的講解。課堂練習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