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小鎮 做題 家階層途徑群體寒門“做題”家(科舉制)隋唐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7課【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商周時期戰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緣關系軍功大小品行才能選官方式依據標準一、選官制度·尋天下才【選官制度的變革】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以來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任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行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思考:九品中正制因何產生?①漢末社會動蕩,人口遷移頻繁,察舉制失去社會基礎。②地方士族操控選官制度,干擾人才選拔,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在實行察舉的兩漢之際,還有考試這樣一個輔助性的環節,到了魏晉時代,居然倒退到全憑中正官作出一個模糊評語的地步??傊热徊荒芰炕己?,必然沒有考核標準,結果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華《帝制往事》思考:九品中正制有何不合理之處?無考核標準,后期淪為士族門閥統治的工具。思考:面對弊端,統治者做了哪些調整?選官標準: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思考:根據課本梳理科舉制的演變歷程。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借指士大夫)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為不美……;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五代)王定?!短妻浴?br/>自由報名,公平競爭;地位高,受重視;難度較大。思考: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的特點。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汪洙(宋)《神童詩》材料三 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 ——錢穆《國史大綱》材料四 (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打破門閥壟斷,促進階層流動。提高官員素質,推動儒學發展。加強集權,鞏固統一。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思考:科舉制對中國歷代王朝統治有什么影響?商周時期戰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緣關系軍功品行才能家世、道德、才能↓家世考試能力選官方式依據標準演變趨勢:(1)選拔標準:(2)選官范圍:(3)選拔方式:(4)選拔原則: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等演變為學識、才能。范圍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由世襲、推薦、地方評議演變為科學考試。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相對的公平、公開。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二、中央官制·分丞相權【秦到隋唐中樞機構的變革】秦朝西漢東漢魏晉中書省皇帝尚書省門下省諸曹三省制【執行】皇帝三公九卿尚書臺中外朝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中朝三公尚書九卿皇帝尚書臺三公諸曹“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決策】【執行】【決策+執行】思考:到唐朝,中央官制又有何變化?唐朝?皇帝提交上奏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審議審議詔令起草詔令執行詔令通過審議封駁皇 帝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奉常廷尉少府衛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內史奉常廷尉衛尉郎中令太仆典客思考:唐與秦中央官制對比,有何特點?隋唐更看重的是權力的制衡而非職責的分工,……把立法與執法、決策與行政分離開來。——易中天《隋唐定局》①三分相權②職責分明,彼此制約③門下擁有封駁權,起到節制皇權作用。【情景再現】唐太宗讓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和親,其和親過程在中央從決策到具體實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請同學們畫一畫。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如何評價三省六部制?①皇權不斷加強,相權日益衰弱;②分工明確,行政效率提高,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益完備。演變趨勢:時期 政權組織 權力分配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決策、行政、用人、審議和司法于一身西漢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決策、行政、用人、審議和司法于一身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決策,外朝執行東漢 三公和尚書臺 尚書臺掌決策和行政魏晉南北朝 尚書、中書、門下形成三省制 三省共同輔助決策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書起草詔令、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執行探究:中央制度的演變趨勢田稅:以田畝為基礎的土地稅。人口稅: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戶稅:以戶為單位的財產稅。古代王朝依據自己所頒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實物或貨幣。古代王朝強制民眾承擔的無償勞動。力役 、軍役、雜役等等。古代民眾的義務:“稅”+“役”三、賦稅制度·聚世間財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實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租調制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基礎1、魏晉南北朝:租調制(前提:均田制)無主荒地曹操創立租調制調(人頭稅):帛或布租(田畝稅):糧食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均田制為基礎征收標準:按戶征收糧和絹帛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實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租調制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制基礎沿襲發展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基礎特點征收標準:人丁以庸代役影響保證了農民生產時間。保障了國家財政收入。無主荒地2、唐初期:租庸調制庸:用帛或布代徭役調(人頭稅):帛或布租(田畝稅):糧食江南東道余杭郡86258 / 51276河南道河南府194746 / 18799河北道趙郡63454 / 8157河東道太原府128950 / 124000關內道京兆府362921 / 241202唐代鼎盛時期及后期部分地區人口統計對比劍南道成都府160950 / 460103、唐中后期:兩稅法思考:結合圖片信息和教材第43頁史料閱讀,分析唐朝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戶籍損壞,人口不實軍費加至賦稅,任意加收富者逃稅,窮者課稅,貧富差距拉大官吏盤剝嚴重,逃戶變多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度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項目 內容征稅依據征收名目征收形式征稅對象利以土地、財產為主征收錢幣為主不分主戶和客戶,一律就地落籍納稅擴大了收稅對象,增加了財政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體現了公平公正。簡化了稅收名目。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思考:根據課本梳理兩稅法內容,結合P43-44問題探究并討論兩稅法的利弊?弊戶稅(財產)、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土地兼并嚴重;人民負擔加重。吏治腐敗,導致稅外加征,百姓的負擔逐漸加重。探究: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征稅標準人身控制稅收種類征稅內容(租庸調制)以“人丁”為本,不論土地、財產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納同等數量的絹、粟。(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擔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制)“以庸代役”(兩稅法)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兩稅法)每戶繳納戶稅和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③稅收種類簡化(租庸調制)納糧為租;納布為調;納布代役為庸(兩稅法)戶稅按戶等高低征錢,地稅按畝繳納谷物。④征稅內容變化,實物→貨幣①征稅標準轉變,以人丁為主→以財產為主②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本課小結九品中正制度隋文帝——分科考試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唐太宗——增加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科舉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租調制與均田令(魏晉南北朝時期)租庸調制(唐朝初期)兩稅法(唐朝中后期)選官制度賦稅制度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一、課標解讀1 .結合漢至唐的選官制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趨勢及影響。2 .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漢至唐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及作用。3 .結合賦稅制度的變革,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唐代兩稅法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二、學習重難點重點: 科舉制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進步意義難點: 賦稅制度的演變三、時空觀念四、知識脈絡五、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知識回顧: 梳理中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變革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1(選官依據)選官方式(商周時期)(戰國)(漢代)(魏晉南北朝)一 、選官制度的創新——科舉制1 .閱讀教材 P38 第一段及“歷史縱橫”思考: 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歷史縱橫】漢末社會動蕩, “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 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們交結朋黨, 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 曹丕繼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 頒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 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 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2 .閱讀教材 P38 第二段梳理:科舉制是如何形成、并不斷發展完善的?隋文帝 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 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 設 ,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形成。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 以 和 兩科為主。武則天 擴大科舉取士人數, 首創了 和 。唐玄宗 任用 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23. 閱讀材料及教材 P39 “學思之窗” 思考:科舉制度的特點?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 盛于貞觀、永徽之際; 縉紳(借指士大夫)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 終為不美……;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 五 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學思之窗】……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 所無恨。故有詩云: “太宗皇帝真長策, 賺得英雄盡白頭!” ——王定?!短妻浴肪怼?br/>特點:4.思考:科舉制對中國歷代王朝統治有什么影響?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 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 ——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 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宋) 《神童詩》材料三 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錢穆《國史大綱》材料四 (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影響:二、 中央官制的創新——三省六部制4. 閱讀教材 P39-40,了解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變化,補充下表。魏晉南北朝 尚書臺改稱 ,與中書省和門下省 。 三省共同輔助決策, 行使權力隋唐 隋文帝時, 正式確立 。 負責草擬皇帝詔令; 負責審核 詔令, 有不妥者駁回; 尚書省 ,下設 六部,分工處理政務。三省長 _________________ 官共議國事,執 。時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 的范圍。宰相議事的地方叫 ,后改稱 。35. 閱讀《三省六部示意圖》并結合材料,認識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并評價三省六部制,理解“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情景再現】唐太宗讓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和親,其和親過程在中央從決策到具體實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請同學們畫 一畫。三、賦稅制度的創新——租庸調制和兩稅法6. 閱讀表格, 根據表格內容分析租庸調制相較于租調制的進步之處。概念解讀: 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 有身則有庸。 ——(唐) 陸贄進步之處:7 .閱讀教材 P40“ 史料閱讀” 思考: 兩稅法實行的背景是什么?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cù) 取辦, 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 攝, 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 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 旬輸月送, 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 其土著百無四五。 —— 《資治通鑒》卷 226背景:48 .閱讀教材 P40“史料閱讀”及最后一段,P41“問題探究”概括兩稅法的內容、特征和影響。內容:特點:影響:六、素養提升(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趨勢選官方式: 趨向嚴密、科學;選官標準: 趨向公開、公平;選官權力: 從地方逐漸收歸中央;選官基礎: 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2)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發展趨勢: 相權削弱,君權強化。(3)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發展趨勢: 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5【隨堂檢測】1 、依據“ 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 的史實,你可以研究的主題是( )A .科舉制的形成與發展 B .軍事制度的歷史沿革C .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 D .土地制度的不斷完善2 、有學者在描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指出:“傳統中國的帝制為西史所未有, 其獨特即在君主專制一切的剛性與官僚高度流動的柔性巧妙結合。 ”下列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 .世襲制 B .察舉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舉制3 、高一(1)班同學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為主題,制作如下示意圖。圖中選官制度的標準依次是( )A .軍功、品行門第、才能 B .血緣、品行門第、軍功C .軍功、血緣、才能門第 D .品行、軍功、才能、血緣4 、“唐太宗在未登極前, 曾做過尚書令, 及太宗即位,朝臣無敢再當尚書令之職, 因此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常虛懸其缺(意指空缺)。 ”這從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67A .宰相制度有名無實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B .皇權至高無上D .深受避諱影響5 、在唐代用皇帝詔書頒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須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 然后由政事堂蓋“ 中書門下之印”下發。沒有政事堂蓋印, 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宰相掌控了決策權 B .相權的分割牽制C .君權相權相互制約 D .皇權的不斷強化6 、唐太宗末年, “ 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一宰相名號創立并使用;唐中宗以后,取消了尚書省所具有的宰相機關兼行政機關的特權;唐肅宗、唐德宗通過一系列手段基本解決了宰相之間地位不平衡的問題。唐朝這些政策調整﹐旨在( )A .實現國家權力的相互制約 B .有效發揮三省職能與作用C .解決中樞機構之間的矛盾 D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7 、安史之亂爆發后, 各級官員為了應付交差,強制征稅,加重攤派,使得轄境內登記在籍的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方藩鎮各自為政,賦役制度混亂,土地兼并嚴重。為此,唐政府 ( )A .推行租庸調制 B .實行兩稅法 C .實施屯田制度 D .頒布均田令8 、780 年,唐朝政府實行兩稅法,下表為中央與地方兩稅分配情況。據此可知,兩稅法( )項目 收入總額 中央提成額 地方留成額錢稅 3 139.8 萬貫 1 089.8 萬貫 2 050 萬貫糧稅 1 615.7 萬石 215.7 萬石 1 400 萬石A.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權威B. 旨在增強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C.體現了中央集權的衰落D.加深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9 、唐朝中后期, 土地兼并嚴重, 客戶(非土著住戶)大量增加, 以戶稅和地稅為主要內容的兩稅法取代了租庸調制。地稅按畝征納, 戶稅依據每戶資產的多寡分為九等征錢, 戶等高的征錢多,戶等低的征錢少。這一措施 ( )A .加重了農民負擔 B .消除了土地兼并C .有助于社會公平 D .抑制了人口增長10 、唐德宗建中元年, 朝廷稅制從“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轉變為“戶無主客, 以見居為簿; 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 。這一舉措(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減輕了人身束縛 C .發展了莊園經濟 D .提高了商人地位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docx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改).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