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大西洋德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在他30歲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從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發現了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魏格納是偶然的巧合?還是非洲大陸曾經與南美大陸是一個整體?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的,后來經過分裂、漂移,直到現在的位置。科學假說就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從此以后,魏格納努力尋找證據。1、他發現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能相連的巖層。2、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都發現舌羊齒的化石。提示:舌羊齒是2億年前的蕨類植物,現已滅絕。3、大西洋兩岸都有同種的鴕鳥。鴕鳥不會飛,不會游,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也能說明北美洲和非洲原先連在一起。一、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1915年)1、 地球上的陸地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2、在力的作用下,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是什么原因不能被當時科學界認可接受呢?由于魏格納并沒有對大陸漂移理論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一些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海 嶺最年輕海底巖石年齡分布圖1億0.5億1.3億0.1億1億0.5億1.3億0.1億二、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擴張說”(1962年)1.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2. 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觀察右圖,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擴張)過程。隨巖漿不斷地上涌,地殼彎形隆起,泛大陸破裂,形成幼年海洋。隨著時間推移,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向兩邊移動,海洋面積不斷擴大,就形成了大西洋。開始美洲和非洲大陸連在一起,巖漿從地幔中不斷上涌。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三、板塊構造學說1、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海底地貌圖洋中脊(海嶺)2、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順口溜:“亞歐太美,鷹南飛” (印)(南)(非)3、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用兩本書放在桌面上做一次碰撞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1. 將兩本書相對放在一起,如圖,然后將書向中間移動,你看見__________。當紙斷裂時,在中間你觀察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牛皮紙板拉拉2. 取兩塊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貼上一張紙,如圖。3. 在板上放一只空杯子。4. 兩個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紙斷裂。5. 當紙斷裂時,你感受和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東非大裂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