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PUCK》雜志 1901年《亞洲的潛在憂患》導入新課救亡圖存第18課(1895——1901)課時標準:理解19世紀末中國社會內憂外患加劇;認識在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中,民族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挽救民族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反思其經驗教訓,理解先進中國人繼續探索中國出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895以后, 中國處于一個怎樣的時代?民族任務一:1895-1901年中國為何陷入民族危亡的境地?中國人民開展了哪些斗爭?變局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開眼看世界危局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唯有所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嚴復《論世變之亟》甲午國殤引發民族覺醒材料一 自甲午以前,吾國民不知國之危也,不知國危則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臥,故于時無所謂保全之說。——梁啟超《論保全中國非賴皇帝不可》材料二 吳玉章回憶說:“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它使全中國為之震動,我和二哥曾痛哭不止。——劉悅斌《戊戌維新運動史話》《馬關條約》簽字的一個細節:“上(光緒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奮筆書之。”——劉悅斌《戊戌維新運動史話》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1. 中國民族危機加深2. 經濟的獨立發展受阻3. 亡國之君的危機感 變法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讀書人認識到唯有變法;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1895《馬關條約》一、民族危亡背景下上層精英的變法努力——首次民族自覺“公車上書”類別 內容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建設鐵路、發展農工商;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文化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設京師大學堂、各省設立新式學堂教育 開辦新式學堂除舊與布新——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895《馬關條約》公車上書1898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反映時代要求①布新(經濟、思想文化)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新思想的傳播;②除舊(政治、軍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舊式官僚體制。“自臺灣之割,民不堪命;德之在膠州,膠州之洋兵,挖剔先賢仲氏眼目,碎毀圣像,百姓飲恨吞聲,痛入骨髓。——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二、民族危亡背景下層農民的革命斗爭——百姓群體性民族自覺18951898百日維新戊戌政變1899《馬關條約》公車上書義和團運動1900 這是一個怎樣的中國?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只因鬼子鬧中原》揭帖扶清與滅洋我國人民一旦受洗后,藉外人勢力任意生事。教士益發在背后支持擴張勢力。這樣教徒氣焰越高漲,人民對于教會惡感越深,仇視觀念一發不可收拾。——馮玉祥《我看到的義和團》時代特點義和團運動 興起 (19世紀末) 高潮 (1900年上半年) 失敗(1900年8月)清政府 先撫后剿 從“招撫”到宣戰 中外勢力聯合鎮壓八國聯軍 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八國聯軍出兵鎮壓 慈禧本是執意不同洋人破臉,中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列強干預廢立之“家事”)但“火氣一過”,就“處處都留著余地“。她鼓動義和團向西什庫教堂進攻,又讓清軍暗中“照前對使館保護”,派官員送食品到使館慰問。——劉偉《丙午立憲》旋起與旋滅三、民族危亡加深1900年5月,英、美、法、德、俄、日、奧匈、意八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6月,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7月-8月,天津陷落、北京失陷。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1清朝朝廷是一個怎樣的政府?清“宣戰”上諭頒發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抗旨不遵,謀求與各國駐上海領事“互相諒解”,以維護東南現狀。1900年6月,盛宣懷會同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領事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得到南方其他省督撫的響應。——章開沅、朱英《中國近現代史》18951898百日維新戊戌政變1899《馬關條約》公車上書義和團運動1900八國聯軍侵華1901《辛丑條約》《辛丑條約》 內容 影響政治 懲辦“首禍諸臣” 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經濟 巨額賠款軍事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文化 停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外交 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加劇中國貧困和經濟衰敗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完整精神征服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政府勢微、地方勢擴政治控制經濟制裁任務二:此時期的斗爭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世界形勢/時代特點、清政府、自身局限、社會基礎、理論、斗爭類型等……小莉解讀1. 國際形勢嚴峻:資本主義世界世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2. 阻力相當大:國內外阻力;3. 清政府腐敗無能、昧于大事、一己之私;4. 無合力:清政府、個人、社會、國家未形成一股合力;5. 中國人思想未啟蒙(器物-制度-思想);6. 階級/時代局限性:戊戌變法:無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軟弱性、妥協性;自身理論缺陷;得罪面廣、支持面少;無經驗、急躁;皇帝無實權、皇帝與康政見不一致;義和團:無先進階級領導、無先進思想;盲目性、非理智愛國;阻力大,反帝反封(時代特點)。7. 探索近代化之路類型(后發外生型)……勢·思·人·合專家見解“吾能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亂亡,安能怨人之取侮?”康有為似乎已經揭示了近代中國變形了的歷史邏輯。即社會的變革,其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運動,而是外部壓力催逼的結果。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后發外生型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經濟的保守意識連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強烈愿望是同陳舊的天朝觀念和華夷之見連在一起的。義和團的失敗說明:當道義的憤怒仍然同舊時代連在一起的時候,正義者是不可能戰勝非正義的。萬千來自下層社會的人們匯聚在神道觀念之下,手執引魄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勇敢地對抗帝國主義的火炮快槍倒下、又起來。在這個過程里,愚昧會升華為悲壯。——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時代局限性沒“扶”起的清、沒“滅”了的洋更滅不了的中國精神!任務三:此時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有何意義?嚴復翻譯《天演論》禽獸禽獸禽獸禽獸胡夷蠻戎中國傳統夷夏觀念傳統夷夏觀念 胡適多年后回憶道:“《天演論》出版之后,短短幾年,便風行全國,竟作為中學生讀物。‘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無疑是當頭棒喝。幾年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燃燒著許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等術語都漸漸成報紙文章的熟話,漸漸成一班愛國志士的‘口頭禪’。還有許多人愛用做自己或兒女名字。我有兩個同學,一個叫孫競存,一個叫梅天擇。我自己的名字也是這種風氣底下的紀念品。” ——劉悅斌《戊戌維新運動史話》從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出發,嚴復認為:國家要富強,基礎在國民,國民的智慧、德行、體力正是國家富強的最根本的因素。血的教訓使各派知識分子開始側重于從社會變革的主體——國民的身上探究國家盛衰的原因,開始試圖從下而上挽救中國的危亡。1899年秋梁啟超正式提出“國民”一詞,并指出當前世界競爭,已非昔日之“國家”競爭,而是萬眾一心、全民族動員的國民競爭。——鄭大華《中國近代思想脈絡中的民族主義》時間里紛紛興起的學會,使習慣于一家一戶的中國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玉璋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報告說:“吾人對中國教眾,不能視為已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實際上,上含無限蓬勃生氣。”“至于中國所有好戰精神,尚未完全喪失,可于此“全民運動”中見之。”因此他得出結論:“無論歐、美、日各國,皆無腦力與兵力”,“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反推了“開民智”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全民動員的民族抗爭運動的興起,繼起的抵制美貨等運動,新知識群體、傳統紳士等知識精英,常常直接訴諸群眾力量的態度,既體現了“社會啟蒙”的成功,也反映了當時“民間社會”勢力的茁壯。——王先明《中國近代史(1840—1949)》進度:避免淪為殖民地;積累經驗教訓;深化救亡圖存(國民、國家)廣度:從“個體”自覺到“群體”自覺;深度:刺激民族覺醒、激發理性愛國;開闊世界視野、促進思想解放。小莉解讀推動中國近代化{}千年格局的巨變國家出路的探索1895——190001900——0李鴻章說:“時至今日,地球諸國通行無阻,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是沉重的壓力:變局迫來,逼使認識深化;認識的深化又推動改革越出舊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舊嬗遞的每一步,都會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喚來的憤怒的衛道者。近代中國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拖泥帶水地趔趄而行。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小結·升華課后延伸:縱觀世界大勢和整個近代中國發展歷程,中國各階層是怎樣在災難中趔趄而行、艱難探索,最終挽救民族危亡的?《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2017課標(2020修訂):第五單元: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積極為挽救民族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課時標準:理解19世紀末中國社會內憂外患加劇;認識在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中,民族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挽救民族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反思其經驗教訓,理解先進中國人繼續探索中國出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組探究、任務驅動:任務一:1895-1901年中國為何陷入民族危亡并不斷加深?有哪些斗爭?任務二:此時期的斗爭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任務三:此時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有何意義?任務一:1895-1901年中國為何陷入民族危亡并不斷加深?有哪些斗爭?甲午戰敗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特別是由列強的干涉和因賠款須借款而引起的列強對中國的爭奪,試圖瓜分中國的陰謀逐步付諸實踐。一些仁人志士把發展民族工業作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勢,漸漸放寬了對民間創辦實業的限制,民族資本中比較強的力量是輕紡工業。——據馬勇《中國近代通史 第4卷》與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上)》整理1895年后出現民族危亡的原因:1895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1900年這是一個怎樣的中國?1901年這是一個怎樣的政府?斗爭:結果:任務二:此時期的斗爭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材料1慈禧太后嗜權如命,通過“事后報告制度”“事前請示制度“,仍牢牢掌握著實權,光緒帝只是維諾聽命。變法開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緒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驅逐回籍;宣布她對于二品以上的高級官員有任免權,任命親信榮祿署直隸總督,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據王先明主編《中國近代史(1840-1949)》整理材料2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吾國行專制政體,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國安不得弱。蓋千百萬之人勝于數人者,自然之數矣。……伏乞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可待也。——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3“明定國是”詔書明確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彩西學之切于實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繆之弊。——《清德宗實錄》卷418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巳材料4 那位在半世紀的從政期間作為中國的堅定不渝的朋友的人(譯者按:指赫德爵士)在一件不打算公開的信念中表示他的意見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他的顧問康有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經驗,……他們把足夠九年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田塞給它吃了。”——【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材料5上命索康有為所進書,令再寫一份遞進。臣對:與康不往來。上問:何也?對以:此人居心叵測。曰:前此為何不說?對:臣近見其《孔子改制考》知之。——《翁同龢日記》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七日材料6 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只因鬼子鬧中原》揭帖材料7 頑固派挾制、蒙蔽義和團民,并不是真正為了社稷而戰,更與民族大義南轅北轍,只是為了皇位和權力。因為載漪的兒子在此前已經被慈禧確立為光緒的直接繼承人(即“己亥建儲”),但朝中許多大臣和西方國家公使對“大阿哥”的地位不予承認。——據李剛《辛亥前夜,大清帝國的最后十年》整理材料8 義和團作為朝廷“合約”,這是一件偽造品。但作為歷史材料,它卻真實地反映了制造者的思想。在這里,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經濟的保守意識連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強烈愿望是同陳舊的天朝觀念和華夷之見連在一起的。這種矛盾,顯示了一場正義的反帝群眾運動中落后的封建主義內容。舊的生產力只能找到中世紀的社會理想,也只能找到中世紀的精神武器和物質武器。“愛國主義永遠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但從愛國主義出發走向近代化和從愛國主義出發回到中世紀,確乎并不同義。”——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探討此時期挽救民族危亡失敗的原因:(時代/世界形勢、清政府、精英、群眾探索局限、社會基礎、理論等……)任務三:此時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有何意義?【戊戌維新運動后知識分子的思考】正是從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出發,嚴復認為:國家要富強,基礎在國民,國民的智慧、德行、體力正是國家富強的最根本的因素...他認為要挽救時局、要救國,就要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但戊戌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血的教訓使愛國的知識分子們意識到:“凡一國之進步也,其主動者在多數之國民,而驅使一二之代表人以為助力者,則其事罔不成;其主動者在一二之代表人,而強求多數之國民以為助動者,則其事鮮不敗。”于是各派知識分子開始改變自己先前的救國思維方式,開始側重于從社會變革的主體——國民的身上探究國家的盛衰的原因,開始試圖通過從下而上的努力來變革中國的現狀、挽救中國的危亡。1899年秋天梁啟超在《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之前途》一文,正式提出了“國民”一詞,并指出當前的世界競爭,已非昔日之“國家”競爭,而是萬眾一心、全民族動員的國民競爭。——鄭大華《中國近代思想脈絡中的民族主義》【義和團運動與民族抗爭運動的興起】義和團運動反推了“開民智”時代的到來。不僅使得民族抗爭運動達成“一概排外者,此懲于媚外者之憤兵,非救亡存弱之通津也”的共識,而且也推動了全民動員的民族抗爭運動的興起。義和團之后,即“國民當自保利權之說,至此遂遍于通國,延及于下流社會矣。無以今日之局,較諸三年以前國家有大得失士大夫皆熟視無睹時,豈不謂之大有進步?”民族主義、愛國情操和休戚與共的同胞感情漸漸在一般人心中滋長。相繼而起的抵制美貨、爭礦運動、收回利權等運動,新知識群體、傳統紳士等知識精英,常常直接訴諸群眾力量的態度,既體現了“社會啟蒙”的成功,也反映了當時“民間社會”勢力的茁壯。——王先明主編《中國近代史(1840—1949)》小結·升華李鴻章說:“時至今日,地球諸國通行無阻,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是沉重的壓力:變局迫來,逼使認識深化;認識的深化又推動改革越出舊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舊嬗遞的每一步,都會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喚來的憤怒的衛道者。近代中國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拖泥帶水地趔趄而行。——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課后延伸:縱觀世界大勢和整個近代中國發展歷程,中國各階層是怎樣在災難中趔趄而行、艱難探索,最終挽救民族危亡的?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學案)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doc 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