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土地改革》教學設計課標要求: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對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的意義教學目標時空觀念、唯物主義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況;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及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注意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教材圖片、網站資料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加深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歷史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家國情懷認識中國農民在2 000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重點難點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同學們,在50年代,中國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30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民間俗語指人民創造的、通俗易懂的、廣泛流行的口頭語言,往往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或愿望。那么50年代初的中國,這則俗語是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還是農民心中的愿望呢?讓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探究竟。請大家打開課本第3課,土地改革。02新課探究探究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的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老師出示的這三則材料,思考土地改革的原因何在?有哪位同學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第三排這位男同學你來說,這位同學談到通過材料一和材料二了解到當時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大量土地都是掌握在地主手中,大部分農民無地和少地,遭受到地主嚴重的壓迫和剝削。好,請坐。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那還有哪位同學要補充嗎 最后一排這位同學你來說,這位同學通過材料三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很好,請坐。這就是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教師過渡:為了使廣大農民從地主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發展社會經濟,所以必須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2、土地改革的過程擁有土地是兩千多年來中國農民的夢想,農民們又是如何圓夢的呢?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了。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一找《土地改革法》的內容以及土地改革法頒布后取得的成果。靠窗這位男同學你來說?這位同學談到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這也是土地改革的核心內容。還有嗎?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土地改革的結果如何 對,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來看這張圖片,西藏農奴生活悲慘,但是針對這少數民族地區,政府采取了更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政策。1959年開始在西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最終把封建農奴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徹底消滅農奴制度,建立民主政權,經過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也體現黨對少數民族的關懷。大家來看一下這張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對比表格,根據剛剛所學知識進行填充,并思考二者有什么異同嗎?有誰愿意分享你的想法,第四排這位男同學,你的手舉得最高,你來說,以前土地歸地主所有,現在土地歸農民所有;以前地主剝削農民,而現在人人平等;農民們占有自己的勞動果實,翻身得了解放。很好,請坐,這是他們的不同點。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還是農民土地所有制,本質上都是土地歸私人所有,他們兩個的共同點就是都屬于私有制。注意!1.中國的封建土地制度確立于戰國時期,基本廢除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地主階級被消滅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2.1950年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權變化1950-1952年土地改革: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思維延伸: 比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異同探究點二:土地改革的意義那土地改革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問題有些難度,同學們可以按照上節課劃分好的歷史小組進行討論,組長注意記錄不同意見,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時間差不多了,剛剛三組同學討論的最激烈,那三組同學派代表分享一下你們討論結果吧。三組同學談到他們從材料中得知土地改革使得少部分人占有大部分土地的情況轉變為大部分人平均占有土地,這說明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了土地的主人,更加擁護黨,也鞏固了人民政權,三組同學分析的很細致,請坐。還有其他組有進一步想法嗎 五組,五組同學談到土改的完成也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也獲得了迅速恢復和發展,而這也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同學們分析都很深刻,請坐。基本國情是國策制定的依據,任何時候我黨始終堅持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所以在不同的時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大家來看這個表格。十年內戰時期,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戰爭時期,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則強調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開放以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國家又采取了一系列惠農興民政策。國家先后減免廢除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完成土地確權工作。對土地的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和他項權利的確認、確定,確實保障了農民的切身利益。這一系列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群眾的人文關懷,使廣大農民走上了現代化道路。課堂小結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礙經濟發展時間 1950—1952年底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內容 廢除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意義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注意:這次土地改革是建國后農村土地政策的第一次調整,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助記:一九五O變化大, 頒布《土地改革法》; 徹底推毀舊制度,農民翻身當了家;農業恢復和發展, 準備建設工業化。情感升華:黨的十九大,習總書記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摧進農業現代化,譜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我們的家鄉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富裕,同學們結合你們家鄉實際,你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什么建議嗎?我們下節課一起分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