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課前導入:歷史解釋的概念在英國中學和大學的歷史課本上看不到鴉片戰爭的內容是十分可能的……還在1900年前后,一些英國歷史教科書……就不再提第一次鴉片戰爭,而是委婉地寫道,他們在1842年“得到了”那個島。——(英)藍詩玲 《鴉片戰爭》思考:中英兩國對鴉片戰爭的記憶大不相同。為什么對同一個事件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課前導入: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與解釋歷史史實1840年和1956年,中英之間兩次發生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雙方簽訂了《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條約。被解釋的歷史因:為什么是1840年?為什么是中英之間?這場戰爭為什么被稱之為鴉片戰爭?果:這場戰爭對戰爭的雙方有什么影響?目錄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壹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法國從越南打開侵入亞洲的缺口。俄國勢力侵及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英國在美洲、非洲奪取殖民地的同時,把目標對準了亞洲。美國商人活躍于世界各地,積極參與侵華活動。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將矛頭指向中國,清政府對世界形勢變化渾然不覺。——P90學習聚焦思考:19世紀國際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回歸教材】閱讀教材第90-91頁第一子目,完成下列圖示。世界中國封建專制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經濟船堅炮利殖民擴張小農經濟裝備廢弛閉關自守政 治經 濟軍 事對 外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課堂探究】依據以下材料并結合教材,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上書 道光皇帝奏折中國英國禁煙運動嚴重災難打開中國市場為維護統治出超呢絨棉紡織品金屬制品茶葉生絲藥材制成品生產原料正當貿易扭轉貿易逆差走私鴉片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我們在重新審視鴉片戰爭時也很有必要將之放入現代歷史發展大潮的背景中進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國,那么別的國家也會這么做,至于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么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直接原因(借口)虎門銷煙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材料: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鴉片戰爭)不過.....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 (英)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1910年)鴉片戰爭,固然有中英之間文化觀念上的差異,也有不同貿易政策的沖突。問:文中馬士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性質是什么?你認同嗎?立場與解釋1、中國的禁煙運動導致戰爭發生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2、戰爭性質是維護貿易的商業戰爭但是,就其原因及本質而言,它是工業革命后的英國為了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而以鴉片敲開中國國門的一場侵略戰爭。貳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鴉片戰爭原因時間雙方結果影響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840-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①1842年《南京條約》(割地,賠款,協定關稅,五口通商)②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商口岸傳教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鴉片戰爭(1840-1842)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亦稱“治外法權”。2.片面最惠國待遇片面最惠國待遇,就是外國要求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但它們并不把最惠國待遇給予中國,因此是“片面”的、單方面的。單擊輸入標題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應秉公議定則例。—中英《南京條約》英國人在中國“遇有交涉詞訟”,犯事的英國人“如何科罪”,中國法律不能管理,而要“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交領事館辦。——中英《虎門條約》如果中國政府對其他各國有權利讓與,“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門條約》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鴉片戰爭后……英貨輸入總值,1842年為426萬元,1845年達到1053萬元。由于運到中國的棉毛制品銷路不廣……從1846年起,英國輸華商品量開始減少。1846年至1855年的十年間,除1851年、1852年外,始終沒到達到1845年的水平。——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49》直接原因:亞羅號事件“鴉片戰爭”怎么還來了第二次?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根本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提出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時間雙方結果影響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856-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為幫兇)①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條約》,1860年中英法《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通商口岸,內河航運權,鴉片貿易合法化)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承認《璦琿條約》(1858年)(搶占東北100多萬km2土地,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侵略深入內地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主觀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清朝統治者戰和不定;前線指揮失當;運輸效率低下;缺乏對西方的正確認識;思想迷信封建;民眾愚昧無知。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實力強大戰爭失敗的原因日本人看鴉片戰爭之結局:假設現在讓華盛頓作中國的皇帝,讓惠靈頓作他的將軍,率領中國軍隊同英國軍隊作戰,結果勝負如何呢?即使中國擁有大量的軍艦大炮,也要被英國的土槍和帆船打敗的。由此看來,戰爭的勝敗,既不在于帥,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國之根本力量。 ——福澤渝吉《文明論概略》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義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討論:結合學案,請你從不同角度思考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叁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叫不醒的國人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 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治外法權,在道光時代的人的目光中,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領事裁判權是清朝官員主動提出,讓英國官管英國人,避免麻煩。 )至于協定關稅,他們覺得也是方便省事的辦法。——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和議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林則徐《軟塵私議》鴉片戰爭接近尾聲時,道光皇帝詢問英國俘虜的三個問題:英吉利到底在哪個方向?從新疆出發,通過陸路能夠到達英國嗎?英國女王是否婚配?——摘編自《清宣宗實錄》缺乏主權意識封閉、愚昧、腐朽麻木不仁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睜眼看世界的國人魏源林則徐徐繼畬1839年起,林則徐收集各國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編成《四洲志》等書稿,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國圖志》成書于1842年,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瀛寰志略》成書于1849年,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書中還附有中國、朝鮮、日本及臨摹的歐洲人的地圖。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在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里,中國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戰爭以嚴酷的事實暴露了這種差距,促使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在比較中思考。——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思考:這些知識分子的共同訴求是什么?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特點:介紹西方,學習西方意義: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自強的主張局限性:①西方的介紹并不系統全面,局限于學器物;②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付諸實踐;③地主階級的局限,維護統治。我們的歷史解釋:如何評價鴉片戰爭?近代以來,鴉片,隨著殖民者的商船大量進入中國,它暴露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體制的痼疾,成為壓在這個民族脊梁上的最后一棵稻草,而它幾乎折斷了這個民族的脊梁!鴉片世紀:1840年輸入鴉片4萬箱,1858年,鴉片以“洋藥”的名義合法化,1881年輸入鴉片9.6萬箱,中國以世界25%的人口,消費了90%的鴉片。同治年間吸食鴉片人口約4000萬。民國時期,陜西一度90%的土地種植鴉片。——據杜君立《不幸的鴉片世紀》西方沖擊——社會進步——侵略有功,殖民有利價值判斷與解釋—侵略有功論 殖民有利論 我們的歷史解釋鴉片戰爭是一場為打開中國市場的侵略戰爭。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破壞,破壞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也帶來了工業文明,客觀上刺激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近代化歷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我們的歷史解釋:如何評價鴉片戰爭?關于過去的歷史,我們從來不缺乏結論。但是,這些結論是否真實與正確,并不來源于它們是否為人熟知,以及媒介、教科書或意識形態的廣為傳揚,而是來源于我們是否采取客觀、公正的態度,對眼前和以前的世界有理性的認識。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是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鑒,正是面對錯誤,從這個角度講,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出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們的歷史解釋:如何評價鴉片戰爭?張衛東在《轉折一—以早期中英關系和《南水條約》為考察中心》一書中寫道“鴉片戰爭之前中西交往歷史的主要內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鴉片入華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貿易的歷史,是物質上互通有無的歷史,鴉片戰爭的發生固然是由于綜合因素導致,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在于茶葉、在于鴉片、在于白銀和利益等等,”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 )A.英照工業革命后對外侵路擴張必然需求B.中國人民的蓋煙運動觸怒了西方侵略者C.中英在經濟貿易上的利益沖實所導效的D.中國控制茶葉的出口最終導致戰爭黑發隨堂測驗1:C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咸豐皇帝一不痛心割讓九龍,二不吝惜巨額賠款,卻認為外國派員駐京“為中國之害”。對咸豐皇帝這一認識分析正確的是( )A . 把維護國家的尊嚴放在第一位B . 認識到列強侵華的本質C . 極力維護封建專制統治D . 認識到列強派員駐京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最大隨堂測驗2:C《關于兩次鴉片戰的史實與解釋》學歷案歷史解釋概念: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解釋作為核心素養之一,并提出了具體要求:“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并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能夠客觀評判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新版課程標準關于歷史解釋的要求,歸結起來,實際上是兩點:一是認識歷史與歷史解釋;二是學會歷史解釋。什么是歷史解釋?一般地說,一切歷史敘述都是歷史解釋。金沖及先生的《辛亥革命史》,就是金先生對辛亥革命的解釋。章開沅先生也寫過一本辛亥革命史。章先生的書就是他對辛亥革命的解釋。這樣的事例,告訴我們兩個認識:第一,所有的歷史敘述都包含史實和解釋兩部分;第二,對同一歷史事物的敘述會有不同的解釋。人們在解釋歷史時,由于個人所處的歷史條件、社會經濟地位、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差異,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對歷史的認識往往各不相同,會得出各種各樣,甚至截然相左的結論。史家的主觀認識和客觀的歷史之間,即歷史認識的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內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即使同一史觀的歷史學家,也會因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寫出內容不同的歷史作品。這兩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們來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所在。學會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要求,是檢驗學生有否具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歷史學科諸素養中關于運用的要求,都可視為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中要求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是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素養中要求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是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中關于實證過程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歷史解釋的過程。歷史解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要有時空觀念,要有實證精神。所以歷史解釋是我們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要求,也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關鍵能力所在。請你根據上述概念,嘗試寫出鴉片戰爭的史實:鴉片戰爭的解釋:一、戰前:西邊有云攜雨來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思考點1:請你結合書本96-97頁,回答19世紀國際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而當時的清政府如何?思考點2:請你結合書本96-97頁和初中所學,完成下列中西方對比圖示。政治 經濟 軍事 對外世界中國2.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材料一:我們在重新審視鴉片戰爭時也很有必要將之放入現代歷史發展大潮的背景中進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國,那么別的國家也會這么做,至于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么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思考點1: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材料二: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鴉片戰爭)不過......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 (英)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1910年)思考點2:文中馬士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性質是什么?為什么他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二、戰中:驟雨冥冥步轉迷1.鴉片戰爭(1840-1842)條約 內容 對中國的影響1842年 《南京條約》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亦稱“治外法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片面最惠國待遇,就是外國要求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但它們并不把最惠國待遇給予中國,因此是“片面”的、單方面的。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材料一:鴉片戰爭后……英貨輸入總值,1842年為426萬元,1845年達到1053萬元。由于運到中國的棉毛制品銷路不廣……從1846年起,英國輸華商品量開始減少。1846年至1855年的十年間,除1851年、1852年外,始終沒到達到1845年的水平。 ——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49》問:請結合材料和書本知識,回答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雙方簽訂條約和割讓的權益影響探究題1:請你認真閱讀以下材料,總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材料一:戰爭到來了!前方主帥沒有發出戰爭警報!林則徐犯下了他一生最大的錯誤。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中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一直到1842年2月,該部援軍風塵仆仆,歷經4000余里趕至前線。3月10日參加進攻寧波的戰斗。而英軍于1841年10月10日攻占寧波后,此時已休整近半年。比較中英雙方,何勞何逸 1841年4月16日,浙東反攻失敗后,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該部頭起、二起共550人到達,后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攻陷乍浦、吳淞,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一直到戰爭結束,該部未參加任何戰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三聯書店,2014年,第67頁。材料二:1840年6月中旬,英軍抵達廣東沿海的戰艦已達4艘,而林則徐在上報說:“伏查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仍載運鴉片。”——林則徐奏折圖:清軍兵丁鳥槍 圖:前裝燧發火槍圖: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木制軍艦圖:英國的鐵甲戰艦材料三:“英國要攻中國,無非乘船而來,它要是敢入內河,一則潮退水淺,船膠膨裂,再則伙食不足,三則軍火不繼,猶如魚躺在干河上,白來送死。”——引自《林則徐書簡》材料四:“林則徐相信,英國人沒有茶葉和大黃就活不下去,且認為英國士兵的雙腿因打了繃帶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擊中他們的腳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則報稱這些夷人在夜里視力極差!”——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五:1840年夏天,英軍攻占廈門、定海、定遠,而奕經卻姍姍來遲。奕經到達浙江前線后,不作任何作戰部署,而是下令把虎骨投入大海,以激怒龍王興風作浪,掀翻英國軍艦。又專門到關帝廟求簽,以決定何時出兵。楊芳“傳令甲保遍收所近婦女溺器”,作為制勝法寶。“惟知購買馬桶御炮,紙扎草人,建道場,禱鬼神”。——雷頤《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材料六:在整個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雖有一時的供應不足之羹,但在總體上不覺得困難。一些民眾向他們出售糧食、畜禽、淡水,以圖獲利,另一些民眾為他們充當苦力,從事運輸,以求工值。這些被清方文獻斥為“漢奸”的民眾,在交戰地區幾乎無處不在。——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戰后:隱雷驚醒夢中人探究題2:請你結合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對其作出自己的歷史解釋。(如何對鴉片戰爭作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關于兩次鴉片戰的史實與解釋.pptx 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學案 (2).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