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前 自主學習【課標要求】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發生的各種新變化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了解冷戰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關系。【知識梳理】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的含義: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之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 )的長期( )狀態。二戰結束后不久,美國就在“ ”的旗號下,對蘇聯史實( )和敵對行動挑起了冷戰。2、冷戰爆發的原因:(1)失去同盟基礎:二戰結束后,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 )的基礎不復存在。(2)重要原因:美國和蘇聯是兩個( )完全不同的國家,意識形態也( )。(3)根本原因:兩國的( )存在嚴重沖突。(4)美國的戰略:戰后美國( )的野心急劇膨脹,在全球進行( ),將蘇聯視為( )。(5)蘇聯的意圖: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邊界安全,為確保東歐國家對蘇友好,努力擴大( )。(6)雙方的態度:逐漸強硬,都把對方視為自己的( ),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大國合作轉向了( )。(7)推波助瀾: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為冷戰推波助瀾。3、冷戰的表現(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1)表格梳理美蘇冷制對峙的表現: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上 1947年3月,杜魯門公開發表反蘇反共的演說“ ”,是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開始的標志。 1947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 )經濟上 1947年6月美國實施( )鞏固了西歐( )。 1949年蘇聯與東歐國家成立( ),形成了( )的經濟體系。軍事上 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成立( )1955年5月接納( )為成員國。 蘇聯隨即成立包括( )和其它東歐國家在內的( )。地緣政治/第一次高潮 1948年6月開始的第一次柏林危機,是美蘇在冷戰中的第一次( ),它直接導致( )和( )與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2)兩極格局的形成: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美蘇全面冷戰對峙,( )格局正式形成。但是兩極格局是( )和( )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 )( )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兩極格局下的多極化趨勢):1、冷戰的發展(第二、三次高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了( )和( )雖然沒有達到( )的程度,但他們所來的戰爭特別是( )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兩極格局下的推動多極化趨勢的因素:(1)歐洲一體化:( )的成立和發展;有力的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多極化趨勢。(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日本經濟的騰飛機器要成為“ ”的追求。(3)美蘇爭霸,勢力相對削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 ),西歐和日本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 )的破裂,表明社以蘇聯為首的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4)中國的振興:中國自力更生擁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 ),尼克松訪華等大事件作為標志,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5)第三世界的興起:( )年,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者參加的萬隆會議,誕生了體現( )的“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及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重要標志。(第一次不結盟運動國家和首腦會議與1961年召開。)三、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1、美國加強對蘇聯的遏制:1979年,蘇聯入侵( ),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 ),提出并著手實施“ ”,企圖拖垮蘇聯。2、1985年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主要表現是,美蘇首腦多次( ),建立了( )機制,1987年美蘇簽署《 》,1991年兩國簽訂《 》,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從( )撤軍,宣布不再( ),同意兩德統一等等。3、蘇聯解體:(1)原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 ”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 )方向,放棄( )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 )的局面。(2)影響: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 ( )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 )趨勢不可逆轉。4、當今世界格局的特點:( )格局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趨勢不可逆轉。課堂 全面突破【合作探究】1. 材料: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宣讀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美國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此即“杜魯門主義”。思考: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發起冷戰的目的是什么?2. 材料: 二戰后西歐經濟面臨崩潰,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這種狀況使美國政府意識到,“共產主義是在貧困和不滿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長的”,為了“遏制”蘇聯全球擴張主義,防止西歐 “變質”,無論如何也要穩定歐洲、復興歐洲。于是美國政府出臺了援助西歐的——“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從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 “馬歇爾計劃”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你如何理解美國的 “慷慨”?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實質)是什么?3、杜魯門曾說過: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 。你如何認識二者的關系?由此可見冷戰的實質是?4、蘇聯解體的原有哪些?又有何經驗教訓?5、痛定思痛的反思:依據以下材料,辯證的分析冷戰的影響,總結冷戰帶來的教訓。材料二:北約集團的軍隊近 600萬兵力和華約集團的軍隊 600萬兵力,雙方千萬大軍處于戰略對峙狀態。材料三:美國的 1626枚戰略導彈和蘇聯的1910枚戰略導彈,相互瞄準著對方成員國,處于待機“按電鈕”之勢;雙方進行軍備競賽,爭奪核優勢、航天優勢的斗爭愈演愈烈,國際形勢日趨緊張。材料四:雙方都害怕毀滅于世界上已有的130億—160億噸當量的核武器中,誰也未敢啟動“核鈕”,發動核大戰。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教 訓:【重點闡釋】1、冷戰的影響:①美蘇冷戰關系壓倒了其他國際關系,造成了西歐依賴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整個世界日益分裂為兩部分。 ②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彼此不敢輕易動武,又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③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④總的來說,冷戰使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被以美蘇冷戰為兩極的世界格局所取代。【當堂練習】1.1961年,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后,提出的增加聯邦教育投資、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險、大規模減稅等立法方案均被國會否決,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開發的方案獲得了國會的支持。這表明美國( )A.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出現動 B.試圖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分權制衡原則發生巨大變化 D.國家政策受到冷戰格局影響2.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沒落和滅亡;英國學者湯因比在《歷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線希望,可以避免解體的命運;美國學者福山在《歷史的終結》(1992年)中,認為人類歷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勝利而“終結”。上述對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 B.源于學者對西方社會的悲觀情緒C.突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史學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國際形勢的變動3.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美國偏袒以色列政策,宣布把需要中東石油的國家劃分為“友好、中立、敵對”三個類別,在石油供應上分別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歐、日本等立即表態支持阿拉伯國家的和平斗爭。這表明( )A.世界經濟全球化越來越明顯 B.經濟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C.能源因素推動國際力量分化 D.西歐、日本擺脫美國經濟控制4.20世紀國際形勢:(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和“蘇東劇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其中二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反映了當代國際關系發展的趨勢是( ) A.殖民主義化 B.帝國主義化 C.霸權主義化 D.和平民主化5.1947~1954年,美國制作了幾十部電影,用于刻畫美國“共產黨分子”的形象,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實際上卻陰險狡詐且冷酷無情,在背后策劃各種暴力活動,對表露出不滿情緒的同類下毒手,毫不手軟。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失靈 B.經濟危機激化了階級矛盾C.美蘇冷戰的興起與發展 D.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6.杜魯門在其回憶錄中指出,沒有德國,“歐洲的防御不過是大西洋岸邊的一場后衛戰”,有了德國,歐洲“就能有一個縱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國的支持下,聯邦德國作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加入北約。美國此舉( )A.加強了對德國的政治控制B.促進西歐一體化的進程C.有利于遏制共產主義擴張D.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7.戴維·格雷斯在《西方的敵與我》一書中寫道:“在1947~1949年歐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說服美國在1945年勝利的僅僅幾年后再次回到歐洲,并無限期地停留下來。”這一“目的”達成的標志是( ) A.杜魯門主義的提出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D.“柏林墻”的修建8.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舉行了一場國際象棋比賽,比賽雙方是蘇聯當時的世界冠軍鮑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國國際象棋大師鮑比·費舍爾,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親自介入,以便促成這場比賽。這表明冷戰期間( )A.體育競賽帶有濃厚政治色彩 B.體育成為美蘇競爭的焦點C.文化淪為冷戰中的萬能武器 D.美蘇重視雙方的文化交流9.1958年戴高樂重新執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為核心,以法國為領導的“歐洲人的歐洲”,通過“緩和、諒解、合作”逐漸實現“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最終走出“雅爾塔”。這一外交方針的提出( )A.表明美國的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B.說明法國主導歐洲聯合C.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 D.最終擺脫了美國的控制10.不結盟運動自成立以來以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為任務;進入21世紀,則著重強調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邊主義等原則,并為來自不發達地區的成員國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權益。這一變化表明當今世界( )A.霸權主義威脅已解除 B.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C.政治一體化進程加快 D.經濟全球化是發展趨勢11.1966年3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并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出其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軍事基地。同年6月,戴高樂應邀訪蘇,法蘇發表聯合宣言,宣布雙方建立“特殊伙伴關系”。此現象說明( )A.法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 B.法國與美國的關系完全破裂C.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形成 D.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12.聯合國安理會設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最初為6個,1965年增至10個。下表是按地區分配情況。這表明( )地區 亞洲 非洲 拉美 東歐 西歐及其他國家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數 2 3 2 1 2A.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 B.戰后西歐實力尚未恢復C.兩極對峙決定席位分配 D.非洲開始主導聯合國【當堂練習】 參考答案:1—12:DDCDC CCACB DA圖一:柏林墻圖二:北約與華約的對峙圖三:侵越戰爭圖四:火箭上天、美國登月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