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講 聲音的產生傳播與接收A.學前導讀為什么對著山大聲喊可以聽到“回聲”?“腹語”表演者是如何達到演出效果的?蒼蠅蚊子是用“嘴”發出聲音的嗎?B.知識新知實驗一:聲音的產生觀察敲打鼓面上紙屑的跳動、觀察青蛙叫時的動作、將手指置于喉嚨兩側說話感受、撥動琴弦橡皮筋.實驗結論(知識點1): .任何發聲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不一定停止.吉他的聲音是琴弦(固體)振動產生的;水滴落在水中的聲音是水(液體)振動產生的;吹奏笛子的聲音是笛子內空氣(氣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二:聲音的傳播問:同學們能聽到老師的聲音,同學和老師之間有什么?答:空氣.(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準備兩只手機,第一步,直接用一只手機撥打另一只放在桌上,能聽到聲音;第二步,將手機放到一個盒子中,用另一個手機撥打,能聽到聲音,但聲音會小一些;第三步,將手機用密封的塑料袋包好,完全浸沒到水中,另一個手機撥打,能聽到聲音,聲音會更小.學生討論三次試驗的異同,得出結論(知識點2):知識點3:聲速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快,液體其次,氣體中最慢(聲音在軟木中的傳播速度比水中慢).在15℃(讀作:15攝氏度)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讀作:米每秒),表示聲音在空氣中1s內可以傳播340m,用字母v表示速度.溫度越高,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快,25℃的空氣中聲速為346m/s.常用公式: 讀作: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比)時間 變形式:s=v·t t=s/v知識點4:回聲回聲的產生: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____物反射回來而形成的.人耳分辨回聲的條件:如果障礙物離聲源處較遠,發出的聲波經過較長的時間(大于0.1s)再被人耳接收到,我們就可以區分回聲與原聲;如果障礙物離聲源處較近,發出的聲波很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我們以前普遍所說的“回聲”只是回聲的一部分!知識點5:人耳結構人的耳朵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聽小骨、鼓室、咽鼓管;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耳蝸、傳導神經.在外耳中主要靠空氣振動傳播,中耳中靠固體振動傳播,內耳中通過復雜的神經傳導進行傳播.人耳感知聲音的過程可以簡單表示為:聲源振動產生聲波并傳播→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半規管、前庭、耳蝸→聽覺神經知識點6: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利用這些差異,人就可以判斷聲音的方位,這就是雙耳效應.知識點7:聽覺障礙人的聽覺障礙一般分兩類,神經性的以及傳導性的.如果是聽覺神經受損,則無法修復,將永久失去聽力;如果是傳導部分受損(如耳膜損壞),則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傳導到聽覺神經,仍能擁有聽力(如骨傳導、助聽器).C.典型例題知識點:聲音的產生【例1】下列關于聲音產生現象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物體發聲是靠敲打發出的B.響尾蛇之所以響尾,是由于蛇的尾部是由許多空心、堅硬的鱗片組成,當響尾蛇振動自己的尾巴時,它們相互摩擦而發聲C.物體振動停止后,聲音立即消失D.只有固體振動才能發聲知識點:聲音的傳播【例2】嬰兒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就無時無刻不與聲打交道.下列關于聲的說法,錯誤的是( )A.我們能聽到遠處的雷聲,說明空氣可以傳聲B.人在岸上大聲說話也能驚動水中的魚,說明水能傳聲C.將耳朵貼在長鋼管的一端,讓他人在另一端敲擊一下,你會聽到幾次敲擊聲,其中最先聽到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來的D.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對話,說明真空不能傳聲知識點:聲音的傳播【例3】在聲音傳播實驗探究中,小蕓和小芳做了以下兩步實驗:(1)將兩張課桌緊緊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輕敲擊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聽傳過來的聲音大小.(2)把兩張緊挨的課桌離開一個小縫,然后重復步驟(1),比較聲音大小.請你幫她們分析,將實驗現象和分析結果填入下表中:實驗方式 聲音的大小 聲音靠什么傳播兩張課桌緊挨時兩張課桌之間有一個小縫時知識點:回聲【例4】關于回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有障礙物,我們就能聽到回聲 B.回聲是由聲波的反射形成的C.回聲和原聲一定可以區分開來 D.以上說法都不對知識點:聲速、回聲【例5】一輛汽車停在某山崖前,在此處汽車鳴笛,4s后司機聽到了回聲,求鳴笛時汽車與山崖的距離.拓展:汽車以15m/s的速度向對面的山崖駛去,在距山崖某處汽車鳴笛,4s后司機聽到了回聲,求鳴笛時汽車與山崖的距離,聽到回聲時汽車離山崖的距離.D.夯實基礎1.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一切發聲體都在 ,振動停止, 也停止.2.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 和介質的 有關,一般來說,在固體中 ,液體中 ,在氣體中 .在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 m/s.3.圖1是宇航員在飛船艙外工作時的照片,他們之間的對話必須借助電子通訊設備才能進行,而在飛船艙內卻可以直接對話,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聲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傳聲C.用通訊設備對話更方便D.聲音只能在地面附近傳播4.耳朵能聽到聲音的條件是:發聲體 發出可聽聲,聲音在介質中以 的形式進行傳播,由 接收到聲波引起聽覺.5.聲音傳入人耳的順序是( )A.外耳道——鼓膜——耳蝸——聽小骨——聽覺神經B.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C.外耳道——聽小骨——鼓膜——耳蝸——聽覺神經D.以上答案都不正確E.進階拓展1.下列關于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聲音都是靠空氣來傳播的B.只要物體振動,就能聽到聲音C.回聲是聲音被障礙物反射而形成的D.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受周圍環境溫度的影響2.設計一個音樂廳,下列各個因素次要的是( )A.廳的容積 B.演出類型C.廳內聲的反射 D.全年溫度變化3.“如果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變為1m/s,則我們周圍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一位學生提出了下列四個有關的場景,其中不正確的是( )A.教室內,學生能更清楚地聽到教師的講課聲B.汽車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來的作用C.銅管樂隊在會場內的演奏效果將變差D.我們聽到萬米高空傳來的客機聲,卻不能看到該飛機4.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應不小于 s.某人對著山崖大喊一聲,經1.25s聽到回聲,則此人離山崖的距離大約是 m.(空氣溫度為15℃)5.用棒敲鼓鼓就能發聲,這時如將一些細沙放在鼓面上,會看到沙在跳動,說明聲音是由鼓面的 而產生的.在京劇演出中,有時鑼聲需要敲得響亮又短促,演奏員可以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演奏.6.子彈在離人24m處以750m/s的速度離開槍口,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問當人聽到槍聲時,子彈已前進多少米?7.小明在玄武湖上的一艘游艇上向對面的古城墻上發出一個聲音,而游艇此時以10 m/s的速度向城墻靠近,3s后他聽到了回聲,聽到回聲時小游艇距城墻的距離是多少?(v聲=340 m/s)F.課后訓練1.人的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是因為( )A.聲音是由空氣傳來的B.聲音是由液體和固體傳來的C.聲音是由無線電波傳來的D.聲音可能是由氣體、液體、固體傳播來的,也可能是由無線電波傳來的2.古代的偵察兵為了及早發現敵人騎兵的活動,常常把耳朵貼在地面上聽,以下解釋錯誤的是( )A.馬蹄踏在地面上時,使土地振動而發聲 B.馬蹄聲可以沿土地傳播C.馬蹄聲不能由空氣傳到人耳 D.土地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3.下列現象中屬于骨傳導引起聽覺的是( )A.魚在水中也能夠被岸上的腳步聲嚇跑B.同學之間小聲說悄悄話C.用耳塞堵住耳朵,將正在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上聽到的聲音D.醫生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4.在敲響寺廟里的大鐘后,有同學發現,已停止了對大鐘的撞擊,大鐘仍“余音未絕”,分析其原因( )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B.因為大鐘在繼續振動C.因為人的聽覺發生“延長”的緣故D.大鐘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5.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哪個物體振動的結果:①氣球破裂時爆裂聲: .②水開了聽到的聲音: .6. 利用回聲可以測量聲源到障礙物的距離.科學工作者為了探測海底某處的深度,從海面向海底垂直發射超聲波,經過4秒后接到回波信號.已知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傳播1530米,請回答下列問題:(1)海洋的深度是多少?(2)運用聲波的反射,能否測量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為什么?G.設計實驗雙耳效應人的耳朵不僅可以聽到聲音,而且可以根據兩只耳朵接收聲音時的強弱差別和時間差別,判斷出發聲物體的方位和距離,人耳的這種能力成為雙耳效應.通常,雙耳效應不被人所注意,但利用一個簡單的裝置可以演示雙耳效應.用長1.5m-2.0m,直徑25mm的一根塑料硬管(或金屬管),將內部裝滿細沙后兩端用廢紙堵住,在火爐旁加熱后窩成一個圓形,兩管口相距250mm左右.倒出管中的細沙,講管口打磨光滑,用布條將管掛在試聽者的兩耳旁.試聽者緊閉雙眼,耳貼管口,助手用一細木棒輕擊管的任意部位,試聽者都能準確地判斷出敲擊處的位置,這就是雙耳效應.H.拓展閱讀知道了聲音在空氣里的傳播速度,在某些情形下就可以用來測量不可接近的物體的距離.這件事情在儒勒·凡爾納的《地心游記》小說里也有過描寫.小說里的兩位旅行家──教授和他的侄兒──在地下旅行的時候走散了.后來他們能夠聽到對方的聲音,這時候兩人之間曾經有過這么一段對話(這段故事是用侄兒的口吻敘述的): “叔叔!”我喊道. “什么事,我的孩子?”一會兒之后,我聽到了他的回答. “首先我想知道,我們兩個人離開得有多遠?” “這個容易!” “你的表走得好嗎?” “好.” “請你把它拿在手里.喊一聲我的名字,并且就在喊的時候,記著表上的秒數.我一聽到你的喊聲,就立刻重復一聲我的名字,你就把聽到我的聲音的時刻記下.”“好的.那時候從我發出聲音到我聽到你的聲音這個時間的一半,就表示聲音從我這里走到你那里所需要的時間了.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 “注意了!我喊你的名字了!” 我把耳朵貼著墻壁.一等“亞克謝立”這個聲音傳到我的耳朵里,我立刻重復地喊了一聲.“40秒,”叔叔說,“因此,聲音從你那里到我這里一共走20秒.聲音每秒鐘大約走1/3公里,20秒鐘大約走7公里.”假如在這一段里所講的內容你能夠完全明白,那么你自己就會很容易地去解答同一類的問題了.我在看到離得很遠的火車頭放出汽笛的白汽以后,過了一秒半鐘,才聽到了汽笛聲.問:我離這火車有多遠?I.知識拾遺同學們,你能回答學前導讀中的三個問題了嗎?本課中的疑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