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4 測量平均速度 同步學案(解析版和原卷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4 測量平均速度 同步學案(解析版和原卷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3-2024人教版八年物理上冊同步學講練測學案(全國通用)
第一章機械運動 專題1.4 測量平均速度
1.學會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測量路程和時間,并求出平均速度。
2.會分析實驗數據,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閱讀本節課教材,參考教材完成教師給出的知識點問題的填空:
1.實驗課題:測量平均速度
2.實驗目的:(1)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測平均速度;(2)鞏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3.實驗原理:v=s/t
4.實驗器材:秒表、帶刻度的木板(或軌道小車)、小車、彈簧片、木塊、刻度尺、斜面。
5.實驗步驟:
(1)檢查器材,并將器材按裝置圖放置,把木板和木塊組裝成斜面(傾角控制在20度以內),小車放于斜面頂端A點,彈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點,測出AC段的距離s1記錄于表格中;讓小車從斜面頂端自由滑下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停止計時,讀出時間為t1 ,同樣記錄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計算出v1記于表格。
(2)將金屬片放于B處固定,重復步驟上述過程,進行第二次測量,同時將AB之間的s2、t2和計算出的v2記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間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記于表格。
(4)比較v1、v2、v3的大小從而得出實驗結論。
(5)收拾整理器材。
6.記錄數據表格和結論;
物理量 路程s 時間t 平均速度v
第一次 s1= t1= v1=s1/t1=
第二次 s2= t2= v2=s2/t2=
第三次 s3=s1-s2= t3=t1-t2= v3=s3/t3=
結論:小車在 路程運動的速度快。
7.實驗注意事項:斜面放置時應注意傾斜角不易過大,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所用的時間長些,斜面傾角小些。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的運行時間長,便于測量任何一段所用的時間
【例題】(2023四川廣元)某物理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他們將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電子停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
(1)由圖中的實驗數據可知,小車下滑過程中做_____運動(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
(2)根據圖中信息,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cm/s;
(3)如果在A點時,先釋放小車,后按下停表開始計時,B、C兩點都準確計時,則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答案】(1)加速 (2)50.0 (3)偏大
【解析】(1)由圖可知AB段的路程為sAB=10.00dm-6.00cm=4.00dm=40.0cm,AB段的時間為tAB=2s,AB段的平均速度為,BC段的路程為sBC=6.00dm-1.00dm=5.00dm=50.0cm,BC段的時間為tBC=1s,則BC段的平均速度為,因為vBC>vAB,所以小車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
(2)由(1)可知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50.0cm/s。
(3)如果在A點時,先釋放小車,后按下停表開始計時,則計時晚了,時間變短,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演練】(2023湖南株洲)株洲南站到長沙站的S7908次城際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根據此表回答下列問題。
車站 到達 發車 里程/km
株洲南 始發站 07:44 0
株洲 07:50 07:52 8
大豐 07:57 07:58 13.5
田心東 08:01 08:03 16
… … … …
長沙 08:54 終點站 58
(1)列車從株洲南站發車,行駛______km到達株洲站,用時______min,列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2)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1)8 6 80 (2)大
【解析】(1)如表可知,列車從株洲南站發車,行駛8km到達株洲站,用時間為
列車在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2)如表所示,在“株洲—田心東”段的路程為16km,時間為
則列車在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由上述結果可知,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大。
1. 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1)同一物體做變速運動時,它的平均速度是隨著各段時間或路程的不同而變化的。
(2)如果把變速運動分成幾段,各段的平均速度都不一定相等。
(3)做變速運動的物體,物體實際的速度有時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時比平均速度值小。
2.記憶課節知識的思維導圖
(滿分100分,答題時間45分鐘,根據下面給出的試題答案與解析自測自評)
1.(5分)孫楊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得自由泳200m金牌。以每50m為一個賽段,他在四個賽段的成績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賽中,孫楊運動最快的賽段是(  )
賽段 一 二 三 四
時間/s 24.47 27.11 27.25 26.60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A
【解析】由題知,每個賽段長度相同,即路程相同,用時少的賽段速度快,由表可知,在第1賽段用時最少,所以孫楊在第1個賽段運動最快。
2.(13分)(2022江蘇南通)A、B、C三個物體分別從位于同一水平直線上的a、b、c三點開始沿該直線運動,如圖甲所示,a、c之間的距離為80m,a、b之間的距離為30m。其中B、C兩物體同時出發,物體A向右運動,其運動的s~t圖如圖乙所示,物體B作勻速直線運動,物體C運動的v~t圖如圖丙所示,前2s物體C通過的路程為3m,從開始計時10s后,A、C相距67m,A、B相距20m。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B向右運動,速度為2m/s
B. 物體C向左運動,前10s的平均速度為2.7m/s
C. 開始計時20s后,A、C兩物體相距57m
D. 開始計時10s后,B、C兩物體可能相距87m
【答案】D
【解析】AB.由圖乙可知,物體A的速度
由圖乙可知,物體A計時2s后出發,則10s后,由可得物體A從a點出發向右走的路程為
由圖丙可知,10s后根據可得物體C從c點出發運動的路程為
根據題意,a、c之間的距離為80m,計時10s后,物體A、C相距67m,可判斷物體C往右運動,其前10s的平均速度
根據題意,計時10s后,物體A、B相距20m,無法判斷物體B往哪邊運動。若物體B往左運動,則根據10s后物體A從a點出發向右走的路程為40m和a、b之間的距離為30m,可知物體B往左運動了10m,速度為
若物體B往右運動,則根據10s后物體A從a點出發向右走的路程為40m和a、b之間的距離為30m,可知物體B往右運動了30m,速度為
故AB錯誤;
C.計時20s后,由可得物體A從a點出發向右走的路程為
根據可得物體C從c點出發運動的路程為
a、c之間的距離為80m,則計時20s后,A離a點
90m-80m=10m
則此時A、C兩物體相距
57m-10m=47m
故C錯誤;
D.由上已知計時10s后,物體C從c點出發運動的路程為27m,若物體B往左運動,則計時10s后,物體B向左運動10m,而b、c兩點之間相隔
80m-30m=50m
此時B、C兩物體相距
50m+10m+27m=87m
故D正確。故選D。
(24分)物理實驗小組的同學在學習“測量平均速度”時,想測量從斜面上滑下的物體在不同階段時的平均速度,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讓小車從帶有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圖中的圓圈是小車到達A、B、C三個位置時電子表的顯示時間(圓圈里面的數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則
(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________進行測量的;
(2)通過分析圖中所給信息可以判斷: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_______(選填“是”或“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3)小車在AB段運動的路程SAB是________dm;在B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BC是_______m/s;在A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AC是________m/s;
(4)在實驗前必須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小車到達C點還沒有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量的運動時間偏________.
【答案】(1)v=s/t (2)不是 (3)4.00 0.5 0.3 (4)大
【解析】(1)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是v=s/t 。
(2)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在相等的時間內,運動的路程不等,不是勻速直線運動。
(3)小車在AB段運動的路程SAB是4.00dm;
在B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BC=0.5m/1s=0.5m/s;
在A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AC=0.9m/3s=0.3m/s.
(4)如果小車到達C點還沒有停止計時,那么計時的時間就會偏大,得出的平均速度值就會小。
4.(30分)(2022廣西百色)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____________;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_______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______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m/s。
【答案】 (1) (2)減小 (3)3 80.0 0.16
【解析】(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利用,利用刻度尺測量路程,利用秒表測量時間,最后利用公式計算。
(2)傾斜角度越小,小車運動時間越長,便于測量小車的時間,故可以減小斜面的傾斜的角度從而延長時間,便于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
(3)從9:25:15秒從A點出發,到達B點時,時間為9:25:18,一共所用的時間為3s。
如圖所示,分度值為1cm,刻度尺需要估讀,故從A點到C點的路程為80.0cm。
小車在AC段的時間為5s,故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
5.(28分)在“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裝置如圖所示,將小車從斜面上端A點由靜止釋放到達B點,用電子表記錄小車的運動時間,圖中方框內的數字是電子表的顯示(數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小車在下落的過程中,受   (選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   (選填“大”或“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測量   。
(5)如果在實驗中,先釋放了小車,才開始計時,那么測得的平均速度會   (選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時間;(5)偏大。
【解析】(1)測量平均速度,需要測量路程及對應的時間,該實驗的原理是v=;
(2)由題意可知,小車是由靜止狀態變為運動狀態,而且運動過程中沒有維持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小車不是處于平衡狀態,故小車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由圖示知,小車通過的全部路程為0.5m+0.5m=1.0m,
所用的時間為5秒,所以小車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0.2m/s=0.72km/h;
(3)由圖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過上半程所用的時間為3s,下半程所用時間為2s,所以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為了便于測量時間并減小測量時間造成的誤差,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小,這樣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較長,測出的時間誤差較小。
(5)如果先釋放了小車,才開始計時,所測的時間偏小,小車運動的路程不變,由v=可知,會使所測的平均速度偏大。
古時如何測量航程和航速?
在古代,航海技術遠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沒有那些用于辨別方向、測定航速和航程的儀器。那么。古人是根據什么來判斷船的航速和航程的呢 下面就帶領大家一探究竟。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測算航速的方法。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著的《南州異物志》中記載有吳國海船航行至南海一帶測算航速、航程的方法。其具體方法是船員將一個木片從船頭投入海中,然后他立刻從船頭向船尾跑去。假如二者同時到達船尾,那么船速和船員跑步的速度大致相同。明代時航海技術比前朝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人們仍然使用這個方法來測量航速。古人利用燃香來計算時間,他們將一天一夜分為十更,一更叫做一個時辰,也就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船員在一更內能夠跑三十公里,如果木片和船員同時到達,那么航程和船速也就可以推算出來了。如果木片先到就稱做過更,木片后到就叫做不上更。這種測算方法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卻非常實用,它的原理與近代的手控測程儀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說這個方法就是現代測程儀的雛形。帆船時代的主要測速工具就是手控測程儀,它由沙漏計、測程儀扇形木和測程儀線繩三部分構成。利用手控測程儀測量航速時,先將扇形木從船尾放下,然后一邊前進一邊放長線繩,與此同時用沙漏計計時,最后根據放線的長度和時間來計算船速。
學習目標
自學知識點梳理
2
3
4
5
6
7
8
9
10
dm
C
B
A
15∶35∶20
15∶35∶22
15∶35∶23
考點例題精講
對點演練
解題方法歸納
課時減負課外小測驗
科學精神與擔當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3-2024人教版八年物理上冊同步學講練測學案(全國通用)
第一章機械運動 專題1.4 測量平均速度
1.學會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測量路程和時間,并求出平均速度。
2.會分析實驗數據,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閱讀本節課教材,參考教材完成教師給出的知識點問題的填空:
1.實驗課題:測量平均速度
2.實驗目的:(1)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測平均速度;(2)鞏固 和 的使用。
3.實驗原理:
4.實驗器材: 、帶刻度的木板(或軌道小車)、小車、彈簧片、木塊、刻度尺、斜面。
5.實驗步驟:
(1)檢查器材,并將器材按裝置圖放置,把木板和木塊組裝成斜面(傾角控制在20度以內),小車放于斜面頂端A點,彈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點,測出AC段的距離s1記錄于表格中;讓小車從斜面頂端自由滑下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停止計時,讀出時間為t1 ,同樣記錄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計算出v1記于表格。
(2)將金屬片放于B處固定,重復步驟上述過程,進行第二次測量,同時將AB之間的s2、t2和計算出的v2記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間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記于表格。
(4)比較v1、v2、v3的大小從而得出實驗結論。
(5)收拾整理器材。
6.記錄數據表格和結論;
物理量 路程s 時間t 平均速度v
第一次 s1= t1= v1=s1/t1=
第二次 s2= t2= v2=s2/t2=
第三次 s3=s1-s2= t3=t1-t2= v3=s3/t3=
結論:小車在 路程運動的速度快。
7.實驗注意事項:斜面放置時應注意傾斜角不易過大,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所用的時間 些,斜面傾角 些。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的運行時間長,便于測量任何一段所用的時間
【例題】(2023四川廣元)某物理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他們將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電子停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
(1)由圖中的實驗數據可知,小車下滑過程中做_____運動(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
(2)根據圖中信息,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cm/s;
(3)如果在A點時,先釋放小車,后按下停表開始計時,B、C兩點都準確計時,則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演練】(2023湖南株洲)株洲南站到長沙站的S7908次城際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根據此表回答下列問題。
車站 到達 發車 里程/km
株洲南 始發站 07:44 0
株洲 07:50 07:52 8
大豐 07:57 07:58 13.5
田心東 08:01 08:03 16
… … … …
長沙 08:54 終點站 58
(1)列車從株洲南站發車,行駛______km到達株洲站,用時______min,列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2)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______(填“大”或“小”)。
1. 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1)同一物體做變速運動時,它的平均速度是隨著各段時間或路程的不同而變化的。
(2)如果把變速運動分成幾段,各段的平均速度都不一定相等。
(3)做變速運動的物體,物體實際的速度有時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時比平均速度值小。
2.記憶課節知識的思維導圖
(滿分100分,答題時間45分鐘,根據下面給出的試題答案與解析自測自評)
1.(5分)孫楊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得自由泳200m金牌。以每50m為一個賽段,他在四個賽段的成績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賽中,孫楊運動最快的賽段是(  )
賽段 一 二 三 四
時間/s 24.47 27.11 27.25 26.60
A.一 B.二 C.三 D.四
2.(13分)(2022江蘇南通)A、B、C三個物體分別從位于同一水平直線上的a、b、c三點開始沿該直線運動,如圖甲所示,a、c之間的距離為80m,a、b之間的距離為30m。其中B、C兩物體同時出發,物體A向右運動,其運動的s~t圖如圖乙所示,物體B作勻速直線運動,物體C運動的v~t圖如圖丙所示,前2s物體C通過的路程為3m,從開始計時10s后,A、C相距67m,A、B相距20m。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B向右運動,速度為2m/s
B. 物體C向左運動,前10s的平均速度為2.7m/s
C. 開始計時20s后,A、C兩物體相距57m
D. 開始計時10s后,B、C兩物體可能相距87m
(24分)物理實驗小組的同學在學習“測量平均速度”時,想測量從斜面上滑下的物體在不同階段時的平均速度,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讓小車從帶有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圖中的圓圈是小車到達A、B、C三個位置時電子表的顯示時間(圓圈里面的數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則
(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________進行測量的;
(2)通過分析圖中所給信息可以判斷: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_______(選填“是”或“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3)小車在AB段運動的路程SAB是________dm;在B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BC是_______m/s;在A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vAC是________m/s;
(4)在實驗前必須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小車到達C點還沒有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量的運動時間偏________.
4.(30分)(2022廣西百色)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____________;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_______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______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m/s。
5.(28分)在“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裝置如圖所示,將小車從斜面上端A點由靜止釋放到達B點,用電子表記錄小車的運動時間,圖中方框內的數字是電子表的顯示(數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小車在下落的過程中,受   (選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   (選填“大”或“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測量   。
(5)如果在實驗中,先釋放了小車,才開始計時,那么測得的平均速度會   (選填“偏大”或“偏小”)。
古時如何測量航程和航速?
在古代,航海技術遠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沒有那些用于辨別方向、測定航速和航程的儀器。那么。古人是根據什么來判斷船的航速和航程的呢 下面就帶領大家一探究竟。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測算航速的方法。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著的《南州異物志》中記載有吳國海船航行至南海一帶測算航速、航程的方法。其具體方法是船員將一個木片從船頭投入海中,然后他立刻從船頭向船尾跑去。假如二者同時到達船尾,那么船速和船員跑步的速度大致相同。明代時航海技術比前朝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人們仍然使用這個方法來測量航速。古人利用燃香來計算時間,他們將一天一夜分為十更,一更叫做一個時辰,也就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船員在一更內能夠跑三十公里,如果木片和船員同時到達,那么航程和船速也就可以推算出來了。如果木片先到就稱做過更,木片后到就叫做不上更。這種測算方法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卻非常實用,它的原理與近代的手控測程儀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說這個方法就是現代測程儀的雛形。帆船時代的主要測速工具就是手控測程儀,它由沙漏計、測程儀扇形木和測程儀線繩三部分構成。利用手控測程儀測量航速時,先將扇形木從船尾放下,然后一邊前進一邊放長線繩,與此同時用沙漏計計時,最后根據放線的長度和時間來計算船速。
學習目標
自學知識點梳理
2
3
4
5
6
7
8
9
10
dm
C
B
A
15∶35∶20
15∶35∶22
15∶35∶23
考點例題精講
對點演練
解題方法歸納
課時減負課外小驗
科學精神與擔當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麻江县| 招远市| 兰西县| 易门县| 肃南| 繁峙县| 乐亭县| 通州区| 平定县| 天峻县| 永城市| 平泉县| 台江县| 德兴市| 波密县| 霍山县| 新化县| 楚雄市| 石屏县| 西乡县| 洛南县| 晴隆县| 西乡县| 伊宁市| 托里县| 澄迈县| 瑞昌市| 建德市| 保德县| 自贡市| 沾化县| 涿州市| 綦江县| 东丽区| 武平县| 浮梁县| 临沂市| 南阳市| 蓬莱市|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