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暑假知識點預習(三) 平均速度,速度計算【知識點1: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物休沿著直線且速度大小不變的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速度隨時間不斷變化的運動。1. 如圖所示是利用每秒閃光30次的照相機拍攝的4個物體的閃光照片,其中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是( )A. B. C. D.2. 關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B.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小C. 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D. 物體運動的速度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3. 一輛小車自帶墨水裝置,將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紙帶上,設小車每隔相等的時間滴一滴墨水。當小車向左做直線運動時,在紙帶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況如圖所示。設小車滴墨水的時間間隔為t,結合圖片上的墨滴進行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小車做加速運動B. 小車做減速運動C. 小車運動的總時間是8tD. 小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4. 下列屬于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 鐘表指針勻速轉動B. 百米賽跑運動員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的運動C. 某段時間內火車在平直軌道上運動的快慢不變D. 早上走路去學校時學生的運動5. 如圖是某汽車通過一平直公路時記錄的v-t圖像,甲、乙、丙、丁四個過程中,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知識點2:平均速度及其計算】平均速度是描述物體在一段時間內或一段路程內運動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用公式v=s/t計算(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v表示這段路程或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與所選取的程段或時間段有關,不同時間段或路程段的平均速度是不相同的,計算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時間或哪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6. 小紅同學周末去爬中坡山,用0.8m/s的平均速度爬上山頂,又用1.2m/s的平均速度下到山腳,完成整個爬山過程;則他在整個爬山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7. 一物體做直線運動,全程100m,前一半路程用了10s,后一半路程用了5s,那么,物體通過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___ m/s,通過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___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m/s。8. 近年來共享電動汽車成為人們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車30min行駛20km,則該車的平均速度為( )A. 40km/h B. 1.5km/min C. 15m/s D. 40m/s9. 甲、乙兩名小學生在操場上沿直跑道跑步,他們通過的路程和時間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0~12s內,甲、乙都做勻速直線運動B. 0~10s內,甲通過的路程比乙多10mC. 0~12s內,甲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D. 6~12s內,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10. 甲、乙兩同學從跑道的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全程時間中一半跑,另一半時間走,乙在全部路程的一半內跑,另一半路程內走。如果他們跑和走的速度分別相等,則先至終點的是( )A. 甲B. 乙C. 同時至終點D. 無法判定【知識點3:測量平均速度】實驗原理: v= ;用刻度尺測出運動距離s,用停表測出運動時間t,則平均速度是 v=s/t。實驗中,斜面應保持小坡度,這樣小車運動的速度小,運動時間長, 便于測量小車運動時間,提高測量精確度.11. 用斜面和滑塊做“測物體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如圖所示,當滑塊自頂端出發時開始計時,滑至斜面底端時停止計時.在此過程中,滑塊的平均速度是( )A. 10cm/sB. 9cm/sC. 8cm/sD. 7cm/s12. 在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中,采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小車沿斜面從頂端滑到底端,運動的路程和秒表指針如圖(指針未轉過一周,每格表示1s),則小車從頂端到達底端所用時間是 s,小車的平均速度為 m/s.13. 做“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時,一定會用到的兩種測量工具是( )A. 斜面和小車 B. 斜面和刻度尺 C. 小車和停表 D. 刻度尺和停表14. 如圖所示為小明做“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過程,圖中的停表每格為1s(轉動未超過一周).下面的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下滑的小車作勻速運動B. 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C. 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D. 以金屬片為參照物,下滑的小車是靜止的15. 在探究小車的運動狀態時,小明讓小車沿直線行駛,下表是小車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記錄.根據記錄表有如下結論,你認為正確的是( )運動時間t/s 1 2 3 4運動路程s/m 2 3 4 8A. 小車在1s末的速度是2m/sB. 小車在4s內的平均速度是2m/sC . 小車在任何時刻的平均速度均是2m/sD. 小車一定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知識點4:速度的圖像】圖象能直觀地反映物體的運動情況,運動圖象通常有s-t圖象和v-t圖象兩種. ①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s-t圖象的橫 軸是時間t,縱軸是路程s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是一定的,由v=s/t可知,s與t成正比,所以s-t圖象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如圖甲所示.甲 乙②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v-t圖象的橫坐標是時間t,縱坐標是速度v.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的v-t圖象應是與時間軸平行的一條直線,如圖甲所示.很顯然,一段時間內這個圖象與時間軸和速度軸所夾的面積即是這個運動物體所通過的路程,如圖乙所示。16. 甲、乙兩同學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A. 兩同學在0~15s內都做勻速直線運動B. 在0~10s內,乙同學的速度為10m/sC. 在0~20s內,兩同學的平均速度相等D. 在0~15s內,乙同學追上甲同學并在100m處相遇17. 甲、乙兩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假如把他們的運動近似看作勻速直線運動處理,他們同時從起跑線起跑,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的位置如圖(1)所示,在圖(2)中分別作出的在這段時間內兩人運動路程S、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圖象,正確的是( )A. B. C. D.18. 可以用圖像來表示物體的運動狀態。 如圖所示,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相同的是( )A. 甲、乙 B. 甲、丁 C. 乙、丙 D. 丙、丁19. 如圖是反映新龜兔百米賽跑的s-t圖像,根據圖像判斷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比賽結果是烏龜獲勝B. 比賽開始時,烏龜先出發C. 比賽途中,兔子和烏龜共計相遇三次D. 整個比賽過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較大20. 甲、乙兩輛小車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時同地向東運動,小明測出它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并依據數據作出了相應的路程--時間關系圖象(如圖所示).由圖知小車乙做 運動,小車甲的速度大小為 m/s.【知識點5:速度計算--交通類(過橋,到站,剎車,路牌)】①過橋(隧道)問題:列車勻速通過隧道行駛的路程等于車長加橋長(隧道長),再利用t=求動車完全穿過隧道的時間。②到站時間問題:在列車時刻表中,列車行駛時間=列車到站時間-列車出發時間,里程代表從出發地到目前站點累計的路程,求兩站間的路程可以用兩站的里程數相減。③剎車反應時間問題:在反應時間內,汽車仍然以原來速度行駛,反應距離=總剎車距離-剎車制動距離,再利用t=s/v求反應時間。④指示牌問題:了解交通指示牌的含義,距離表示到達目的地還需的路程,速度標志表示限速(最大行駛速度),根據指示牌信息可以計算出到達目的至少需要的時間。21. “在斑馬線上,司機前后繞行都不算,停車才是避讓行人的唯一標準。“成都交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機動車不禮讓行人的專項整治。小江同學上學路上有個十字路口(如圖),該馬路的寬度約為30m,綠燈倒計時的總時間為20s,求:(1)小江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安全通過?(2)小江思考,奶奶的步行速度約為0.8m/s,綠燈倒計時的總時間至少要設置為多少秒奶奶才能安全通過?22. 便捷的交通與互聯網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小明爸爸帶小明駕車到鄭州東站,然后乘高鐵去上海迪斯尼游玩,10:00開車出發,并看到路邊如圖所示的交通標志牌,此刻小明通過鐵路12306網站查詢列車時刻表,如表所示:(1)在交通正常的情況下,依據以上信息并通過計算,他們最快能趕上哪一車次?(2)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為多少?23. 一列動車長200m,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線勻速行駛,在進入某一隧道前800m處鳴笛,司機在鳴笛4s后聽到隧道口處山崖反射的回聲,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1)當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是多少?(2)該動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少?(3)若該列動車以這個速度勻速通過一個長820m的隧道,則動車完全穿過隧道的時間為多少?24.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駕駛員突然發現前方80 m處有障礙物.駕駛員從發現險情到緊急剎車所需的反應時間為0.75s,這段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前進了15m,剎車后,汽車繼續行駛30 m才能停下來.請問:(1)汽車剎車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駕駛員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4倍,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3)請你對安全駕車提一條建議.【知識點6:速度的計算--回聲測距,測速,鳴笛問題】回聲測距,測速:①測距d=s/2=vt/2 ②測速:利用測速裝置兩次發射接收測出的距離相減得到汽車行駛距離,除以兩次測距汽車行駛的時間,即可計算出汽車行駛的速度。汽車鳴笛問題:根據s=vt算出聲音傳播的距離,聲音傳播的距離減去鳴笛時距離隧道的距離即為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離隧道口的距離;鳴笛時距離隧道的距離減去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即為動車行駛的距離;根據v=s/t進行相關計算。25. 為了做好南海海域的開發,我國的科考船對南海海域進行了測繪,在某次測量海水深度時,用到了聲吶系統。假如聲波信號發出后經過10s被聲吶系統接收到,請問:(1)海水的深度是多少?(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00m/s)(2)在月球上能否用聲吶技術來測兩物體間的距離?為什么?26. 如圖所示,列車以72km/h的速度行駛,在它的正前方B處有一個隧道,列車駛入隧道前,A處必須鳴笛,司機鳴笛1.2s后,在C處聽到自隧道口處的峭壁反射的回聲。(1)列車聽到回聲時行駛的路程s1是多少?(2)鳴笛聲從A處經過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處共經過的路程s聲是多少?(v空氣=340m/s)(3)列車司機聽到回聲時,他離隧道口s2還有多少?27. 汽車在某段公路上勻速行駛時,進入某超聲測速區域,如圖所示。當該車運動到距測速儀370m時,測速儀向該車發出一超聲信號,2s后收到從車返回的信號。超聲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m/s,則該車的速度為 m/s。28. 某兵工廠生產了一批新式步槍。為測試子彈飛行的平均速度,一士兵手持步槍在空曠的靶場瞄準510m外的靶子射擊,槍筒旁邊的聲波探測器先后探測到兩次較強聲波,并在示波器上顯示出來(如下圖)。已知:第一次是槍響的聲波,第二次是子彈擊中靶的聲波,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時間相差1s(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求:(1)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2)子彈飛行的時間;(3)子彈飛行的平均速度。參考答案1、D 2、D 3、B 4、C 5、B 6、0.96 7、5 , 10,6.7 8、A 9、D 10、A 11、B12、小; 4; 0.2. 13、D 14、C 15、B 16、D 17、B 18、B 19、A20、勻速直線;1.21、解:(1)速度至少為:v===1.5m/s;(2)由v=得:t′===37.5s。答:(1)小江的速度至少1.5m/s才能安全通過;(2)綠燈倒計時的總時間至少要設置為37.5s奶奶才能安全通過。22、解:(1)圖示表示此處距離鄭州東30km,限速為60km/h,從此處到到鄭州東站的最短時間為:t===0.5h=30min,到達鄭州東的時間為10:30,所以最快能趕上G362車次;(2)該趟高鐵運行的距離為1000km,所用時間為:14:43-10:43=4h;平均速度為:v′===250km/h。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況下,依據以上信息并通過計算,他們最快能趕上G362車次;(2)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為250km/h。23、解:(1)根據v=得聲音傳播的距離:s聲=v聲t=340m/s×4s=1360m;動車和聲音的運動示意圖如下:由圖知,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s=s聲-s0=1360m-800m=560m;(2)由題意知,動車行駛的距離為:s車=s0-s=800m-560m=240m;動車的速度:v車===60m/s=216km/h;(3)動車勻速通過隧道行駛的路程:s′=L車+L隧道=200m+820m=1020m,動車完全穿過隧道的時間:t′===17s。答:(1)當司機聽到反射的回聲時,他離隧道口的距離是560m;(2)動車行駛的速度是216km/h;(3)全部通過隧道的時間為17s。24.解: (1)因為司機的反應時間是t=0.75s,且這段時間內行駛的路程s=15m,所以制動前的行駛速度v= s/t= 15m/0.75s=20m/s;(2)酒后駕車的反應時間t′=4t=4×0.75s=3s, 則酒后的反應距離s′=vt′=20m/s×3s=60m,汽車從采取制動措施到完全停止行駛的總路程s 總=s′+s 滑=60m+30m=90m>80m, 所以汽車將撞上障礙物;(3)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嚴禁酒后駕車.25、解:(1)聲波信號發出后到海底所用時間海水的深度(2)月球上是真空,因為真空不能傳聲,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聲吶技術來測量物體間的距離。答:(1)海水的深度是7500m;(2)不能,因為真空無法傳聲。26、解:(1)列車的速度v=72km/h=20m/s,列車聽到回聲行駛的路程:s1=vt=20m/s×1.2s=24m;(2)聲音傳播的路程:s聲=v空氣t=340m/s×1.2s=408m;(3)司機聽到回聲時,距隧道口的距離:s2===192m。答:(1)列車聽到回聲行駛的路程s1是24m;(2)鳴笛聲從A處經過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處共經過的路程s聲是408m;(3)列車司機聽到回聲時,他離隧道口s2還有192m。27、解:設汽車的速度為v,超聲測速儀發出的信號=1s后與汽車相遇,由v=可得,在這段時間內,汽車的路程與超聲波的路程關系式為:v×1s+340m/s×1s=370m,解得:v=30m/s。28、解:(1)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時間相差1s,每一小格為0.1s,則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t=2.1s;(2)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等于子彈的飛行時間加上中靶聲的傳播時間,即:t子彈+t聲=2.1s,∵v=,∴t子彈+=2.1s,即:t子彈+=2.1s,解得:t子彈=0.6s,(3)子彈飛行的平均速度:v子彈===850m/s。答:(1)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為2.1s;(2)子彈飛行的時間為0.6s;(3)子彈飛行的平均速度為850m/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