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說課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本單元以“水”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探究物質狀態之間的變化。通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同時,通過對食鹽和沙混合物的分離實驗中,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質循環”“變化可逆”的概念。物理變化,指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例如:位置、體積、形狀、溫度、壓強的變化,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物質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都是物理變化。物質的三態變化,沒有新的物質產生出來,所以屬于物理變化。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斷地從觀察和實驗中獲取證據。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于水的感性認識向科學概念轉化,知道了物質之間的一些變化是可逆的。而本節課將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進行一次反思,對水和紙、橡皮泥的變化進行對比,實際上是讓學生對物理變化本質進行對比理解。這是一次評價的機會,可以觀察到學生在單元學習后在科學概念方面的發展變化。二、說學情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了解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出發,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三、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科學探究目標】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科學態度目標】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說教學重難點觀察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教學重點:觀察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教法:實驗探究、問題啟發式教法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六、說教學過程環節一、聚集:揭示課題冬天河里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變化相關的圖片。1、提問:冰融化成水了,發生了什么變化?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時,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融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了固體了。)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的曬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后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么它還是水嗎?[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紙的形狀改變、氣球大小改變、木棒顏色改變等)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環節二、探索與研討1.活動一:篩一篩,發現不成功。2.活動二:觀察鹽和沙的特點,推理分離鹽和沙的方法。第一步:利用溶解將鹽和沙分離;第二步:利用漏勺將沙撈出來第三步:利用蒸發的方法,分離鹽和水。3.進行實驗展示實驗室蒸發水的方法。環節三、研討: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教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誰嗎?(預設:學生:是。)制作泥人后還是橡皮泥?(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征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環節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并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3、回顧混合與分離。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4、了解熱脹冷縮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變化。七、說板書設計根據二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八、教學反思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中講到:“學生是科學的主體”、“要以探索為探究的核心”。這就是說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這堂課設計的兩個實驗充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從自主的探究過程中掌握方法。實驗設計“由扶到放”:第一個“分離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的實驗沿著提出問題、猜想、討論計劃、實驗、交流總結方法的課堂軌跡進行;而后的“分離木屑和舊鐵釘的混合物”的實驗由提出問題、運用分離方法、學生實施實驗、互相交流完成。雖然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力求達到上述思想,但在具體地實施過程中整個實驗結構處理得不夠緊密。特別在“交流總結”這個環節上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課堂上的紀律之間的良性關系,這就使整個實驗在“熱熱鬧鬧”中有所欠缺實驗內容的“實質性突破”。課堂練習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