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導學案(原卷+答案)知識點1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1.從儒學獨尊到“三教合一”(1)漢代儒學獨尊: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后,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xiàn)繁盛之勢。(2)道教廣為傳播,佛教盛行①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在________廣為傳播,外來宗教________在中國盛行。②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③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思想,漸趨本土化。(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②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較簡便,對后世影響最大。2.從佛教“盛行”“滅佛”到復興儒學(1)魏晉時期佛教盛行:魏晉時期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____________。(2)南朝范縝抨擊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3)統(tǒng)治者四次滅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滅佛。②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4)韓愈提出復興儒學①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儒學的________也受到挑戰(zhàn),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②韓愈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用儒家的天命論和________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知識點2 文學藝術——反映了時代風貌1.文學輝煌燦爛,異彩紛呈(1)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有了很大發(fā)展①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________。②東晉陶淵明的________、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2)唐朝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唐朝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他們分別被譽為“________”和“詩圣”。2.書法、繪畫、雕塑、石窟等大放光彩魏晉南北朝 隋唐書法 ①隸書、草書、行書和________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 ②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________” ①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 ②顏真卿的顏體和________的柳體最為有名繪畫 顧愷之提出“____________”,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①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 ②唐朝的________被尊為“畫圣”石窟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________知識點3 科技——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數(shù)學 南朝________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 西晉地圖學家________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2.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________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①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 ②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________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____________長度醫(yī)學 ①________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藥學成果 ②唐高宗時編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知識點4 中外文化交流——異域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影響1.以佛教研討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中國同天竺之間的交流①從東漢到北朝,陸續(xù)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________。②東晉的________從長安出發(fā),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③唐朝的高僧________,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2)中國同日本、新羅等國的交流①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________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②唐朝高僧________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2.以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本、新羅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向唐朝派遣了許多________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3)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________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伊斯蘭教也傳入唐朝。1.【圖解歷史】 三國至隋唐三教發(fā)展示意圖2.【生活情境】 南北朝時期寺院的發(fā)展南北朝時,盛行“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貴族將宅地改建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為中心,四周由堂、閣圍成方形庭院的布局。思考:“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試答: 3.【社會情境】 唐代儒學的地位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guī)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guī)模地“滅佛”。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時期儒家與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樣?試答: 4.【學術情境】 唐詩的史料價值近代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史詩互證,開創(chuàng)了詩文證史,研究歷史的新方法。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唐詩的史料價值?試答: 5.【圖示解史】 書體演變及其特點6.【生活情境】 敦煌莫高窟壁畫思考:胡旋舞體現(xiàn)出隋唐樂舞深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這體現(xiàn)出唐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什么特點?試答: 7.【情境思考】 火藥武器用于戰(zhàn)爭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10世紀),鄭璠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fā)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思考:這個記載說明了什么?試答: 8.【名師指津】 教材P48“學思之窗”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齊民要術·序》思考:賈思勰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試答: 9.【學術情境】 唐代的外來文明美國學者謝弗的《唐代的外來文明》記述:在唐朝統(tǒng)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長安城的外來居民數(shù)量相當大,有許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思考:謝弗的這句話反映了什么?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試答: 10.【學術情境】 鑄造于日本和同年間的錢幣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上圖銀幣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與開元通寶完全相同。思考:這一文物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明什么現(xiàn)象?試答: 探究主題一 大放異彩——魏晉隋唐文化的繁榮[史料實證]——魏晉隋唐文化的時代特征史料一 魏晉風度是魏晉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征……它使人回歸到了本真與自然。魏晉士人以放曠、恣意的人生態(tài)度……把作為文人知識分子對正義的理性思辨和堅守以藝術的、哲學的、人性的方式傳達于世,達到了真善美融為一體的極致之境。——居瑢《風流蘊藉: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史料二 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發(fā)展起來的禪宗,也有從天竺引進的法相宗,還有中印合璧的天臺宗等。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亞歌舞元素。——摘編自張國剛《唐代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導讀] (1)史料一中“魏晉風度”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人格表現(xiàn),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唐朝文化繁榮與融合的特點。[探究] (1)史料一中的“魏晉風度”在思想、書法、繪畫方面是如何體現(xiàn)的?(2)依據(jù)史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歷史解釋]——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特色(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特點①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②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tǒng)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儒、佛、道三教開始出現(xiàn)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③體現(xiàn)民族交融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xiàn)出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④帶有分裂割據(jù)的烙印。不同地域的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迥異。(2)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艷麗明快 的色彩 既體現(xiàn)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xiàn)在盛唐詩歌中生動自然 的情調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較少做作博大恢宏 的氣勢 唐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雍容華貴 的風度 洛陽龍門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xiàn)。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一個象征昂揚堅定與 開放進取的 精神風貌 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家國情懷]——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唐朝采取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文化發(fā)展的氛圍。(2)內外交通發(fā)達,國內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交融,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3)中國與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的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yōu)秀成分,比較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宗教和藝術方面。探究主題二 開放包容——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料實證]——隋唐文化對外交流的影響史料一 史料二 通過開放,唐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周圍各國:南抵東南亞;西南至印度;東方則哺育著日本、朝鮮,加速其進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則通過伊朗而與希臘、羅馬的文化相交流,既豐富了自己,又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因而提高了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摘編自劉海峰《試論唐代文化教育的開放性》[導讀] (1)史料一圖一體現(xiàn)了唐朝時期玄奘為求得佛教真經,西行取經的情景;圖二反映了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影響周邊國家,鑒真東渡傳授佛法的情景。主要說明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2)史料二簡述了唐朝文化的開放性對自身及周邊國家的影響。[探究] (1)史料一圖一、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什么共同意義?體現(xiàn)了唐朝對外交流的什么特點?(2)根據(jù)史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開放性的影響。[歷史解釋]——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1)交往范圍廣泛: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國家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與歐洲,非洲也有往來。范圍之廣,歷史少見。(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眾多:有官方外交往來,公派及民間留學,國家間及民間貿易,佛教的傳播等。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4)交往內容明顯不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推動了各國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物種、藝術,豐富了唐朝的社會生活。(5)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唯物史觀]——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創(chuàng)制受到了漢字的影響,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2)思想方面: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中國的儒學也傳入朝鮮、日本,對其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社會習俗方面:朝鮮婦女的發(fā)式多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服飾影響。(4)城市與建筑方面: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建造起來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如唐招提寺是由鑒真大師及其弟子依據(jù)唐朝寺院的風格式樣建造的。(5)科技方面:造紙術傳入朝鮮、日本。(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經典示例·觸類旁通][典例] 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辛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也傳到了日本,他們的共同貢獻是( )A.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B.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動了民族交融D.帶來了中外文化高峰[嘗試解答] ________[隨堂檢測]1.下表所示是唐代不同時期對于儒學的舉措。這可用來說明唐代( )唐太宗 尊奉孔子為“先圣”,設立弘文館,招納儒士,興辦學校,倡“周孔之教”,以致“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唐玄宗 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提倡儒學唐文宗 將儒家九經文字刻于石上,立于太學,供士人學子校正經書,防止傳抄訛誤。石經共114塊刻石,228面,65萬余字A. 首創(chuàng)官學教育體系 B.尊崇儒學C.開始將孔子神圣化 D.獨尊儒學2.膾炙人口的《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也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藝術形象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女性的特色;從文字方面而言,詞兼胡漢,“天子”“可汗”并用。這反映了( )A.少數(shù)民族為中華文化增色添彩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氣概C.民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D.儒家思想觀念已深入人心3.胡旋舞來自西域游牧民族,在大唐上下頗受歡迎。如圖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初唐《胡旋舞》( )A.說明政府較重視絲路文化B.體現(xiàn)隋唐文化深受吐蕃影響C.具有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D.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領先世界4.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他旨在強調農業(yè)生產應該( )A.順應自然,遵循規(guī)律B.精耕細作,提高地力C.因時制宜,休耕輪作D.改進技術,增加產量參考答案導學案2.提示:佛教盛行。3.提示:儒家的地位最為穩(wěn)固。4.提示:唐詩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興衰、重大歷史事件及民眾生活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6.提示:民族關系和諧,民族交融加深;對外開放,中外文化交流頻繁。7.提示:唐末軍事上已使用火藥武器。8.提示:反映賈思勰重農抑商思想,他認為農業(yè)為本,商業(yè)為末業(yè)。9.提示:反映:唐王朝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原因:唐朝本身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10.提示:中日之間存在經濟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響。知識點11.(2)①民間 佛教 ③貴儒 儒、道 (3)①三教合歸儒 ②老子 ③禪宗2.(1)政府財政收入 (2)無神論 (4)①正統(tǒng)地位 ②封建綱常知識點21.(1)①建安文學 ②田園詩 (2)詩仙2.楷書 書圣 柳公權 以形寫神 吳道子 莫高窟知識點31.祖沖之 齊民要術 裴秀2.趙州橋 雕版 火箭 地球子午線 孫思邈 唐本草知識點41.(1)①漢文 ②法顯 ③玄奘 (2)①空海 ②鑒真2.(1)國際大都會 (2)使節(jié) (3)西亞導研案探究主題一[史料實證] 提示:(1)思想:道教、佛教盛行;書法:王羲之的行書(或《蘭亭集序》);繪畫: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或《女史箴圖》)。(2)特點:多元性。原因: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等。探究主題二[史料實證] 提示:(1)共同意義: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2)影響:文化開放性擴大了唐朝文化的影響,提高了國際地位;密切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導練案[經典示例·觸類旁通]典例 B[創(chuàng)新應用·隨堂檢測]1.解析:三個時期都提倡儒學,重視儒學的作用,說明儒學在唐代受到尊崇,故選B項;A項發(fā)生在西漢時期,“首創(chuàng)”的說法錯誤,排除;重視儒學并不等同于將孔子神圣化,且“開始”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D項發(fā)生在西漢時期,排除。答案:B2.解析:據(jù)“膾炙人口的《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也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北方民族女性”“詞兼胡漢”來看,少數(shù)民族為中華文化增色添彩,故選A項;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重在其文學價值,而非史料價值,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項。答案:A3.解析:《胡旋舞》體現(xiàn)了初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的影響,由舞蹈風格可知,這體現(xiàn)了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政府行為和態(tài)度,無法得出A項結論;吐蕃位于西南地區(qū),不屬于西域區(qū)域,排除B項;材料沒有比較信息,無法得出D項。答案:C4.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安排農業(yè)生產(順天時,量地利)就會豐收,否則(任情返道)會勞而無獲,故A項正確。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