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導學案(原卷+答案)知識點1 正面戰場的抗戰1.抗日戰爭防御階段四次大會戰和相持階段長沙會戰會戰 時間 結果及影響淞滬會戰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 1937年9月 八路軍取得________大捷________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月初,太原失守徐州會戰 1938年1至5月 ________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________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在________產生了積極影響2.后方全方位配合正面戰場的抗戰《論持 久戰》 內容 中國必須通過________才能贏得抗戰的最后勝利意義 駁斥了“________”和“必亡論”兩種錯誤觀點,為抗戰指明了正確的戰略方向向大后 方遷移 近代工業內遷 背景 中國的________、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表現 東部沿海________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高校內遷 概況 華北、________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意義 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________知識點2 敵后戰場的抗戰1.敵后戰場的開辟(1)根據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________。(2)戰法:根據地軍民依據各地不同地形特點,采取________、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3)意義: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________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2.百團大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________”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概況:①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日軍____________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②隨著戰役的展開,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稱為“百團大戰”。(3)意義:百團大戰,摧毀大量________,繳獲大批槍炮、物資,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3.皖南事變(1)1941年,國民黨________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2)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________,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________根據地。以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________。知識點3 東方主戰場形成背景 在抗日民族________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全民族抗戰格局形成,1941年6月22日,________爆發。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貢獻 抗日主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________上日軍的總兵力配合盟國 (1)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________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 (2)中國遠征軍開赴________,協助英軍抗日,戰績名揚海外積極參與 建立同盟 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____________》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歷史意義 大國地位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通過《________》,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取消特權 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________,訂立新的條約知識點4 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目的 為了系統地總結________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召開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________》的政治報告。內容 ①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________,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②確立________為黨的指導思想,并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意義 中共七大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日本無條件投降(1)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________。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迅速消滅日本________。(2)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____________巡洋艦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3.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1)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經歷了民族磨難與犧牲,經過全民族英勇、頑強的奮斗贏得完全勝利的____________。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2)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________,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3)抗日戰爭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________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1.【圖說歷史】 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期間,參與抗戰的將士們抱著視死如歸的心志。圖為戰士們出戰前寫的家書。2.【名師指津】 閱讀教材P148“史料閱讀”平型關大捷在抗日戰爭史上具有怎樣的地位?試答: 3.【學術情境】 “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思考:毛澤東是在什么背景下撰寫《論持久戰》的?其主要思想是什么?試答: 4. 教材P149“歷史縱橫”談談抗戰期間高校內遷的意義。試答: 5.【名師指津】 敵后抗日根據地閱讀教材P150第二目《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思考: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什么特點?試答: 6.【圖示解史】 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關系7.【名師指津】 教材P151“學思之窗”閱讀《延安頌》,體會抗日青年奔赴延安的心情。試答: 8.【圖示解史】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9.【圖解歷史】 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10.【學習情境】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思考:結合漫畫分析抗戰勝利的主要原因。試答: 探究主題一 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全民族的抗戰[史料實證]——正面戰場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史料一 毛澤東指出:“國民黨在1937年和1938年內,抗戰是比較努力的,同我黨關系也是比較好的。”史料二 從八路軍建立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開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迅速從敵我爭奪區到敵后、從山區到平原蔓延。……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正是因為有了敵后抗日根據地這個形式,才從單純的政府軍隊的抗戰,變為全民族的抗戰。——以上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資料》[導讀] (1)史料一中“比較努力”“比較好”是理解史料一的關鍵,體現了該時期國民黨的抗戰態度及國共兩黨的關系。(2)史料二強調抗日根據地開辟的意義,省略號將史料二分成兩層,第一層反映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第二層反映敵后抗日根據地在全民抗戰中的作用。[探究] (1)根據史料一,指出毛澤東對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是如何評價的?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有何影響?(2)根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有何意義?[歷史解釋]——全民族抗戰的具體表現(1)旗幟: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地域:真正的全國戰爭。前線軍民抗日,后方全國救亡。(3)參戰:工農兵學商各界各族人民,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4)團結:全國各黨派均以民族存亡為重,結束分裂對抗,求同存異,在抗日的基礎上團結一致,集中力量爭取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5)合作:全國軍隊。包括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主力軍和游擊隊,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礎:廣大群眾。抗日戰爭的基礎和力量源泉。[唯物史觀]——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兩個戰場的主要區別(1)抗日戰爭的特點(2)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戰場的區別項目 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抗戰路線 片面抗戰路線 全面抗戰路線依靠的武 裝力量 依靠的是國民政府的正規軍 依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戰場范圍 國民黨統治區域,劃分戰區阻擊敵人 在敵后創建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作戰規模 多是大兵團的大會戰,打的是以陣地防御為主的正規戰 基本上是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戰略地位 在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的主戰場 在戰略相持階段起主導作用,逐步上升為抗戰的主戰場探究主題二 捐軀灑血,浴血重生——抗日戰爭的勝利[史料實證]——抗日戰爭的特點史料一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1937年4月5日毛澤東《祭黃帝陵文》史料二 自上月20日以來,我軍在北方發動了大規模的運動戰。平漢、正太、同蒲三路同時發動反攻,鐵路到處被破壞,冀晉豫三省同時報捷。斬獲既多,并克服了重要據點。——1940年9月6日重慶《大公報》社評[導讀] (1)史料一中“各黨各界”“民族陣線”“四萬萬眾”“衛我國權”是主要信息。反映了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2)史料二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戰場上,我軍在北方發動了大規模的運動戰,從時間“1940年”判斷《大公報》評論百團大戰。[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什么特點?(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公報》社評論的“戰事”對中國抗戰的影響。[歷史解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2)中國戰場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成為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3)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后方基地。(4)中國是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聯合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5)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的抗戰抗擊了大部分日軍,把大量日軍牽制在中國戰場上,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戰場、蘇德戰場,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一系列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并始終奮斗在第一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2)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并積極展開和支援抗日活動。(3)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政治領導核心。(4)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5)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廣大敵后戰場和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是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6)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是奪取抗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家國情懷]——偉大的抗戰精神(1)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2)在血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抗爭中鍛造出偉大的抗戰精神,中華兒女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這是戰勝強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經苦難而巍然屹立的根與魂。(3)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錘煉和升華。這種精神,來自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無比熱愛。[觸類旁通][典例] 1937年淞滬會戰中,蔣介石親任第三戰區軍事指揮官,以極大的決心和力量組織、指揮這場大規模戰役,“以掃蕩上海敵軍根據地之目的,實行攻勢作戰”“保護經濟命脈,鞏固首都,同時激勵國人斗志,以新國際觀感”。據此可知,淞滬會戰( )A.體現了國共合作抗日的精神B.標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C.是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的積極抗戰D.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企圖[嘗試解答] ________[創新應用·隨堂檢測]1.抗戰時期,中日雙方進行了長期的“宣傳拉鋸戰”。八路軍、新四軍組織戰地宣傳隊奔赴前線,深入村村戶戶,召開宣傳大會,公演抗日話劇,教唱抗日歌曲,廣泛進行宣傳。中共的舉措( )A.推動了全民族抗戰的實現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需要C.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D.壯大了正面戰場抗戰的力量2.下圖為1941~1943年陜甘寧邊區實行精兵簡政后富余人員分流渠道示意圖。圖中的人員分流舉措( )A.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B.保證了大生產運動的順利開展C.增加了邊區政府的消費性支出D.積累了現代中國國家治理經驗3.1940年,毛澤東在《團結到底》中提出:“共產黨人不許可同人家建立無原則的統一戰線,因此,必須反對所謂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一套,必須反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據此可知,當時處理國共關系時中共的策略是 ( )A.軍事上堅決回擊國民黨的“圍剿”B.誠摯地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C.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D.認真貫徹和實現全面抗戰路線4.二戰結束以后,從籌建到成立聯合國,所有會議都是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的。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上述現象反映出 ( )A.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B.抗戰的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C.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贏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D.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參考答案導學案2.提示:平型關大捷是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配合作戰的典型案例,這次勝利振奮了中國人民的精神。3.提示:背景: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喪失了大片國土;國內彌漫著“速勝論”和“必亡論”兩種錯誤論調。主要思想: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才能贏得抗戰的最后勝利。4.提示:寶貴教育資源和高等教育文脈得以保存;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使國家經濟建設和戰后恢復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養不致中斷;高等學校的區域布局更加趨于合理。5.提示: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大部分在省與省交界的農村地區。7.提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為了筑成堅固的抗日陣線,廣大青年懷著對革命的向往,聚集到延安。“士兵瞄準了槍口”“準備和敵人搏斗”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堅固的陣線”“無數的人”表達了團結抗戰的堅定決心;“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表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念。10.提示: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知識點11.平型關 忻口會戰 臺兒莊 規模最大 國內外2.持久作戰 速勝論 經濟實力 工業 華東 精神基礎知識點21.(1)游擊戰爭 (2)地道戰 (3)正面戰場2.(1)囚籠政策 (2)華北交通線 (3)敵人據點3.(1)頑固派 (2)反共高潮 民主 延安 選舉制度 知識點3統一戰線 蘇德戰爭 太平洋戰場 盟軍 緬甸 聯合國家宣言 開羅宣言 在華特權知識點41.中國革命 論聯合政府 群眾 毛澤東思想2.(1)原子彈 關東軍 (2)“密蘇里”號3.(1)反侵略戰爭 (2)完全勝利 偉大復興導研案探究主題一[史料實證] 提示:(1)評價:充分肯定了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影響:抗戰初期,國民黨多次組織會戰,抵抗日軍侵略,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軍的侵略步伐,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2)意義: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有效地牽制了敵人,打擊了敵人;人民軍隊有了鞏固的后方,抗戰發展成為全民族的抗戰,并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探究主題二[史料實證] 提示:(1)特點: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有組織的全民族自衛戰爭;具有雙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2)影響:百團大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導練案[經典示例·觸類旁通]典例 C[創新應用·隨堂檢測]1.解析:抗戰時期中共奔赴前線,深入敵后廣泛進行抗日宣傳,有利于激發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B項正確;在此之前全民族抗戰已實現,排除A項;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氣焰與中共舉措關系不大,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對民眾進行抗日宣傳,正面戰場主要是國民黨政府組織的,排除D項。答案:B2.解析:根據材料示意圖可知,1941~1943年陜甘寧邊區實行精兵簡政后的富余人員,有的從事基層工作,有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的受到培訓備用,這為以后共產黨治理國家儲備了有經驗的人才,以及為以后現代中國國家治理積累了經驗,D項正確。答案:D3.解析:由“共產黨人不許可同人家建立無原則的統一戰線,因此,必須反對所謂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一套,必須反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可知,中共在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仍堅持貫徹獨立自主原則,故選C項;“回擊國民黨的‘圍剿’”這類事件指在抗日戰爭發生之前維護根據地的史實,不是1940年的時代主題,排除A項;“反對所謂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一套”可見對國民黨充滿了警惕之心,排除B項;全面抗戰路線是指發動人民抗戰,而材料強調的是國共關系,排除D項。答案:C4.解析: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問題,由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作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國家,在抗戰中的英勇表現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及影響力,故B項正確。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