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教材分析】《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戊戌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本課是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主要有兩個部分: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本課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后,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維新救亡運動。僅僅存在103天的“百日維新”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既是近代中國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運動,又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教學目標】1.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和主張;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人物;2.識記維新派創辦的報刊及宣傳的維新思想;3.理解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歷史意義;4.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認識近代中國探索道路的艱難曲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內容及影響。【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簽訂圖片,并展示《吳玉章回憶錄》相關內容“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甲午戰敗,日本從《馬關條約》中獲取了大量的利益,并進一步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由此空前嚴重,中國社會內部展開了不同的方式來挽救民族危亡。上層改良——戊戌變法,下層的革命——義和團運動,引入第6課——《戊戌變法》。(設計意圖)展示圖文史料,讓學生認識到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為挽救民族危亡,各階級進行探索,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展示2022年課程標準和本節課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一).背景1.展示《馬關條約》簽訂示意圖分析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名詞釋義:公車上書公車上書即舉子上書,漢朝時,政府用公車接送應試的舉子,后來,把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叫做“公車”,故稱為“公車上書”。2.公車上書內容“公車上書”中,提出了四項解決辦法:一、下詔鼓天下之氣;二、遷都定天下之本;三、練兵強天下之勢;四、變法成天下之治。教師總結,公車上書提到拒和、遷都、練兵、變法,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獲取關鍵詞,從材料中歸納總結關鍵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3.康有為生平介紹(設計意圖)通過康有為生平介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二). 維新人士的主要活動1. 閱讀教材,說說為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維新人士進行了哪些活動?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創辦學堂。(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歸納總結問題能力。2.介紹《國聞報》、《時務報》(設計意圖)大量圖文史料展示,豐富課堂,提高學生興趣。二、百日維新(一)背景(二)概況(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史料展示《明定國是詔》,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三)內容1.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梳理戊戌變法內容,并分析其影響2.介紹京師大學堂3.變法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材料一:全國的讀書人都覺得前功盡棄。他們費了多少心血,想從之乎也者里面升官發財。一旦廢八股,他們絕望了,難怪他們要罵康有為為洋奴漢奸。 ――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材料二:戊戌政變,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陳變龍《夢蕉亭雜記》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謀生計者,任其自由。于是滿族諸人大 嘩,謠謗起。 ——黃鴻寺《清史紀事本末》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變法內容由于觸及守舊勢力的封建傳統和切身利益,引起頑固派對變法的驚恐和敵視。出面阻擋歷史車輪的,是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四)戊戌政變(五)介紹譚嗣同(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史料展示譚嗣同英勇事跡,感受譚嗣同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六)意義文史資料展示:據不完全統計,三年內,全國共設立學會87所、學堂131所、報館91所。這是中國社會中以前沒有過的新現象。他們議論局勢,鼓吹新學,抨擊時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結社,至此國內風氣為之大變。——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慈禧鎮壓了戊戌變法,撲滅維新派,但是她沒有全部取消光緒頒布的“新政”。…… 對有關洋務“如通商、惠工、重農、育才以及修武備、浚利源,實系有關國計民生者,即當切實次第舉行。”——李錦全《論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思想啟蒙)(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點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對史料分析,使學生深入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歷史核心素養。【本課小結】【布置作業】戊戌政變發生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往國外。請同學們課下查找資料,說一說戊戌政變后的康、梁其思想主張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板書設計】戊戌變法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二、百日維新【家國情懷】120多年前的戊戌年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人進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嘗試——戊戌變法。120多年后的戊戌年是中國奮起蓬勃發展的一年!這一年,也是改革開放41周年。120多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為實現中國夢而前赴后繼。“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的我們要用青春的激情挑起民族復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