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辛亥革命 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了解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通過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2.通過識讀《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研討歷史資料,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學會全面認識、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3.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歷史意義。【學習重難點】重點:廣州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的情況。難點: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知識結構】【新課探知】2023課標內容:了解武昌起義,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一 . 革命志士的奮斗1.萍瀏醴起義:1906年冬, 會員六道一、蔡紹南在萍鄉、瀏陽、醴陵發動武裝起義,一個多月后失敗。 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2.安慶起義:1907年夏, 在安慶發動起義,與清軍激戰四小時后失敗,徐錫麟死難。革命黨人 被捕遇難。3.廣西起義:1907年, 籌劃領導廣西起義,起義軍奮戰七晝夜,最終失敗。4.黃花崗起義 年, 提前發動廣州起義,終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犧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黃花崗,稱作“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二. 武昌起義1、經過:(計劃泄露;②起義爆發;③奪取軍械所;④進攻總督衙門;⑤武漢三鎮光復⑥湖北軍政府成立;⑦各省響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 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 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 取得勝利。2、成果: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 為都督。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獨立,支持革命。3、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 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1.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基礎: 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組織基礎:興中會、同盟會的建立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有利條件:保路運動2.同盟會領導的起義相繼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群眾基礎薄弱,準備不足;人員不足、彈藥缺乏、倉促起事。3.黎元洪作為清王朝舊官僚,搖身一變卻成為了革命黨人的高階領袖,這反映了革命黨的什么問題?革命黨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的不徹底性!4.有人說,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請結合有關內容,談一談你的認識。(1)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是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推動了社會進步,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2)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是因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歷史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自我測評】1.“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此對聯所描述的起義發生于( )A.1905年 B.1906年 C.1907年 D.1911年2.孫中山曾高度評價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遇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是役”是指( )A.黃花崗起義 B.萍瀏醴起義 C.廣州起義 D.武昌起義3.近代著名學者錢玄同寫道:“若從中華民國自身說,它是公歷1911年10月10日產生的,那一日才是中華民國的真紀元。”材料中的“那一日”發生了( )A.萍瀏醴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武昌起義 D.安慶起義4.鐘南山院士稱其為“英雄城市”,在歷史上它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有“首義之城”的美譽。這座城市是( )A.南京 B.北京 C.武漢 D.上海5.據統計,湖北軍政府發布的文告主旨多為“反滿興漢”。其中近90%的文告只字未提共和、民權、民國,提及的絕大多數只是簡單地宣布“建立中華民國”“建立共和政體”“清帝退位,改建共和,南北一家”。由此可見,湖北軍政府( )A.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B.偏離了革命的初衷C.弘揚了三民主義精神 D.帶有專制主義色彩6.歷史學家陳旭麓曾說:在中國,不懂得皇帝的權威,就不會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偉大意義。辛亥革命為 2132 年(公元前 221 年至 1911 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下列對材料的觀點分析不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B.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C.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D.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7.“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該事件( )①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②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③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④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西式工業化的改良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后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代公司體制,興建了一大批工業企業,開啟了日后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摘編自《創造民族新文化與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材料二: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開明分子,面對世界性的現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衛性的、自覺的現代化變革嘗試。他們從西方政治學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圖對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變革。……無論如何,戊戌變法為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拉開了序幕,這是它在中國歷史上應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結果的失敗而抹殺。——周嫦妮《現代化視野中的戊戌變法》材料三: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梁啟超撰文寫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梁啟超《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1)根據材料一,歸納洋務運動取得的成果?(2)根據材料二,指出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4)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進行的三次艱辛探索。請問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挑戰突破】1.“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南北暌(分離)隔,彼此相持……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詔書中“民軍起事”指的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2.《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中指出:“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被逼到生死攸關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下列能夠反映20世紀中國面臨著兩種形勢的史實是( )A.《馬關條約》和公車上書 B.瓜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C.《辛丑條約》和戊戌變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3.“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這段史料反映的是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請你結合所學分析哪其一主張沒有能夠完成?A.民生 B.民主 C.民權 D.民族4.林伯渠說:“對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段話旨在強調A.辛亥革命不徹底 B.廣大民眾尚未覺悟C.革命缺乏社會基礎 D.辛亥革命意義重大5.學者楊天石曾說:“從武昌起義到中華民國成立,中間只有兩個多月……辛亥革命的一個特點就是時間短,勝利快。”“短”和“快”側面反映出( )A.資產階級革命取得根本勝利 B.民族資產階級充分動員群眾C.民主共和觀念已成普遍共識 D.清政府空前孤立的政治處境6.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抗爭與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運動。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材料三 在它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來洋”的口號。……它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并炮轟紫竹林租界。材料四 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1)材料一的探索活動是地主階級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發動的一次運動,這次運動是什么?請你列出此次運動的兩名代表人物。(2)材料二的資產階級探索活動是什么?這次探索活動雖然失敗了,但在哪個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3)材料三是一場農民階級抗爭活動,這場運動是什么?(4)材料四,讓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發生在哪一年?(5)結合所學知識,你從以上的抗爭與探索中得到什么啟示?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D2.A3.C4.C5.B6.D7.A8.(1)引進西方技術,培養近代人才,創建了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戊戌變法為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拉開了序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辛亥革命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民主意識,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4)都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成果,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挑戰突破】1.D2.D3.A4.D5.D6.(1)①運動:洋務運動。②代表人物: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任寫其中兩個)(2)①活動:戊戌變法。②影響的方面:思想文化。(3)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或義和團運動。(4)①事件:辛亥革命。②時間:1911年。(5)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