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導學案【學習目標】1.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以及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知道華北危機、一二·九運動以及西安事變;分析理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描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主動探究歷史的意識。3.使學生認識到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反映了中華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榮傳統,當代青少年應以先輩們為榜樣,樹立和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教學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知識結構】【新課探知】2023課標內容:通過了解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等史事,認識日本的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抗戰的艱苦歷程。一、 九一八事變爆發: 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 附近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 城。影響: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國人民的 開始了。擴大:日軍相繼占領 ,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 國。抗爭:東北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組織 ,抵抗日寇;中國共產黨派 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6年,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 ,與日寇戰斗。二、 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華北危機: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 ”。國民黨政府對日采取 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 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 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 西安事變經過:1936年12月12日, 、楊虎城在西安扣押 ,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 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 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 初步形成。【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抗日戰爭唯物史觀、歷史解釋1.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九一八事件發生時,國共兩黨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蔣介石之所以實行不抵抗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以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2)懼怕日本,認為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國。(3)幻想國聯能主持公道,錯誤地認為英國和美國會出面進行干涉。(4)蔣介石的官僚資本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和江浙地區,利益受損不大,讓出東三省以換得暫時茍安。(5)國民政府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一個局部性的沖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2. 一二﹒九運動運動運動爆發的原因日本帝國主義利用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加緊對華北的侵略,使華北面臨淪亡的威脅。局勢危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一二。九運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3.西安事變發生后,各派政治力量的動向(1)親日派:親日派代表人物何應欽以討伐張、楊為借口,調兵遣將,準備對西安發動軍事進攻,欲置蔣介石于死地,以取而代之。(2)親英美派:親英美的宋子文、宋美齡等為營救蔣介石展開斡旋,并飛赴西安談判。(3)中國共產黨:中共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4.對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評價(1)從目的來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2)從結果來看,西安事變最終獲得和平解決。(3)從影響來看,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促使國共兩黨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中國出現了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新局面。(4)張學良、楊虎城的行為符合全國人民的愿望,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愛國運動。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西安事變后,西安局勢極為動蕩。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于紛爭四起、群雄割據的局面。而內戰一起,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乘,從而利于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不計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自我測評】1.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蛐蛐叫喊夜聲長,茄子下來菊花黃;沒到八月過中秋,小鬼便搶占沈陽。”它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華北事變C.盧溝橋事變 D.長沙保衛戰2.本溪市桓仁縣,被稱為國歌唱起的地方,田漢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的真實情況為素材創造了一首歌曲振奮了民族精神。這首歌曲是( )A.《松花江上》 B.《黃河大合唱》 C.《游擊隊之歌》 D.《義勇軍進行曲》3.1932年,勝利者將他們的占領地重新命名為“滿洲國”。材料中“占領地”是指( )A.東北三省 B.華北 C.上海 D.越南4.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的到來( )A.一二·九運動 B.五四運動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D.《論持久戰》發表5.“介石不借時,中正非忠政;虎城坦誠,漢卿照汗青”這是對哪一歷史事件中的人物進行的生動評價?( )A.西安事變 B.七七事變 C.南昌起義 D.重慶談判6.1936年,在西安扣押蔣介石,發動“兵諫”,最終扭轉時局的人物是( )A.張學良、楊虎城 B.李宗仁、楊虎城C.葉挺、張學良 D.葉挺、李宗仁7.西安事變發生后,有人主張將蔣介石“交付人民審判”,但中共中央認為應爭取國民黨親英美派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為此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這表現出中國共產黨( )A.消除了與國民黨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偉大胸懷C.取得了抗戰勝利 D.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8.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些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能準確判斷形勢,作出正確的選擇。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材料二 長征開始后,廣大干部、戰士眼看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以來,紅軍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于絕境。這與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發展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他們由此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貫徹執行錯誤的軍事指揮方針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材料三 戰線的政策。1936年,中國共產黨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筑夢中國》(第一集)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圖畫和詩詞反映的是哪兩個歷史事件?這兩個歷史事件的意義是什么?(2)材料二中“覺悟到”的問題是在哪次會議上解決的?會后,毛澤東領導紅軍在長征途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勝利,請你舉出一例。(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什么?【挑戰突破】1.“2021年9月18日,遼寧沈陽9時18分拉響防空警報,在規定的9條路、18條街等區域、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一律停駛鳴笛。14響警世鐘寓意抗戰14年,3分鐘警報,提醒著人們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這則新聞紀念的是( )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 C.平型關大捷 D.武漢會戰2.“1919年5月4日發生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35年12月9日發生的“一二 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千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這表明兩場運動都( )A.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B.促進抗日救亡運動的不斷高漲,全面抗戰開始C.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運動 D.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3.圖為1937年1月29日《新中華報》第一版刊載的新聞《和平解決有望》。此新聞發表的背景是( )A.紅軍長征 B.西安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盧溝橋事變4.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說:“西安事變可能已經以一種地方性的失敗告終了,卻仍然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雖然緩慢而且伴有劇痛,終于在漸漸誕生。”她所說的歷史現象指的是( )A.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B.蔣介石獲釋并宣布實行全民抗戰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國共兩黨停止對峙走向合作5.某班同學聽了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五四運動的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后,想探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請你一起來吧!【起始篇】材料一:“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1)從材料一可以看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什么?”根據這些口號,你認為當時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什么 【會議篇】材料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了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中共七大等會議,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在“五四”運動的革命洪流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標志是什么?它的誕生有何歷史意義?【創新篇】(3)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找到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這條道路以哪一事件作為開端?【抗爭篇】(4)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后領導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那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是什么事件?【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A2.D3.A4.A5.A6.A7.B8.(1)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2)遵義會議。事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3)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挑戰突破】1.A2.A3.B4.D5.(1)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反帝反封建(2)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3)正確道路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4)九一八事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