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導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日本侵華的史實:七七事變、攻陷平津和上海、南京大屠殺(時間、原因、經過、結果、意義)。2.認識中國抗日的史實:北平保衛戰、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培養歷史時空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3.以七七事變和淞滬會戰為例,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對外的優秀品質。學習中國軍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的精神。【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教學難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前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知識結構】【新課探知】2023課標內容:通過了解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史事,認識日本的侵華的罪行。一、七七事變爆發: 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遭拒,隨即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 ”。意義:標志著中國 的開始。犧牲將領:保衛北平的戰斗中 、 壯烈殉國。二、第二次國共合作背景: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后,國共分別發表聲明,表明抗戰立場,并加快了建立 的步伐。內容:根據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 ,葉挺任軍長。實現: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 的合法地位。以國共為主導的 正式建立。三、淞滬會戰經過: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 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 爆發。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意義:打破了日本 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殺背景: 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 。國民政府遷往 ,將其作為戰時的陪都。暴行:日軍占領南京后6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 萬人以上。【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一、“國共關系”(1)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國共關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1924—1949年)合作(1924—1927年),-----分裂-------合作(1937—1945年),-----分裂(2)概括制約國共關系變化的因素。A 國共兩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B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C 國際的影響。(3)近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各取得什么重大成果?第一次國共合作(領導人:國—孫中山;共—陳獨秀),取得北伐勝利第二次國共合作(領導人:國—蔣介石;共—毛澤東),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4)分裂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導致國民革命失敗,形成國共十年對峙,日本乘中國內戰大舉侵華。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導致雙方三年多內戰,祖國至今未能完全統一。(5)探究國共關系對于今天來說,有何現實意義?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兩黨可以通過談判,進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6))通過學習國共兩黨關系變化的歷史知識,你有什么感悟? 和則兩利,分則兩傷。(7)結合當前形勢談談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我們應該作何努力。加強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加強高層領導人的對話;加快大陸經濟發展,縮小兩岸的經濟差距;加強兩岸人員往來等。(8)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 第二次國共合作(1924—1949年)不 同 點 領導人 國—孫中山;共—陳獨秀 國—蔣介石;共—毛澤東革命任務 打倒列強,除軍閥 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合作方式 黨內合作(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黨外合作政治基礎 新三民主義 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合作結果 取得北伐戰爭勝利 取得抗日戰爭勝利中共成熟狀況和采取方針 幼年,缺乏斗爭經驗,妥協退讓,放棄領導權。 成熟,堅持以斗爭求團結方針。相同點 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都面對強大敵人。都是在中共推動下實現。都大大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認識 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南京大屠殺啟示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暴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性。應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吸取歷史的教訓,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戰爭的悲劇不能重演。(3)日本應該把對侵略戰爭的反省落實到行動上,不再做傷害中國和亞洲其他有關國家人民感情的事,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歷史問題。日本應警惕和防止右翼勢力和軍國主義復活,走和平發展之路。三、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你認為設立國家公祭日有何意義?①悼念先烈和逝去的同胞,牢記歷史,勿忘國恥。②激勵人民愛國主義熱情,鼓舞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③堅定人民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決心。【自我測評】1.2016年10月,中央要求全國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這一概念涵蓋了中國人民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最終取得抗戰全面勝利的歷程。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的起點分別是( )A.九一八事變一 二九運動 B.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C.九一八事變 西安事變 D.九一八事變 七七事變2.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鄭重承諾:“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這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 )A.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務 B.改變了對國民黨的認識C.以中華民族利益為重 D.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3.下圖是八路軍使用過的臂章,“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佩用”。該年是A.1926年 B.1927年 C.1937年 D.1938年4.蔣介石曾稱:“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國際注意。”因此他判斷,“國軍如能在上海多保衛一二個月,將可引起國際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應不錯犧牲,盡力固守上海”。后米,淞滬會戰中,這一策略的實施( )A.打破了日軍速決戰侵華計劃 B.說明蔣介石固守不抵抗政策C.完全阻擋了日本侵華的步伐 D.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5.抗日戰爭時期,南京淪陷后,國民政府的戰時陪都是( )A.廣州 B.上海 C.北平 D.重慶6.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增強民族凝聚力,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12年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一·二八事變 B.華北事變 C.旅順大屠殺 D.南京大屠殺7.據新華社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10月9日宣布,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評審決定,(南京大屠殺檔案)應當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啟示著我們( )A.保護文化遺產,研究人類演進 B.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民族個性C.弘揚民族精神,平添愛國情懷 D.銘記悲慘記憶,牢記和平信仰8.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1)材料一這份電令是誰下達的?這份電令說明對日什么態度?“沈陽日軍行動”指的是什么?這份電令的后果是什么?材料二:張學良說,他因“彷徨無策”而交結共產黨,因為當時共產黨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實攻我心”,“不只對良個人,并已撼動大部分東北將士,至少已滲入少壯者之心。”(2)與材料二有關的重大事件是什么?(3)在周恩來的斡旋下這件歷史事件最終和平解決,有何歷史意義?材料三: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號召抗戰的宣言:“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4)材料三中國共兩黨的宣言(談話)是在哪一事變后發表的?依據材料概括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宣言的發表有什么共同的歷史作用?【挑戰突破】1.“一年半前,中國還面臨著再次爆發大規模內戰的威脅,而現在,幾個旅行中的英國人卻感覺到,眼前這個國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顯得團結,人們第一次發現,民意正在中國凝聚。”這段材料反映的國內形勢是A.辛亥革命后 B.七七事變后 C.抗戰勝利后 D.重慶談判后2.1937年7月9日,紅軍全體將士致電蔣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開赴華北抗日。在種種壓力下,9月,國民黨發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材料說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得益于( )A.國共兩黨的積極配合 B.民族意識的逐漸覺醒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中國共產黨積極爭取3.1937年11月28日倫敦《泰晤士報》報道:“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未聞者。須知若干華軍器械猶未充分,但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此報道描述的戰役最重要的意義在于A.使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B.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C.提高了中共和八路軍的威望 D.粉碎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4.桐城某校2021年12月13日,各班舉行了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哀悼活動。從圖中,你能獲取的有效信息是( )A.大屠殺結束于12月13日 B.中國死難者達30萬人以上C.國共合作實行全面抗戰 D.南京是國民政府的戰時陪都5.綜合探究: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強的侵華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探索史。某校八年級五班學生圍繞這個主題查找資料,進行了系列探究,請你參與。【19世紀中期】材料一 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甚至進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著和好的旗號,暗地里懷著呑并中國的野心,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1867年李鴻章《籌議海防折》(1)“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指的是什么?面對這一變局,洋務派開始籌劃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請用史實說明籌劃海防的效果。【19世紀90年代】材料二 假使我們是甲午到戊戌那個時代的人,眼看見我們的國家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打敗了以后又要割地賠款,我們還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國嗎?……光緒也受了時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國。——蔣廷黻《中國近代史》(2)據材料二,指出并說明刺激光緒帝救國的“時局”是什么?光緒進行了怎樣的救國努力?【20世紀初】材料三 庚子(1900年)拳匪之亂以后,全體人民感覺清朝是我民族復興的一種障礙,這種觀察是很有根據的。……同盟會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滿人的把戲,積極的圖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權。——蔣廷黻《中國近代史》(3)庚子年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以拳匪之亂為借口發動了哪一戰爭?為什么“庚子拳匪之亂”以后,人民對朝廷的態度產生變化?“武力推倒清朝政權”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哪一歷史事件?【20世紀30、40年代】材料四 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標志著我國的抗戰進入了什么階段?此后日本制造了哪一違反國際公法、慘無人道“屠殺我同胞”的罪行?材料五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于1937年9月22日,向全國公民公開發表了共產黨與7月15遞交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宣告當此國難極端嚴重、民族生命存亡絕續之時,“我們為挽救祖國的危亡,在和平統一團結御辱的基礎上,已經與中國共產黨獲得諒解,而共赴國難了。”(5)材料中所說的“共赴國難”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6)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華,美化侵華戰爭,拒絕對當年侵華事實賠禮道歉。對此,你想對日本政府說些什么?【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D2.C3.D4.A5.D6.D7.D8.(1)蔣介石;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果:日軍占領東北三省(或東北三省淪陷)。(2)西安事變。(3)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4)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實行全民族抗戰;作用:揭開了中華民族全國性抗日戰爭的序幕(或奠定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或堅定了全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必勝信心等,言之有理即可)【挑戰突破】1.B2.D3.D4.B5.(1)中國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創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新式海軍;建立了海軍衙門。觀點1:對外來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史實: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抗擊日軍侵略等。觀點2:不能抵御外來侵略。史實:威海衛之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任選一個觀點作答即可)(2)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地賠款。實行戊戌變法。(3)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亥革命。(4)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局面;南京大屠殺(5)政治上: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局面開始形成軍事上:中共領導的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6)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