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第1節 質量質量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2、物理量符號:m3、單位: (1)國際單位:千克(kg) (2)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3)單位換算: 1 t =1 000 kg、1 kg=1 000 g、1 g=1 000 mg1t=1×103kg=1×106g=1×109mg4、常見物體的質量:一個蘋果質量約為150g、一個成年人質量約為40~90kg、一個雞蛋質量約為50g、一枚一元硬幣質量約為10g等。5、對質量的理解: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地理位置及溫度的改變而改變。二、托盤天平的使用1、托盤天平的構造稱量(能測的最大質量) 砝碼盒內砝碼的總質量 + 游碼最大的讀數。感量(最小分度值)就是游碼標尺上每一小格表示的質量數。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項(1)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時,不能超過天平的最大測量值;(2)向右盤中加減砝碼時要用鑷子,不能用手接觸砝碼,不能把砝碼、游碼弄濕、弄臟;(3)保持天平干燥、清潔,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盤中,應使用燒杯或者白紙間接稱量。3、調節方法(使用前)(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2)撥:游碼撥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3)調: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指針左偏向右調,右偏向左調),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動幅度相等),這時橫梁平衡。4、測量方法(使用時)(1)測: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添加砝碼(從大到小),向右移動游碼直到橫梁恢復平衡;(向右調節游碼相當于向右盤加小質量的砝碼)(左物右碼)注意:稱量過程中,若添加最小砝碼后,天平依然不能平衡,此時應調節游碼,禁止調節平衡螺母。(2)讀:物體的質量=砝碼質量+游碼所對刻度值;(游碼以左側所對刻度線為準)(3)收:測量完畢,把物體取下,砝碼要裝入盒內(由小到大),并將游碼撥到零刻度線處。5、測量固體的質量(1)調節天平;(2)被測物體放左盤, 砝碼放右盤,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3)記錄數據。6、測量液體的質量(1)調節天平;(2)測量空燒杯質量m0;(3)將被測液體倒入燒杯,測量總質量m總;(4)被測液體質量m=m總 m0。第2節 密度結論:1、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比值是一定的。m與V成正比。2、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比值一般不同。因此,這個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可以區別不同的物質。如:比值:鐵塊——8 g/cm3;鋁塊——2.7 g/cm3。一、密度1、定義:某種物質組成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2、物理量符號:ρ3、公式:ρ=m/ 4、物理意義:密度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水的密度為 1.0×103 kg/m3,表示:每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5、單位:(1)國際單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kg·m-3 )(2)常用單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g·cm-3 )(3)單位換算:1 g/cm3 =103 kg/m36、對 = / 的理解:(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跟物質的種類和狀態有關,但是和物體的質量以及體積無關,所以不能說物質的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2)同種物質,ρ一定,m與V成正比。(3)不同種物質,①m一定時,ρ與V成反比(m= ρV),可理解為:質量相同的不同種物質,密度越大,體積越小;②V一定時,ρ與m成正比( = / ),可理解為:體積相同的不同種物質,密度越大,質量越大。7、密度表規律總結:(1)一般:ρ固>ρ液>ρ氣;(2)不同種物質,密度一般不相同。不同種物質,密度也可能相同:如冰和蠟,酒精和煤油;(3)同種物質物態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4)固體和液體密度用國際單位,數值都表示為“×103 ”的形式,如ρ水=1.0×103 kg/m3 ;氣體密度用國際單位,數值沒有“×103”,如 ρ空氣=1.29 kg/m3。(5)固體和液體的密度都是在常溫常壓下測得,氣體的密度是在0℃、標準大氣壓下測得。密度是反映物質特性的物理量: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它跟質量、體積、形狀、位置等因素無關,但密度跟物質的種類、狀態和溫度有關。第3節 測量物質的密度一、量筒的使用實驗室測量液體的體積一般是用量筒或量杯。1、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2、量筒上的標度單位:毫升 mL (1 mL = 1 cm3)最大測量值(量程):常用 50 mL ,100 mL,200 mL;分度值: 1 mL,2 mL,5 mL。3、量筒的讀數方法:視線與凹液面中央最低處相平俯視使讀數偏大,仰視使讀數偏小。(俯大仰小)4、使用原則(1)被測液體的體積不能超過量程。(2)在測量范圍內,應選擇分度值較小的量筒,目的是提高精確度,減小測量誤差。(3)不能用量筒測量對玻璃有腐蝕性的液體。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1)實驗原理:(2)測量儀器:天平、量筒(3)測量對象:液體(鹽水)、固體(石塊、木塊)測質量、測體積、求密度。1、測量液體的密度先測總質量,之后倒出部分液體測體積,再測剩余質量。(1)天平水平放置,調節天平平衡;(2)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待測液體,用天平測量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總;(3)將燒杯中的液體部分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液體的質量m余 ;(4)記錄倒入量筒中的液體的體積V;(5)根據密度公式 = / 計算鹽水的密度。實驗記錄表格:2、測量固體的密度①測量對象:形狀規則的固體實驗原理:測量儀器:天平、刻度尺測量方案:測質量、算體積、求密度。②測量對象:形狀不規則的固體實驗原理:測量儀器:天平、量筒排水法測體積(石塊浸沒)(1)用調節好的天平測量小石塊的質量m;(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錄水的體積V0;(3)用細線拴好小石塊,浸沒在量筒的水中,記錄水面到達的刻度V總;(4)根據公式 ρ=m/V,計算小石塊的密度。實驗記錄表格:三、密度測量的擴展方法1:針壓法(物體浮在水面)向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讀出體積為V1,用細針將小木塊浸沒在量筒水中,讀出液面對應刻度為V2。V木=V2 - V1方法2:助沉法(物體浮在水面)用細線把木塊與一鐵塊連在一起沉入水底,使用量筒,運用排水法測體積。V木=V2 - V1方法3:溢水法(物體放不進量筒)質量用天平,體積用溢水杯。V物=V水方法4:等體積法(有天平無量筒)測出某種未知液體的密度?(1)天平測出空燒杯質量為m0;(2)天平測出一定量水和燒杯質量為m1;(3)天平測出與水等體積的液體和燒杯質量為m2。測出石塊的密度?(1)天平測出石塊的質量m;(2)天平測出燒杯加滿水的質量m1;(3)石塊加入滿水的燒杯,水溢出后燒杯總質量m2。方法5:等質量法(有量筒有天平但砝碼磨損或無砝碼)測出某種未知液體的密度?(1)在天平兩端放相同的燒杯,一個盛水,另一個盛待測液體,天平平衡;(2)用量筒量出水的體積V1;(3)用量筒量出待測液體的體積V2。測出石塊的密度?(1)在天平兩端放相同的燒杯,一個盛水,另一個盛石塊,天平平衡;(2)用量筒量出水的體積V1;(3)用量筒量出石頭的體積V2(排水法)。第4節 密度與社會生活密度與溫度溫度對物體密度的影響物質的密度受溫度影響。(如弄癟的乒乓球可以放到熱水中復原)2、風的形成氣體受熱膨脹,體積變大;根據密度 ,密度變小;氣體密度變小而上升。熱空氣上升后,溫度低的冷空氣就從四面八方流過來,從而形成風。3、水的反常膨脹水不簡單地遵循“熱脹冷縮”的規律。水結冰時體積膨脹了,反而是“熱縮冷脹”。我們稱之為:水的反常膨脹。(從液態到固態)在0—4℃之間——熱縮冷脹;在4℃以上——熱脹冷縮;4℃時體積最小,密度最大。(液態)溫度能夠改變物質的密度:在我們常見的物質中,氣體的熱脹冷縮最為顯著,它的密度受溫度的影響也最大。一般固體、液體的熱脹冷縮不像氣體那么明顯,因而密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所以我們說物質的密度是個定值是有條件的。二、密度與物質鑒別1. 先求出物質的密度。2. 查密度表確定。(此方法可用于鑒別物質的真偽)3. 若不同物質的密度相等的情況下用其它方法來鑒別物質。如:氣味,顏色,透明度,硬度,可燃性等等。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人們可以根據密度來鑒別不同的物質。應用:勘探隊員在野外勘探時,通過對樣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確定礦藏和種類及其經濟價值。商業中鑒別牛奶、酒等的濃度。在麥場上,人們利用風力來揚場,對飽滿的麥粒與癟粒、草屑進行分揀。(草屑密度小,隨風飄走;麥粒密度大,落回地面。)農業生產中配制鹽水選種。(干癟的種子密度小;飽滿的種子密度大。)根據不同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材料。交通工具、航空器材中,常采用高強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玻璃鋼等復合材料,能減小機身重量,提高性能。在產品包裝中,常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防震,便于運輸,價格低廉。用密度小的泡沫做舞臺道具,質量更小,便于移動和使用。密度最小的固體:氣凝膠三、密度公式的簡單計算(1)根據 ρ=m/V 可以求得:物體的密度,應用:鑒別物質種類、物質純度、是否實心。(2)根據 m=ρV 可以求得:物體的質量,應用:計算不易測量的物體的質量。(3)根據 V=m/ρ可以求得:物體的體積,應用:計算不易測量的物體的體積。四、密度的變化氣體密度的變化比固、液體更明顯:(1)當氣體降溫或被壓縮時:質量不變,體積變小,密度變大;(2)當氣體受熱膨脹時:質量不變,體積變大,密度變小。杯里有一些水,完全凝固成冰后,體積比原來增大1/9。杯里有一些冰,完全熔化成水后,體積比原來減小1/10。五、密度的應用1、等體積法(一個瓶子至多盛1千克的水,用這個瓶子至多盛多少千克煤油?)2、等質量法(1m3的冰完全熔化成水,體積多大?)3、等密度法(一塊碑石的體積為50m3,為了計算它的質量,取一小塊作為碑石樣品,它的質量為280g,體積為100mL,求這塊碑石的總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