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日本【目標梳理】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閱讀相關史料和地圖,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公元6世紀前日本社會狀況。 2.閱讀教材和相關史料,知道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理解日本主動吸收隋唐文化,推動改革,使日本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促進社會進步的史實,提升閱讀和分析能力。 3.知道封建時代日本的莊園經濟、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形成,了解幕府統治的基本史實。 1.重點:大化改新。 2.難點:武士和武士集團。【知識預覽】【新課探知】(一)6世紀前的日本1.5世紀初,在本州中部興起的______ 政權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____”。(二)大化改新2.背景: 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改革。3.時間及人物:從____ 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4.主要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 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 。5.意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 國家。(三)武士和武士集團6.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 ”。7.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 ”稱號,設____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8.幕府統治時期,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 手中。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 。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____,而是他的____。【歸納總結】1、日本大化改新給我們的啟示①改革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②杰出人物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③善于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取長補短, 使國家得到發展和進步。④與時俱進,銳意改革;⑤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我國綜合國力。⑥重視教育,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基礎鞏固】1.下列各項中,與日本大化改新無關的是( )A.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B.外族入侵頻繁C.大貴族努力主勢力強大 D.政局混亂不堪2.7世紀,亞洲一國家的改革規定:“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后,口分田歸公。”這一改革是( )A.伯里克利改革 B.查理馬特改革C.大化改新 D.漢謨拉比頒布法典3.公元7世紀,日本整個朝野掀起了“中國化運動”,仿照中國的制度和文化,把處于蒙昧狀態下的民族,憑空向前推進了幾個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A.國家統一的需要 B.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C.改革派積極提倡 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權4.大化改新,是公元646年開始日本效仿中國唐朝典章制度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屬于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是A.實行貴族世襲制 B.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C.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 D.建立以封君封臣為基礎的封建等級制度5.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法令,在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加強中日交往 B.減輕農民負擔 C.加強中央集權 D.促進宗教傳播6.7世紀中葉,日本曾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實行改革。這次改革的影響是( )A.加強了世襲貴族的地位 B.開始了日本封建化進程C.推動了奴隸制經濟發展 D.嚴重削弱了天皇的權力7.中日山水相連,中國文化對日本有深遠影響。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圖片信息的詩句是( )唐朝開元通寶 日本和同開彌 日本使用的文字 唐朝長安城 日本平城京A.洛陽家家學胡樂 B.沖天香陣透長安 C.千金散盡還復來 D.唐風洋溢奈良城8.下表是對古代日本發展歷史的歸納,其中的空白表格處對應的事件分別是( )時間 事件 影響5世紀 大和政權興起 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646年 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晚期 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A.大化改新 設幕府于鐮倉 B.明治維新 派遣遣唐使C.明治維新 建立莊園 D.大化改新 武士集團興起9.莊園在中世紀的日本和西歐曾是長期存在的最基本的土地經營單位,二者的相似之處是A.莊園主和農民之間存在雇傭關系 B.莊園內組成了私人武裝——武士集團C.莊園內耕地分為自營地和份地 D.國王或天皇對莊園的控制能力不強10.12世紀晚期,日本進入了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以下關于這一時期日本歷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 B.國家大權掌握在天皇手中C.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 D.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日本)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政治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將土地收歸國有,使所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建立戶籍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新稅法,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征收賦稅;廢除世襲姓氏統治制度,以才選官,建立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行政機構等。材料二 西歐小封建主從大封建主處接受封地,在舉行“臣服禮”時宣誓:“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領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盡智,不顧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材料三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1)材料一所說的“政治改革”的名稱是什么?這次改革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中的“主人”和“仆人”分別是什么身份?他們之間的關系紐帶是什么?(3)根據上述三則材料及已學知識,你認為亞歐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存在哪些不同?【培優提升】1.一位日本歷史學家這樣宣稱:“在我們的文明中,任何看起來本質上屬于日本的東西,實際上都是‘舶來品’。……日本具有非常明顯的可塑性,它把借來的許多東西轉化成自己獨特的文明。”下列事件能夠體現材料主旨的是( )A.建立莊園 B.大化改新 C.幕府統治 D.倒幕運動2.有學者論及某次改革提到:“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這里“作用重大”指的是( )A.促使日本實現了國家統一 B.促使日本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C.日本從此進入了幕府統治時期 D.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3.日本小說《《源氏物語》引用白居易詩句達90余處:日本人的書法、和服,是根據中國的書法、唐朝婦女的服飾借鑒而來。由此看出日本曾經從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學習中國。據此可得出的認識是( )A.日本主動學習、借鑒外國的長處,值得稱道B.日本向古代中國學習開始于大化改新C.大化改新照搬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政策和文化D.日本的傳統文化全部引進的是中華文化4.“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材料反映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內容 C.目的 D.作用5.“在長期的移植過程中,日本對中國的任何東西都來之不拒:中國的經典、書法、建筑、制度和法律(唐律),推動日本進行改革。”7世紀后期的日本能看到的現象是( )A.奴隸在田間從事著勞動 B.允許農民自由買賣土地C.幕府將軍掌握國家實權 D.郡的長官都由中央任免6.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民主與法制的探索發展是人類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倭國”自知落后,深慕中華文明,引頸向望,欲移為己用。于是,便不惜萬般艱辛,選渡重洋,學習中國文明,使日本漸為文明先進之國。”材料三 8世紀前期,某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成為封臣,封巨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要保護封臣。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契約意義。材料四 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規定:奴隸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認自己的主人,要處以割耳之刑。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材料五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通過了一部法律文獻,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該法律文獻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材料六 查士丁尼認為舊有法典過于龐雜,必須整理完善,才能成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為規范。在法典的編纂過程中,他自始至終十分關注,還親自參加討論,裁斷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部法典,他當之無愧。(1)材料一描繪的是古希臘哪一個城邦國家的權力構成?這一民主制度在誰執政時達到最高峰?(2)材料二中,日本學習中國文明的改革活動對日本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3)材料三中"某王國"指的是哪個王國?經過改革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其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以什么為紐帶?據材料概括這種關系具有怎樣的特點?(4)材料四所述是古代哪一部法典?該法典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5)根據材料五寫出這部法律文獻的名稱是什么?(6)材料六中的“法典”指的是哪一部法典?你認為材料四、五、六反映的幾部法典在本質上的共同之處是什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B2.C3.B4.B5.C6.B7.D8.A9.D10.B11.(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2)封君。封臣。土地的封賜(土地分封)。(3)亞洲封建制度是建立在高度中央集權統治之下的,而歐洲封建制度中的王權受限。【培優提升】1.B2.D3.A4.B5.D6.(1)雅典;伯里克利。(2)使日本發展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或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逐漸發展為封建社會)。(3)法蘭克王國;土地的封賜;有嚴格的等級性、一定的契約性。(4)《漢謨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5)《十二銅表法》。(6)《查士丁尼法典》。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私有財產、統治秩序、統治意志的體現。(意思相近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