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什么是鹽①鹽是電離時能產生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②鹽是酸跟堿中和的產物。酸根離子和堿中的金屬(或銨根)離子結合而成。③鹽晶體除有各種顏色外,還有規則的幾何外形。二、幾種鹽的性質1、碳酸鈉晶體 (Na2CO3·10H2O)(1)常溫下,晶體暴露在空氣中易風化,而失去結晶水而成為碳酸鈉白色粉末(化學式為:Na2CO3),俗名為純堿或蘇打。含有一定數目水分子的物質稱為結晶水合物。(2)CO32-的檢驗方法 :往某化合物中滴加鹽酸,若有氣體生成并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說明該化合物中含有CO32-。2、碳酸鈣(CaCO3 )碳酸鈣是重要的建筑材料。(1)潔白純凈的碳酸鈣巖石叫漢白玉。(2)因含雜質而有花紋的碳酸鈣叫大理石。(3)質地致密的碳酸鈣巖石叫石灰石。3、食鹽(NaCl)白色固體、易溶于水來源:主要來自海水曬鹽、井水制鹽粗鹽提純的方法: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用途:①食鹽不僅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②可制氫氧化鈉、氯氣、鹽酸等。③制生理鹽水(0.9%) 0.9%氯化鈉溶液中鈉離子濃度跟人體內血漿中鈉離子濃度幾乎相等,所以稱為生理鹽水。4、鹽的性質:(1)酸+鹽 → 新酸+新鹽 (2)堿+鹽→新堿+新鹽 (3)鹽+鹽→新鹽+新鹽 (4)某些鹽加熱能分解三、制取鹽的途徑(1)鹽+金屬―→另一種鹽+另一種金屬(置換反應)規律:反應物中鹽要可溶,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前面的金屬能將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K、Ca、Na除外)。如:Fe+CuSO4===Cu+FeSO4。應用:判斷或驗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和反應發生的先后順序。(2)鹽+酸―→另一種鹽+另一種酸(復分解反應)規律:初中階段,反應中的酸一般指鹽酸、硫酸、硝酸。鹽是碳酸鹽時可不溶,若不是碳酸鹽,則要求可溶。如:H2SO4+BaCl2===BaSO4↓+2HCl;CaCO3+2HCl===CaCl2+H2O+CO2↑。應用:制取某鹽,制取CO2氣體等。(3)鹽+堿―→另一種鹽+另一種堿(復分解反應)規律:反應物都可溶,若反應物中鹽不為銨鹽,生成物中其中之一必須為沉淀;若反應物中鹽為銨鹽,則生成物中可無沉淀。如:CuSO4+2NaOH===Cu(OH)2↓+Na2SO4;NH4Cl+NaOHNaCl+NH3↑+H2O。應用:制取某些堿,如:Na2CO3+Ca(OH)2===CaCO3↓+2NaOH。(4)鹽+鹽―→另一種鹽+另一種鹽(復分解反應)規律:反應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種不溶于水。如:NaCl+AgNO3===AgCl↓+NaNO3。應用:檢驗某些離子或物質。如:Na2SO4+BaCl2===BaSO4↓+2NaCl(可用于鑒別SO)。四、復分解反應定義: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換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1)生成物中有沉淀、氣體、水三者之一生成。(2)沒有酸參加的反應要求反應物必須都是可溶的。(無酸皆可溶)(3)復分解反應類型①酸 + 鹽─→新酸 + 新鹽反應物中酸必須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種物質是氣體或沉淀或水。如:2HCl+CaCO3=CaCl2+H2O+CO2↑②酸 + 堿─→鹽 + 水反應物中至少有一種是可溶的。 如:H2SO4+Cu(OH)2=CuSO4+2H20③鹽 + 鹽─→新鹽 + 新鹽反應物中的兩種鹽都是可溶性的,且生成的兩種鹽中至少有一種是難溶的。如:Na2SO4+BaCl2=2NaCl+BaSO4↓④鹽 + 堿─→新鹽 + 新堿反應物一般都要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種是沉淀或氣體(只有銨鹽跟堿反應才能生成氣體)。如:2NaOH+CuSO4=Na2SO4+Cu(OH)2↓ NaOH+NH4Cl=NaCl+NH3↑+H2O五、鹽的溶解性表口訣: 鉀鈉銨硝溶,氯化銀不溶; 再說硫酸鹽,不溶硫酸鋇。碳酸磷酸鹽,只溶鉀鈉銨; 最后說堿類,只溶鉀鈉銨鈣鋇。六、鹽與化肥1、化學肥料是用礦物質、空氣、水等作原料,經過化學加工精制而成的肥料(簡稱化肥)。2、化肥的類型:氮肥:含有氮元素的稱氮肥。 磷肥:含有磷元素的稱磷肥。 鉀肥:含有鉀元素的稱鉀肥。3、復合肥:化肥中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主要營養元素的稱復合肥。4、氮肥作用:銨鹽為主,還包括硝酸鹽和尿素。能促使農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含有組成葉綠素的重要元素。磷肥作用:促進農作物要根系發達,增強吸收養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進作物穗數增多,籽粒飽滿等。鉀肥作用:促進農作物生長旺盛,莖桿粗壯,增強抗病蟲害能力,促進糖和淀粉生成。5、銨根離子的檢驗:往溶液中滴入氫氧化鈉溶液,若有氣體生成,并且該氣體能使紅色的石蕊試紙變藍色,說明原溶液中含有銨根離子。例1、小金同學用思維導圖梳理了Na2CO3的相關知識,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br/>A.A B.B C.C D.D例2、取一定量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后的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測得該溶液pH隨加入碳酸鈉溶 液體積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點和d點處溶液中的溶質分別是CaCl2和NaClB.ab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和氣泡產生C.bc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D.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溶液增多例3、如圖所示為小嘉構建的甲、乙、丙、丁四種不同物質的關系圖,“-”表示相鄰的兩種物質能發生反應。若甲為鐵,乙、丙、丁分別是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任意一種,則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br/>A.乙可能是CuCl2溶液 B.丙一定是NaOH溶液C.丁一定是稀H2SO4 D.丙不可能是稀H2SO4例4、已知碳酸亞鐵(FeCO3)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受熱易分解生成氧化亞鐵和二氧化碳。小金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模擬煉鐵過程(裝置氣密性良好,B中氫氧化鈉溶液足量)。實驗過程中,先打開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熱;裝置A中固體質量不再減少時停止加熱,待裝置A冷卻到室溫后關閉K。實驗測得裝置A中固體減少了mg,裝置B中液體質量增加了ng。回答下列問題:(1)能判斷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的依據是:裝置B中質量增加且C中的現象為 。(2)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不考慮水的蒸發且該樣品中所含雜質不參加反應,則m n(填“>”“=”或“<”)。(3)D處為收集尾氣的裝置,應選擇裝置 (填“甲”“乙”或“丙”)。例5、某學校的學習小組對當地的石灰石礦區進行調查,測定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該石灰石樣品12g放入燒杯,把80g稀鹽酸分四次加入,測量過程所得數據見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也不與稀鹽酸反應)。請計算:序號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加入稀鹽酸的質/g 20 20 20 20剩余固體的質量/g 8 4 2 n(1)如表中n的數值為 ;(2)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保留0.1%)(3)計算所用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 (保留0.1%)(4)計算第四次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鈣的質量分數 。(保留1%)1.向氯化鈉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離子)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表示鈉離子B.該化學反應前后原子數目發生了改變C.該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這兩種微粒間的作用D.該化學反應完全反應后溶液中只有兩種粒子存在2.小金完成了圖示實驗①②③,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實驗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實驗②中有氣泡產生C.實驗③中沒有明顯現象 D.實驗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3.某種粗鹽水中有少量含SO42-、K+的雜質,小金用這種粗鹽水經過下列實驗流程制取純凈氯化鈉晶體。(1)固體A是_____。(填化學式)(2)加碳酸鈉溶液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3)若將溶液C蒸發至出現大量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將溶液蒸干得到晶體,所得晶體仍不是純凈的氯化鈉,理由是_____。4.小蘭同學設計了一個驗證某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Na2SO4和NaOH的實驗流程,如圖所示。(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1)試管A中的溶液呈紅色,則不一定有氫氧化鈉,因為 。(2)滴加過量BaCl2溶液,充分反應后試管B中有白色沉淀產生,溶液仍顯紅色,則可判斷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學式)。(3)再向C中加入適量X溶液,即可確定溶液成分,則X溶液可能是 (填字母)。A.稀HCl B.稀H2SO4 C.CaCl25.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現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體,于是他們對該固體中Na2CO3的含量進行了探究。[查閱資料]Ⅰ.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Ⅱ.無水硫酸銅是一種白色固體,遇水會變成藍色。[提出問題]該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反應原理]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制定計劃]同學們設計了實驗方案(裝置氣密性良好,濃硫酸、堿石灰均足量)。方案:用圖1所示裝置測定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于錐形瓶中,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后,向樣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樣品反應完全,繼續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后,測出生成CO2的質量,計算。[分析與討論]⑴方案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⑵小科同學認為原方案的裝置設計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可增加圖2中的一個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________(按氣流方向填寫裝置序號)。 [進行實驗]同學們在完善實驗方案后,測出了該NaOH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反思與評價]實驗后,有同學提出,還可以用“沉淀法”進行測定: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放入試管中,加水溶解,加入過量X物質,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量,計算可得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則X物質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__(選填字母代號)A.KCl溶液 B.MgCl2溶液C.Ba(NO3)2溶液 D.Ca(OH)2溶液6.將12.9g 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將75gCaCl2溶液分5次加入到該溶液中,充分反應,測得的實驗數據如表。實驗序號 1 2 3 4 5加入氯化鈣溶液質量/g 15 15 15 15 15生成沉淀的總質量/g 3 m 9 10 10計算:(1)表格中m的數值是 。(2)原固體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精確到0.1%)1.向氯化鐵溶液中滴入幾滴氫氧化鈉溶液,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br/>A. B. C. D. 2.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B.滴加過程中,溶液中鈉離子數量不斷增加C.整個變化過程中硫酸根離子數目沒有改變D.d點溶液的pH>73.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圖像來表示化學反應過程中的量的相互關系。現一燒杯中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液,將一定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過量(CuCl2溶液看成中性),則反應中各個量的圖像正確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4.食用堿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課外小組為測定市售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設計思路:用空氣將裝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緩緩吹入裝置D中,利用裝置D的質量變化測定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請結合實驗裝置和設計思路,回答下面問題:(1)裝置D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裝置A的作用是(3)緩緩通入空氣的目的是 。(4)若撤除裝置A,直接通入空氣會導致實驗結果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下同);若撤除裝置C,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________。5.市場上常見的蘇打水有蘇打氣泡水和無汽蘇打水兩種。它們的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具有以下性質。性質一:2NaHCO3=Na2CO3+CO2↑+H2O,(NaHCO3在50℃以上開始逐漸分解)性質二:NaHCO+HCl==NaCl+H2O+ CO2↑(1)蘇打氣泡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瓶蓋一打開就有大量氣泡產生,所以叫氣泡水。無汽蘇打水則不含二氧化碳,但小明認為他喝人體內也會產生二氧化碳,主要是利用了碳酸氫鈉的性質________(選填“一”或“二”),理由是________。(2)小明查閱了相關資料想自制蘇打水,于是購買了一袋小蘇打,包裝袋上標注的碳酸氫鈉含量是99%。真的有這么高嗎 小明取了10克小蘇打樣品放入裝置,逐次加入稀硫酸進行實驗,得到相關數據。請通過計算幫助小明判斷包裝袋上的標注是否準確。序號 反應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加入稀硫酸溶液質量/克 0 10 10 0 10 10C裝置中溶液總質量/克 100.0 101.1 102.2 103.3 104.4 105.0(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3)如果去掉裝置B,測量結果將會___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6.雞蛋殼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小華為檢測雞蛋殼中碳酸鈣的含量,進行的實驗及實驗數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信息:雞蛋殼中其他成分與稀鹽酸接觸不產生氣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應生成氣體的質量為 g。(2)計算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精確到0.1%)答案及解析例1、A【解析】A、碳酸鈉俗稱純堿或蘇打,不是燒堿,燒堿是氫氧化鈉的俗稱,選項錯誤;B、碳酸鈉是白色固體,描述正確,選項正確;C、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描述正確,選項正確;D、碳酸鈉可用于玻璃、洗滌劑的生產,描述正確,選項正確,故選A。例2、D【解析】A、a點是加入碳酸鈉溶液前,此處溶液中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氯化鈣和過量的氯化氫,該選項說法不正確。B、ab段是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能夠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bc段發生反應是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有沉淀生成,該選項說法不正確。D、碳酸鈉溶液顯堿性,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過量,該選項說法正確。例3、C【解析】若甲為鐵,乙、丙、丁分別是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任意一種,鐵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鐵能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銅,鐵與氫氧化鈉不反應,故丙為氫氧化鈉,乙、丁是氯化銅和稀硫酸中任意一種,故乙可能是氯化銅,丙一定是氫氧化鈉,丁可能是稀硫酸,丙不可能是稀硫酸。故選C。例4、解:(1)能判斷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的依據是:裝置B中質量增加且C中的現象為無明顯現象。故答案為:無明顯現象。(2)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B吸收,不考慮水的蒸發且該樣品中所含雜質不參加反應,則m<n,是因為mg是樣品中碳酸根的質量,ng是碳酸根質量和反應的一氧化碳質量的和。故答案為:<。(3)D處為收集尾氣的裝置,應選擇裝置乙,不能選擇甲(甲收集不到一氧化碳)、丙(丙不能判斷收集一氧化碳的多少)。故答案為:乙。例5、解:(1)根據圖表數據可知,第1、2次反應后固體物質減少的質量都為4g,而第3次反應后固體物質減少的質量為2g,說明此時碳酸鈣已反應完,不再產生氣體,所以表中n的數值為2;(2)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12g﹣2g=10g,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100%=83.3%;(3)由分析可知20g稀鹽酸恰好能與石灰石中的4g碳酸鈣完全反應,設第一次參與反應的HCl質量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734g xx=2.92g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0%=14.6%答: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4.6%;(4)設第四次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鈣的質量為y,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z,CaCO3+2HCl=CaCl2+H2O+CO2↑100 111 4410g y z,y=11.1g,z=4.4g第四次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鈣的質量分數為:100%≈13%答:第四次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鈣的質量分數是16.8%。故答案為:(1)2;(2)83.3%;(3)14.6%;(4)13%1.A【解析】A、 表示鈉離子,說法正確;B、該化學反應前后原子數目沒有發生了改變,說法錯誤;C、該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銀離子和氯離子這兩種微粒間生成氯化銀沉淀,說法錯誤;D、該化學反應完全反應后有水分子、鈉離子、硝酸根離子三種粒子存在,說法錯誤。2.D【解析】A、實驗①鹽酸過量,故錯誤;B、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故錯誤;C、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會有氣泡冒出,故錯誤;D、實驗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故正確。故選D。3.BaSO4 BaCl2+Na2CO3=BaCO3↓+2NaCl 鉀離子未除去【解析】(1)在粗鹽水中加入BaCl2,Ba2+會和雜質SO42-反應生成BaSO4;(2)加入BaCl2后,粗鹽水中的SO42-被除盡,但會引入BaCl2,加入Na2CO3即為了除去過量的BaCl2,故方程式為:BaCl2+Na2CO3=BaCO3↓+2NaCl;(3)在整個流程中,未將粗鹽中少量的K+雜質除去,故得到的仍不是純凈的NaCl。4.解:(1)試管A中的溶液呈紅色,不一定有氫氧化鈉,因為:碳酸鈉的水溶液也呈堿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2)滴加過量BaCl2溶液,充分反應后試管B中有白色沉淀產生,溶液仍顯紅色,則可判斷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3)碳酸鋇沉淀能與酸反應,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則X應為酸溶液,但不能選用稀硫酸,因為會對硫酸鈉的檢驗造成干擾,滴加稀鹽酸后,如果沉淀全部溶解,那么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如果溶液中沉淀部分溶解,那么含有氫氧化鈉,硫酸鈉和碳酸鈉;如果沉淀不溶解,那么含有氫氧化鈉和硫酸鈉,故選:A。故答案為:(1)碳酸鈉的水溶液也呈堿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2)NaOH;(3)A。5.除去CO2中的水蒸氣;G→A→B→C→D;C、D【解析】【分析與討論】(1)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解答;(2)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堿石灰吸收,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反思與評價】加入的物質應該只能和碳酸鈉反應,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據此分析判斷。【解答】【分析與討論】(1)方案中,濃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氣。故填:吸收水蒸氣。(2)原方案的裝置設計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即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C裝置吸收,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可增加圖2中的一個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G(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A-B-C-D。【反思與評價】A.氯化鉀不能和碳酸鈉、氫氧化鈉反應,不能選擇KCl溶液,故A錯誤;B.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鎂沉淀,故B錯誤;C.硝酸鋇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硝酸鈉,故C正確;D.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氫氧化鈉,但是氫氧化鈣不與氫氧化鈉反應,故D正確。6.解:(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每加入15g的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是3g,第三次生成沉淀是9g,則第二次生成沉淀的質量是6g,所以m=6。(2)設原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Na2CO3+CaCl2=CaCO3↓+2NaCl106 100x 10gx=10.6g固體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是:82.2%答:固體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是82.2%。故答案為:(1)6。(2)82.2%。1.A【解析】在盛有氯化鐵溶液的試管中,滴入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鐵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會觀察到有紅褐色沉淀生成、上層溶液變為黃色。故選A。2.A【解析】A. 0—b段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所以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硫酸銅3種,此選項錯誤;B. 因為反應過程中,鈉離子不與其它離子結合為沉淀,所以滴加過程中,溶液中鈉離子數量不斷增加,此選項正確;C. 因為反應過程中,硫酸根離子不與其它離子結合為沉淀,所以整個變化過程中硫酸根離子數目沒有改變,此選項正確;D. d點是氫氧化鈉過量,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所以溶液的pH>7,此選項正確。3.C【解析】甲:加入氫氧化鈉時,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后和氯化銅反應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和氯化鈉,溶液的pH顯增大,然后不變,對應關系錯誤;乙:加入氫氧化鈉時,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后和氯化銅反應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和氯化鈉,開始不產生沉淀,鹽酸完全反應后,才產生沉淀,對應關系正確;丙:氫氧化鈉先和鹽酸反應,所以溶液中氯化銅質量不變,之后氯化銅和氫氧化鈉反應,所以質量減小直至為零,對應關系正確。故選C。4.①Ba(OH)2+CO2=BaCO3↓+H2O;②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③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④偏大,偏大.【解析】①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Ba(OH)2+CO2=BaCO3↓+H2O;②氫氧化鈉會與二氧化碳反應,堿石灰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所以裝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裝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③空氣通入過快,不能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鈉反應,如果撤掉A ,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未除導致實驗結果偏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鋇反應,裝置B中產生導出的氣體中含有水,如果不除去氣體中的水,會使D中測定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增大.5.(1)二;人體內不能達到50℃的溫度或人體的胃內有鹽酸(2)解:mCO2=105g-100g=5g2NaHCO3+H2SO4=Na2SO4+2H2O+ 2CO2↑168 88x 5gx=9.55g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為:(3)偏大【解析】(1)根據體內溫度不能達到50℃的溫度及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分析;(2)根據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碳酸氫鈉分析;(3)根據去掉B裝置空氣中二氧化碳會使結果偏大分析。【解答】(1)因人體內不能達到50℃的溫度,但人體的胃內有鹽酸,碳酸氫鈉與胃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利用了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的性質;(3)去掉裝置B,則空氣中二氧化碳會進入C中,使得結果偏大;6.解:(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應生成氣體的質量為12g+100g﹣107.6g=4.4g。故答案為:4.4。(2)設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4.4gx=10g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100%≈83.3%。答:雞蛋殼中CaCO3的質量分數約是83.3%。2023-2024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六)幾種重要的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