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1.7 混合與分離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小水滴的成長之路我什么時候能像齊天大圣一樣千變萬化呢?單元主題一天,小水滴在看電視劇《西游記》,當看到齊天大圣孫悟空七十二變時十分羨慕,這時它想到自己只能是一個水滴,十分沮喪。小水滴悶悶不樂地坐在一邊,白云爺爺看到后,鼓勵它像孫悟空一樣去學習本領,于是小水滴開始了自己的拜師學藝之路……單元主題于是小水滴踏上求藝之路……小水滴的成長之路孩子,其實你也很棒,你要像齊天大圣一樣去虛心學藝,才能有一身本領!單元結構化活動小水滴的成長之路小水滴拜師學藝學習三種形態變化三態變化形態及條件大展身手溶解溶解速度分離混合物升華本領:其他物質變化的相同、不同巧用法術小水滴學習了這么多本領,可開心了。但是又覺得無處施展這一身本領,就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想著用自己的本領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路上,它遇到一個小孩在哭,一問才知道小孩貪玩,不小心把鹽和沙子混到一起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小水滴想了想,說:“我有辦法啦!”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水滴的辦法是什么嗎?故事導入新知探究活動一:探討如何分離混合物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不少固體混合物,來看一下我們都是怎么分離混合物的?新知探究我們用什么方法分離它們呢?可以利用大小不同的特征用篩子進行分離!活動一:探討如何分離混合物新知探究 如果我們要分離鹽和沙,該怎么辦呢?我們來研究下沙子和食鹽的特點吧!實驗探究活動二:分離食鹽和沙(一)初步了解食鹽和沙子的特點。顏色 形狀 是否溶于水沙子食鹽黃色白色細小顆粒細小顆粒不溶于水溶于水實驗探究可以利用食鹽溶于水,沙不溶于水的特點,分離鹽和沙。活動二:分離食鹽和沙實驗探究實驗材料:食鹽和沙的混合物、水、燒杯、攪拌棒、漏斗、濾紙。(二)實驗:分離沙和食鹽溶液活動二:分離食鹽和沙實驗探究實驗步驟:(二)實驗:分離沙和食鹽溶液活動二:分離食鹽和沙1、把食鹽和沙的混合物倒入水中,用攪拌棒輕輕攪拌。直到將食鹽完全溶解。2、用濾紙過濾,把沙分離出來。3、仔細觀察過濾前后燒杯中的液體和濾紙的變化,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下來。注意:過濾鹽水時漏斗中液面要低于濾紙邊緣!實驗探究實驗結論:食鹽溶解在水中了,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食鹽從水中分離出來,沙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實驗記錄物質 過濾前 過濾后沙和鹽溶液的混合物(二)實驗:分離沙和食鹽溶液活動二:分離食鹽和沙燒杯底部沒有食鹽顆粒,完全溶解在水中,而沙粒全部沉至燒杯底部。濾紙上沒有出現食鹽顆粒,而沙粒卻留在了濾紙上。評價任務設計方案,動手操作,成功分離食鹽和沙子小組實驗評價量表1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星等1 能夠通過觀察總結出食鹽和沙的特征,得1星。 ( )☆2 能夠討論分析出分離食鹽和沙的方案,得2星。3 能夠正確操作實驗,分離食鹽和沙,得2星。4 能夠正確描述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單,得1星。實驗探究如何從食鹽水里分離食鹽呢?視頻中尋找答案吧!活動三:分離食鹽和水實驗探究實驗材料:蒸發皿、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鹽水實驗:分離食鹽和水實驗探究實驗步驟:1.向蒸發皿中倒入鹽水。把蒸發皿放在三腳架的石棉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用酒精燈加熱。2.邊加熱,邊攪拌。當有白色顆粒出現時,熄滅火焰,用余溫將白色顆粒慢慢烘干。3.收集蒸發皿中的白色顆粒。實驗:分離食鹽和水實驗探究白色的是食鹽。用蒸發法,水蒸發到空氣中了,剩下的就是食鹽。實驗:分離食鹽和水白色顆粒是什么?我們用什么辦法得到的?研討探究活動四:研討食鹽能在水中溶解,沙子不能,所以能過濾出沙子。水起到分離媒介的作用!(1)我們是怎樣將沙和食鹽分離的?水在分離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研討探究(2)食鹽和水是怎樣分離的?分離后水到哪里去了?利用蒸發法,將水蒸發,剩下的是食鹽。用蒸發法分離后,水蒸發到空氣中了。活動四:研討評價任務動手操作,成功分離食鹽和水,并了解其原理。小組實驗評價量表2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星等1 能夠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并成功提取出食鹽,得2星。 ( )☆2 總結分離食鹽和沙的方法,水起什么作用,得2星。3 能總結分離原理,說出水去哪里了,得1星生活應用木屑和鐵屑混合在一起了,怎樣分離呢?可以利用鐵屑能磁鐵吸的特點進行分離。也可以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鐵屑在水中是沉的特點進行分離。課堂練習一、填空題(1)沙子( )溶解在水中,食鹽( )溶解在水中。(2)用小勺裝少量鹽水放在蠟燭上加熱,最后勺子底部會出現( )粉末,這是( )。(3)我們通常用( )法,分離水和沙子。課堂練習二、判斷題(1)用濾紙過濾時,漏斗里液體的液面要高于濾紙的緣。 ( )(2)在給食鹽水加熱的過程中,當杯子底部出現食鹽顆粒時,說明剩下的鹽水中已經沒有食鹽了。( )(3)用非常細的篩子也能將食鹽和沙子的混合物分離。 ( )×××回家幫助媽媽淘淘米,然后說出自己用的什么方法吧!作業布置板書設計混合與分離分離過濾沉淀溶解后蒸發……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水》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水》單元主題 一天,小水滴在看電視劇《西游記》,當看到齊天大圣孫悟空七十二變時十分羨慕,這時它想到自己只能是一個水滴,十分沮喪。小水滴悶悶不樂地坐在一邊,白云爺爺看到后,鼓勵它像孫悟空一樣去學習本領,于是小水滴開始了自己的拜師學藝之路……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 學習內容:(3-4年級) 1.1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能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質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如分離沙和糖、鐵屑、木屑等。 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說出冰、水、水蒸氣在狀態和體積等方面的區別,知道三種雖然狀態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觀察并描述水沸騰或結冰的現象,了解一般狀況下,水沸騰和結冰時的溫度,知道溫度是影響水沸騰和結冰的重要因素。 2.1物質的三態變化:描述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發生的變化,如水結冰、冰融化、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 2.2物質的溶解與溶液: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況;知道是否攪拌和溫度高低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學業要求:(3-4年級) 能說出水的三種狀態。 能比較水的三種狀態的不同點。 知道冰、水、水蒸氣在形狀和體積等方面的區別。 對常見物體的特征和常見材料的性能表現出探究興趣。 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意識到各種材料對人們生活的意義。 認識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說明物質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響因素,能用簡單的文字和圖畫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能對影響因素進行大膽的推測;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樂于傾聽他人觀念,完善和改進探究活動。教材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前,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水的顏色、氣味、狀態等特征,并且已經知道哪些物質能夠溶于水,哪些物質不能溶于水,這為本單元的學習打下了知識和實踐基礎。 教科版小學科學(新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水”這一主題,共設置了8課時,有《水到哪里去了》、《水沸騰了》、《水結冰了》、《冰融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質》、《加快溶解》、《混合與分離》、《他們發生了什么變化》。教材的編排邏輯是這樣的:第1課到第4課了解水的三態變化,從觀察常見的水蒸發現象開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騰、結冰以及融化現象,比較三種形態的水的特點;第5課引導學生探究一定數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質,第6課引導學生探究怎樣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認識水與別的物質混合后發生的變化以及影響這種變化的因素;第7課引導學生探究分離混合物,從而知道某些變化是可逆的。第8課引導學生探究與水的三態變化類似的一些物質變化,總結提升學生對變化和水這種物質的認識。學情分析 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水的顏色、氣味、狀態等特征,并且已經知道哪些物質能夠溶于水,哪些物質不能溶于水,但是這些認知大多在表層。例如:知道水有液態和固態兩種,但是兩者之間的轉化條件不清楚。雖然知道哪些物質溶于水,但是對于設計實驗去探究論證的能力不足。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大膽猜測,設計實驗,論證實驗,系統總結。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固體狀態。 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當環境溫度高于0℃時,冰開始融化。 冰在融化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科學思維: 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以及它的可逆性。 養成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物體,有積極的探究興趣。 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 3.探究實踐: 觀察并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以及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觀察并記錄冰融化成水的變化過程。 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相同食鹽的速度。 使用過濾裝置,分離食鹽、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食鹽從濃鹽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動。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來說,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 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4.態度責任: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以及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簡單工具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便利。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條件、溶解和分離混合物的綜合應用、與水的三態變化類似的一些物質變化的測試性評價。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探究水的三態變化及相關狀態的生活應用。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實驗課水到哪里去了學習水蒸氣的特點感受水蒸發的現象水和水蒸氣的相同和不同影響水蒸發的條件。知道水蒸氣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氣體。明白水在一定條件下變成水蒸氣1實驗課水沸騰了感受沸騰現象,學習水沸騰的條件水在一定溫度下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叫做沸騰。掌握水沸騰的現象及條件(溫度)。1實驗課水結冰了感受水結冰現象,學習水結冰的條件溫度降到0攝氏度時,水由液態變為固態。掌握結冰的現象及條件 (溫度)。1實驗課冰融化了感受冰融化現象,學習冰融化的條件溫度升到0攝氏度時,冰由固態變為液態。掌握冰融化的現象及條件(溫度)。1實驗課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明白誰能溶解一些物質,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的質量不同哪些物質溶解,溶解質量不同。明白誰能溶解一些物質,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的質量。1實驗課加快溶解掌握加快溶解的方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加快溶解的方法。1實驗課混合與分離掌握鹽和沙分離的方法鹽和沙分離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掌握鹽和沙分離的方法。1觀察課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明白物質變化的實質物質變化的實質。通過跟水的對比,明白物質變化的實質。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課時《混合與分離》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是一個可逆的過程。科學思維:可以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征分離混合在一起的固體。探究實踐:使用過濾裝置,分離食鹽、沙和水的混合物;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食鹽從濃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動。態度責任: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物體,培養探究興趣;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使用過濾裝置,分離食鹽、沙和水的混合物。難點: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食鹽從濃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動。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1.積極探討如何分離混合物,知道可以利用物體的不同特征來實現分離。2.設計方案,動手操作,成功分離食鹽和沙子。小組實驗評價量表1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星等1 能夠通過觀察總結出食鹽和沙的特征,得1星。 ( )2 能夠討論分析出分離食鹽和沙的方案,得2星。3 能夠正確操作實驗,分離食鹽和沙,得2星。4 能夠正確描述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單,得1星。3.動手操作,成功分離食鹽和水,并了解其原理。小組實驗評價量表2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星等1 能夠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并成功提取出食鹽,得2星。 ( )2 總結分離食鹽和沙的方法,水起什么作用,得2星。3 能總結分離原理,說出水去哪里了,得1星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小水滴學習了這么多本領,可開心了。但是又覺得無處施展這一身本領,就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想著用自己的本領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路上,它遇到一個小孩在哭,一問才知道小孩貪玩,不小心把鹽和沙子混到一起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小水滴想了想,說:“我有辦法啦!”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水滴的辦法是什么嗎? 通過故事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 學生對法術進行猜想,對能夠聯系本節內容的,要給予積極評價。(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一:探討如何分離混合物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不少固體混合物,來看一下我們都是怎么分離混合物的?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回答。 混有細沙的糧食 我們用什么方法分離它們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可以利用大小不同的特征用篩子進行分離! 可是,如果我們要分離鹽和沙,該怎么辦呢?可以用篩子嗎? 預設:不行,沙子和鹽大小相同,不能用篩子。 師:要想分離沙子和食鹽,需要我們先來研究下沙子和食鹽的特點! 活動二:分離食鹽和沙 (一)初步了解食鹽和沙子的特點。 (1)鹽和沙有什么特點呢? (2)每組領取食鹽和沙觀察,集體交流討論。 (3)食鹽和沙子的特點,并完成記錄表。 白色是食鹽,黃色是沙,兩者顆粒大小相同。 繼續組織學生活動:2.思考怎么將食鹽和沙進行分離。 教師提示:用水可以嗎?如果用水,你想怎樣做? 學生得出方案:可以利用食鹽溶于水,沙不溶于水的特點,分離鹽和沙。 實驗1:分離沙和食鹽溶液。 實驗材料:食鹽和沙的混合物、水、燒杯、攪拌棒、漏斗、濾紙。 實驗步驟: 把食鹽和沙的混合物倒入水中,用攪拌棒輕輕攪拌。直到將食鹽完全溶解。 用濾紙過濾,把沙分離出來。 仔細觀察過濾前后燒杯中的液體和濾紙的變化,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下來。 實驗記錄: 物質過濾前過濾后沙和鹽溶液的混合物燒杯底部沒有食鹽顆粒,完全溶解在水中,而沙粒全部沉至燒杯底部。濾紙上沒有出現食鹽顆粒,而沙粒卻留在了濾紙上。實驗結論:食鹽溶解在水中了,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食鹽從水中分離出來,沙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 評價活動三:分離食鹽和水 師:那么如何分離食鹽和水呢? 教師播放視頻《從食鹽水中提取食鹽》,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實驗:分離食鹽和水 實驗材料:蒸發皿、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鹽水 實驗步驟: 1.向蒸發皿中倒入鹽水。把蒸發皿放在三腳架的石棉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用酒精燈加熱。 2.邊加熱,邊攪拌。當有白色顆粒出現時,熄滅火焰,用余溫將白色顆粒慢慢烘干。 3.收集蒸發皿中的白色顆粒。 教師提問:白色顆粒是什么?我們用什么辦法得到的? 學生討論回答: 白色的是食鹽。用蒸發法,水蒸發到空氣中了,剩下的就是食鹽。 評價活動四:研討 教師拋出問題 1.我們是怎樣將沙和食鹽分離的?水在分離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食鹽和水是怎樣分離的?分離后水到哪里去了? 學生討論,教師進行引導: 1.利用一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的特征,當沙和食鹽的混合物放入水中之后,能溶解在水中的食鹽顆粒會變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沙會沉淀在燒杯底部。 水在分離的過程中相當于媒介物(介質)的作用。 2.利用蒸發法,將水蒸發,剩下的是食鹽。 用蒸發法分離后,水蒸發到空氣中了。 活動一: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初步讓學生了解可以根據混合物中各物質的不同特征尋找分離方法,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及創新的能力。 活動二:通過讓學生觀察食鹽和沙的特點,找到分離食鹽和沙的辦法,循序漸進,學生更能探索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方案的可行性。 活動三:通過視頻展示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活動四:通過對實驗過程進行研討,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分離食鹽和沙子混合物的原理。 活動一: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評估學生是否了解分離混合物的要點,對于學生的回答要及時作出評價和引導。 活動二:教師指導學生設計并利用實驗來分離食鹽和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對過程進行指導,學生操作失誤方面給予指正,成功之處給予肯定,填寫量規1。 活動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對過程進行指導,學生操作失誤方面給予指正,成功之處給予肯定。 活動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學生的回答,考查學生對于實驗原理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完成評價量表2。(三)生活應用 木屑和鐵屑混合在一起了,怎樣分離呢?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 1.把磁鐵放入混合物中,輕輕晃動。由于鐵屑能被磁鐵吸引,因此可以利用磁鐵來分離木屑和鐵屑。 2.加入水中,浮起來的是木屑,沉底的是鐵屑。 利用所學知識擴展,解決生活問題。 教師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談論,對學生提出方案進行評價。(四)知識總結 學生自主總結,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展示。 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思維導圖,通過導圖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 教師考查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及時給予評價。四、成果集成揭秘分離食鹽和沙子混合物的辦法是:利用食鹽溶于水而沙子不溶于水的特征通過過濾裝置來分離食鹽和沙子,再通過蒸發水分將食鹽提取出來。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一、填空題。(1)沙子( )溶解在水中,食鹽( )溶解在水中。(2)用小勺裝少量鹽水放在蠟燭上加熱,最后勺子底部會出現( )粉末,這是( )。(3)我們通常用( )法,分離水和沙子。二、判斷題(1)用濾紙過濾時,漏斗里液體的液面要高于濾紙的邊緣。( )(2)在給食鹽水加熱的過程中,當杯子底部出現食鹽顆粒時,說明剩下的鹽水中已經沒有食鹽了。( )(3)用非常細的篩子也能將食鹽和沙子的混合物分離。( )答案:一. (1)不能 能 (2)白色 食鹽 (3)過濾二. (1)X (2)X (3)X【綜合實踐類作業】回家幫助媽媽淘淘米,然后說出自己用的什么方法吧!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用故事引入,采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首先通過故事引入,這樣快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通過實驗的操作,分離鹽和沙,培養學生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三上第一單元《水》單元教學規劃.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三上第一單元《水》第7課 混合與分離 課件.ppt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三上第一單元《水》第7課 混合與分離 課時教案.docx 視頻:從食鹽水中提取食鹽.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