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課程標準 (2022年版) 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2.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概述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結束了兩漢大一統的局面。魏、蜀、吳三國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隨后西晉雖統一了全國,但不久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東晉、南北朝時期,多個政權并立,政局紛亂復雜。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區域的開發尤其是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有顯著的進步,這些都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立了基礎。時間軸摘要總特征: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政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陳西晉外都處于分裂狀態,政權更迭頻繁;士族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衰落。經濟:南方相對穩定,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北方戰亂頻繁,經濟發展緩慢。總體來說,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發展。民族關系: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等一些政治家的漢化政策,大大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科技文化:農學、數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科技成就領先世界;書法、繪畫及雕塑藝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佛教盛行。發展趨勢: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碰撞中促進了交流。第16課 三國鼎立素養 目標 1.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認識曹操勢力壯大的原因以及赤壁之戰的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掌握魏、蜀、吳三國建立的基本史實,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3.正確評價三國這一歷史時期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認識國家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唯物史觀、家國情懷)課前預習一、官渡之戰1.背景:東漢末期,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2.交戰雙方: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和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3.概況:200 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以少勝多迅速殲滅袁軍主力。4.曹操取勝的原因: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招攬各種人才,取得政治上的主動。②經濟上:采用屯田的措施,既解決了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③軍事上: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5.影響:為以后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二、赤壁之戰1.背景: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交戰雙方:曹軍與劉備、孫權聯軍。3.兵力對比:曹軍的兵力有20余萬;孫劉聯軍只有約5萬人。4.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軍。5.影響: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國號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經濟發展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漢(蜀漢) 221年 劉備 成都 蜀漢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吳 229年 孫權 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2.意義:①政治上,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②經濟上,三個政權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課時練習材料 甲同學說:“三國鼎立導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現,毫無積極意義,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乙同學說:“三國鼎立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割據勢力混戰的局面,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有積極意義,是歷史發展的進步。”問題 你贊同誰的觀點?請說出你的理由。觀點:贊同乙同學的觀點。理由: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由于中央政權的衰敗,地方軍閥割據混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結束了眾多勢力割據的局面,形成了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從經濟上看,由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集中時間和精力來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和社會的進步。因此,三國鼎立是歷史發展的進步。1.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比較:項目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不 同 點 時間 200年 208年交戰雙方 曹軍與袁軍 曹軍與孫劉聯軍結果 曹軍大敗袁軍 孫劉聯軍戰勝曹軍意義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相同點 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統治權的戰爭;取勝的原因都有指揮得當、運用巧妙的策略等因素;都對政局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當時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不成熟,這是最根本的原因。(2)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另外兩方以實現統一。3.下圖顯示的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曹軍失敗的主觀原因是( D )A.孫劉聯合,兵力眾多B.曹操實行屯田措施,提高農業生產C.孫劉聯軍軍事策略正確D.曹軍遠道奔走,戰斗力降低知識總結此題為因果類選擇題,突出對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考查。解答此類題型要注意三點:①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如原因方面要區別主觀與客觀、主要與次要、直接與間接、歷史與根本等。②要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③要在做題時準確把握題干與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何為因,何為果。由題干中的示意圖可知,該戰役為赤壁之戰。本題考查曹軍失敗的主觀原因,應從曹軍自身尋找,故曹軍遠道奔走,戰斗力降低符合題意。強化練習1.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記錄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東漢末年,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 C )A.赤壁之戰 B.淝水之戰C.官渡之戰 D.郾城大捷2.官渡之戰后,曹操鏟除了袁紹勢力。回師途中賦詩明志,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曹操的“壯心”最有可能是( C )A.屯田籌糧 B.三國鼎立C.統一全國 D.篡權立國3.下圖記錄的是某次戰爭的信息。據此判斷,這次戰爭是( D )A.巨鹿之戰B.長平之戰C.官渡之戰D.赤壁之戰4.歷史示意圖能簡潔明了地再現歷史知識。下列示意圖中反映了三國鼎立形勢的是( B )5.“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該詩是唐朝詩人韋莊對“六朝”古都南京的感慨。下列人物第一個定都于此的是( B )A.劉備 B.孫權C.曹操 D.曹丕6.東漢末期,曹操與袁紹之間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200年,雙方進行了官渡之戰,其性質是( A )A.軍閥割據集團的爭霸兼并戰爭B.農民起義軍反封建王朝的戰爭C.皇族內部爭奪中央政權的混戰D.少數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戰爭7.《三國志》中關于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這一歷史事件有不同記載(見下表)。這說明( C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奉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魏書·毛玠傳》 “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挾天子以令諸侯”A.歷史評價無法做到公正客觀B.同一歷史事件一定會有不同記載C.立場不同影響對歷史的敘述D.歷史具有模糊性,無法還原歷史真實8.下表是部分史書關于“赤壁之戰”的記述,由此可知( B )《三國志·魏書· 武帝紀》 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資治通鑒》 (孫、劉聯軍)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A.赤壁之戰導致疾疫蔓延 B.疾疫影響赤壁之戰戰局C.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統帥 D.曹操借故推卸戰敗責任9.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回去以后,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重新歸蜀漢控制。這一歷史故事印證了諸葛亮重視( A )A.改善民族關系 B.農業的生產C.興修水利工程 D.發展造船業10.(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材料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1)材料一中“浪花淘盡英雄”是說在那個歷史年代英雄輩出,你最喜歡其中哪一位?為什么?(4分)英雄: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等。(任選一位即可,2分)理由:曹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主要歷史功績是統一北方,結束局部割據局面,對促進全國統一作出貢獻;諸葛亮足智多謀,致力于治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和選擇的英雄對應,言之有理即可,2分)(2)材料二描述的是歷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它對當時的局勢有什么影響?(4分)戰役:赤壁之戰。(2分)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分)(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檣櫓灰飛煙滅”的原因。(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