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導學案(無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導學案(無答案)

資源簡介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素養 目標 1.結合相關史料,知道漢武帝在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史料實證) 2.通過對“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學習,知道儒學在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的原因和影響,感知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作出客觀評價。(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通過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學習,理解漢武帝對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作出的貢獻。(歷史解釋)
課前預習
一、“推恩令”的實施(政治)
1.實施背景: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2.“推恩令”的內容: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
3.其他政策:①以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諸侯王的叛亂。②建立刺史制度: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
4.“推恩令”等政策的作用: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思想)
1.背景:西漢初,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諸子百家學說流行;諸侯王門下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
2.表現:
(1)統一思想: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2)興辦太學: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3.作用: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三、鹽鐵專賣(經濟)
1.背景:西漢初,鹽鐵經營權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2.目的: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3.具體措施:①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②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③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作用: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四、北擊匈奴(軍事)
1.背景:西漢建國之初,國力疲弱,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糧食和布匹;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強盛起來。
2.概況:
(1)大舉反擊: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匈奴受到重創,被迫遷徙漠北。
(2)對抗匈奴的高潮: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使匈奴遭受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五、漢武帝統治措施的影響
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課時練習
【教材素材研讀】材料 當時的農民見經商容易致富,也紛紛棄農經商。《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問題 材料中這種狀況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
經歷長期戰亂后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從而影響社會安定。
1.大一統: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的大一統實際上是秦朝中央集權的延續和鞏固,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
2.對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評價:
(1)積極:在當時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為鞏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儒家學說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2)消極:對其他各家思想予以排斥,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思想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3.下圖反映的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為了解決圖中反映的社會問題,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C )
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休養生息
C.“推恩令”
D.鹽鐵專賣
知識總結
此題為數據圖表類選擇題,通過兩幅柱狀圖考查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此類型試題遵循三看步驟:一看標題,即“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二看比較對象,即中央人口和封國人口、中央轄郡和封國轄郡數量的比較;三看數據對比,封國人口數量幾乎是中央人口數量的2倍,封國轄郡個數是中央轄郡個數的2倍多。由此推斷圖中反映的社會問題是諸侯強大,威脅中央。聯系所學知識,漢武帝采取“推恩令”解決了這個問題。
強化練習
1.以下兩幅圖分別為西漢初期、后期各封國大致范圍。出現圖中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推恩令”的實施
B.鹽鐵官營的推行
C.“和親”政策的實行
D.北方匈奴的敗退
2.下表是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統計制作的“西漢主要思想派別及其作品篇數表”,表中現象最可能與漢武帝的哪一措施有關( C )
派別 儒家(六藝) 道家 陰陽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橫家 雜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數 3 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實行“推恩令” B.焚書坑儒
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鹽鐵專賣
3.《史記·平準書》記載:“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這項規定( A )
A.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
B.充實了漢政府的官僚機構
C.推動了漢朝冶鐵技術的發展
D.使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
4.他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輕騎深入大漠,轉戰六日,消滅匈奴兵數千人。由于戰功赫赫,在他24歲英年早逝后,漢武帝下令將他的墳墓修成祁連山形,以示紀念。他是( C )
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張騫
5.下圖這件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用1 100多克金絲連綴起2 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相當于當時100戶中等人家加起來所有的家產。它的主人是諸侯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據此可知( A )
A.西漢諸侯王實力強大驕奢淫逸
B.漢武帝對諸侯王勢力發展放任不管
C.西漢豪強地主聚斂財富橫行鄉里
D.漢武帝為此加強對社會經濟控制
6.西漢一代政區變化較大。漢初七國四十余郡,七國分領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國二十五;武帝天漢以后基本維持在郡八十三,王國二十。這一變化說明漢代( C )
A.地方行政機構不斷完善
B.始終未能解決王國問題
C.中央集權得到不斷強化
D.國家統治區域日趨擴大
7.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將全國103個郡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詔條察州”,主要依據“六條問事”,因郡守和國相官佚為二千石,故在六條法律條文中有四條是針對“二千石”的。這說明刺史制度( D )
A.利于完善州、郡、縣等地方行政機構
B.均衡了州郡和封國的地方權力分配
C.可消除地方豪強勢力對中央的威脅
D.主要是為了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
8.據下表可知,西漢時期嶺南地區( D )
史料 史料出處
漢初,南越王趙佗“獻文帝白璧一雙,翠鳥千,犀角十,紫貝五百” 《漢書》
漢武帝時“南越獻馴象、能言鳥” 《漢書》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再遣樓船將軍楊仆“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 《漢書》
漢和帝時“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后漢書》
A.已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B.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C.與中原地區貿易頻繁 D.與中央王朝聯系加強
9.為進行研究性學習,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了以下活動。請判斷該小組研究的課題是( C )
活動 內容
查閱文獻 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桓寬《鹽鐵論》、司馬遷《史記》等
觀看視頻 《中國通史——北擊匈奴、南定吳越》等
搜集圖片 《五銖錢》《獨尊儒術群雕》等
考察遺址 陜西茂陵、陜西鳳翔縣祭天遺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秦統一貨幣促進經濟交流
C.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D.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
10.漢代體育項目眾多,包括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深受民眾喜愛,甚至帝王也參與“斗虎”“格熊”活動。這反映出,漢代社會風尚的一個側面是( A )
A.崇尚勇武 B.含蓄內斂
C.悠然清閑 D.寧靜純樸
11.(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董仲舒非常強調“大一統”。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主張政治上必須統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須統一,要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種思想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依據。
——摘編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秦漢史》
(1)根據材料,指出董仲舒的核心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采納其觀點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的作用。(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烟台市| 错那县| 红桥区| 吉水县| 甘谷县| 沙湾县| 融水| 疏勒县| 积石山| 白朗县| 南充市| 安乡县| 罗源县| 遵化市| 台南县| 栖霞市| 前郭尔| 遂平县| 板桥市| 伊吾县| 石狮市| 房山区| 孟州市| 聂拉木县| 晋江市| 龙岩市| 丹棱县| 酒泉市| 通榆县| 凉城县| 泗阳县| 五台县| 裕民县| 攀枝花市| 白沙| 乐陵市| 潮州市| 奉节县| 石渠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