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導學案【課標要求】宋初君主專制的加強;王安石變法【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一方面能夠史論結合、實事求是的論述歷史問題。另一方面能夠辯證的看待歷史現象。2、史料實證: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做到“論從史出”。3、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探討遼宋夏金元政權更迭帶給中華民族深遠的影響,掌握該時期政治制度的演進。4、時空觀念:一方面掌握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版圖演進;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不同時空框架下對歷史事件做出合理解釋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圖片、史料和視頻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跡,另一方面讓學生掌握這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斷壯大,不斷融合的時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難點】1、重點:宋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舉措;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及特點2、難點:構架本節課的整體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以及家國情懷。【知識梳理】1、政權更迭(請同學仔細閱讀資料,并根據教材完成填空)1、北宋(960年—1127年)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后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又采用宰相趙普“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后滅掉荊南、后蜀、南唐等國。976年趙匡胤駕崩,其第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宋太宗繼續統一中原大業,于979年攻滅十國中最后一國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與此同時宋太宗北上攻遼,企圖收復 ,但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986年宋太宗第二次攻遼,史稱“雍熙北伐”,再次失敗,從此北宋對遼采取守勢。1004年北宋成功阻止了遼的南侵,宋真宗趙恒與遼國簽定“ ”,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財物,稱“ ”,北宋勉強獲得北部邊防安定。1038年西北黨項族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1040年宋仁宗趙禎在位時,爆發了第一次宋夏戰爭,北宋戰敗,宋夏議和,史稱“慶歷議和”:西夏保持帝號,但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一筆錢財,稱“ ”。宋仁宗內政卓有成效,范仲淹主持“ ”,經濟文化上也有較大發展,史稱“仁宗盛治”。宋神宗時期分別進行了 兩次變法。北宋末年官吏腐敗,賦稅加重,分別引發了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和方臘起義,嚴重打擊了北宋統治。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宋徽宗及其子宋欽宗被俘,史稱“ ”。2、南宋(1127年—1279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趙構繼帝位即宋高宗,退居南方,史稱南宋,定都 。初期憑借幾支較有戰斗力的軍隊如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史稱中興四將)阻止了金軍南下,穩定了政權。但宋高宗與丞相秦檜卻繼續秉承崇文抑武的國策,害怕岳飛等武將擁兵自重,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朝簽訂“ ”: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繳納財物,稱為“ ”。1142年岳飛遇害。南宋中后期,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開始快速崛起,1234年南宋聯合蒙古合力滅金。隨后蒙宋戰爭開始,南宋軍民在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史稱宋末三杰)等人領導下拼死抵抗30余年,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占,南宋名存實亡。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后英勇就義。1279年 之戰,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7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亡,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徹底滅亡。二、政治制度演進1、根據教材總結宋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舉措有哪些2、王安石變法目的 措施 內容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給農民以耕種免/募役法 納錢代役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墾荒,興修水利,并提供貸款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重點稅收大地主大官僚均輸法 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實物稅)市易法 設市易司/務,平抑物價強兵 用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保馬法+置將法+軍器監法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知識,歸納王安石變法的影響材料: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新的財政收入項目,在發展生產、均平賦稅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但隨后宋夏之間兩次大戰, 都以宋軍敗北而告結束。——吳巨洪《淺談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啟示》材料: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役錢都不許經營,實乃剝民興利。 ——景北記《北宋的致仕制度》材料: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史稱“新舊黨爭”。后期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更加激烈,新法已成為各派系傾軋的工具。從此,宋朝進入了黨爭的泥沼,不可自拔。——易中天《大宋革新》【課后練習】1.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以三年為期,內外輪換,出戍邊遠條件惡劣地區的軍兵,以半年為期輪換,定期回駐京師。通常將領并不隨之調動,朝廷臨時任命戍軍統兵將官。這些做法( )A. 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 B. 杜絕了地方動亂發生C. 旨在提升軍隊戰斗力 D. 增強了官兵的凝聚力2. 王安石變法時,將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為考核和獎懲官員的依據,甚至向下級官員下達貸款指標,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則與之,不愿不強也”的原則。該做法( )A. 表明青苗法違背歷史發展規律 B. 導致變法出現危害百姓的現象C. 促進政府的財政收入持續增長 D. 說明王安石等人缺少從政經驗3. 下列選項能準確概括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A. 繁榮與開放 B. 封建國家陷入危機C. 早期國家的產生 D. 分裂走向統一4. 遼與西夏兩個政權的相似之處有( )①受漢族文化影響②被蒙古汗國所滅③采取“藩漢分治”④與宋朝有戰有和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5. 元大德九年,中書省下達公文,譴責各行省應決不決,“泛濫咨稟”的做法。然而,對重事并創支錢糧,仍重申必合咨稟的舊制。中書省此舉的真實意圖是( )A. 加強中央對地方有效控制 B. 擺脫地方繁重政務的干擾C. 兼顧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 D. 創造條件擴大地方自主權②④6. 中國自古就重視經略邊疆。下列加強西北邊疆的措施,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②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③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和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④設立北庭都戶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①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