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一、聲音是什么》研學案學校:________設計教師:________設計時間:_________【課題】第一章一、聲音是什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認識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的條件;通過閱讀材料、觀看視頻資料,初步了解波的傳播形式、聲波的傳播速度、聲能及其應用。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方法;經歷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鼓勵學生運用日常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教學重難點】重點:探究聲音產生原因及聲音傳播條件。難點:對聲波的理解。【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閱讀法、演示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器材】音叉、彈簧、橡皮筋、衣架、細線、手機、塑料袋、盛水筒、廣口瓶、抽氣機、燒杯、紙、筆帽、鐵架臺、乒乓球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教師:播放“奇妙的聲音”視頻,提問:自然界豐富多彩的聲音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我們每天都在與聲音打交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音有關的哪些問題呢?學生:提出各種關于聲音的問題。教師:帶著你們的疑問、好奇和經驗,讓我們一起走進奇特的聲的世界。二、新課教學1.聲音的產生教師:桌上的紙、橡皮筋、筆帽、一杯水,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學生:動手操作并演示說明。討論:這些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導:用音叉、乒乓球演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歸納: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提問:什么物體能夠產生聲音?除了固體,液體和氣體可以嗎?討論并歸納: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作為聲源。教師:介紹轉換法: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2.聲音的傳播教師:提問(1)通常情況下,人耳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空氣)(2)聲音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嗎?學生:能(不能)設計實驗(1):將衣架懸掛在細線中央,將細線兩端分別繞在兩只手的食指上。在右圖兩種情況下,請同學用筆敲擊衣架,分辨衣架兩次發出聲音的區別。(圖2) (圖1)進行實驗:注意衣架兩次與耳朵的距離保持相同;同學用筆敲擊衣架的力量保持相同。收集證據:發現兩次都能聽到衣架發出的聲音,而且在圖2中,聽到的聲音更響。交流分析:固體能夠傳播聲音,且傳聲效果更好。(圖3)設計實驗(2):將正在發聲的手機裝入塑料袋,扎緊袋口后用細線懸在盛水筒的水中(圖3),聽聽是否還有手機發出的聲音。進行實驗:注意塑料袋不要碰到杯子,也不要露出水面,確保實驗操作的科學性。收集證據:依然能夠清晰地聽到手機發出的聲音。交流分析:液體能夠傳播聲音。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圖4)提出問題:如果氣體、液體、固體都不存在,即真空,聲音能夠在真空中傳播嗎?學生:能(不能)設計實驗(3):將正在發聲的手機用細線懸掛在廣口瓶中,再用抽氣機抽出瓶內的空氣,聽聽手機發出的聲音有何變化?進行實驗:隨著抽氣的持續進行,距離實驗裝置較遠的同學聽到聲音越來越輕,最后聽不到;距離較近的同學聽到聲音越來越輕,但最后仍然能夠聽到些聲音。然后停止抽氣,將空氣再放回瓶中,感受聲音的變化。交流與分析: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觀察結果,并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最后得到公認的結論。結論: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歸納結論:傳聲介質:指能夠傳播聲音的媒質。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理想實驗法:它是在實驗基礎上經過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規律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3.聲音是一種波提問:(1)聲音傳播為什么一定需要介質?(2)聲音在介質中又是以什么形式傳播呢?閱讀:教材P9-10頁觀察:教師播放教參中的幾個視頻文件交流與結論: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回聲現象。聲音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聲能。聲音在傳播過程中不僅傳遞信息,同時還傳遞能量。4.聲速提問:為什么我們有時能夠聽到回聲,有時又聽不到回聲?閱讀:教材P10頁交流與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通常情況下,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340米,即340m/s(讀作340米每秒)。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v固>v液>v氣。一般而言,人耳區分原聲和回聲的反應時間為0.1s左右,人與障礙物至少相距17m才能聽到自己的回聲。(大于17米時,能聽到回聲;小于17米時,原聲和回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三、新知應用1.兩位同學交流時,聲音靠________傳播,同時也說明聲音能傳遞________ .2. 賽龍舟時,陣陣鼓聲是鼓面的________而產生的,并經________傳入人耳.3.在探究“聲是怎樣產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乒乓球,發現乒乓球被多次彈開,這樣做是為了( )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B.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C.延長音叉的振動時間D.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4.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鐘罩內空氣抽去一些后,鐘聲明顯減弱B.把正在發音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琴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5. 如圖所示,小明將衣架懸掛在細繩中間,把細繩兩端繞在兩手食指上。伸直手臂,敲打衣架,聽到了聲音,通過敲打,衣架 ________發聲。用繞有細繩的食指堵住雙耳,敲打衣架 ________ (能/不能)聽到聲音,說明了 ________ 。【課后作業】一、聲音是什么煙花爆竹爆炸時,會引起周圍空氣________ 而產生噪聲;晚上從遠處看煙花,總是先看到亮光后聽到聲音,說明在空氣中光速________聲速(選填“大于”或“小于”)。2. 如圖所示,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揚聲器的前方,當揚聲器發出較強的聲音時,可以看到燭焰隨著音樂的節奏晃動,揚聲器的紙盆由于_____發出聲音,聲音通過空氣傳到燭焰處,燭焰的晃動說明聲音具有_____ .3.在影片《鐵道游擊隊》中,為了伏擊日軍火車,偵察員常用耳朵貼著鐵軌來提前判斷是否來了火車。這是利用聲音在鐵軌中的傳播速度_____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4.如圖1所示,將發聲的音叉與面頰接觸,有“麻”的感覺,這使我們體會到了( )(圖1)A.發聲的物體在振動B.聲音能通過固體傳播C.真空不能傳播聲音D.聲音傳播是能量傳播5.小紙片會在發聲的揚聲器的紙盒上跳動,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時會激起水花,風吹樹葉嘩嘩響,樹葉在振動。這些現象說明了( )A.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B.聲音能在水中傳播C.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D.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圖2圖1圖2)6.在敲響大鐘時,有同學發現,停止了對大鐘的敲擊后,大鐘“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B.有余音說明大鐘仍在振動C.是因為人的聽覺發生“延長”的緣故D.大鐘雖已經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7.最近日本又發生了一場地震,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地震發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識,是使喪生人數急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關于被埋在城市廢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A. 大聲呼救B. 靜等營救人員前來營救C. 見縫隙就鉆,從廢墟里爬出來D. 硬物敲擊預制板或墻壁,向營救人員求救(圖2)8.在探究人耳怎樣聽到聲音時,可以用肥皂膜模擬人耳的鼓膜。如圖2所示,當喇叭發聲時,肥皂膜將( )A.振動B.一直向左運動C.一直向右運動D.靜止不動9.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條件時,小明和小華一起做了下面的實驗:(1) 如圖①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________ , 它說明了聲音是由________產生的.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2) 如圖②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同學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你的改進方法是:________.(3) 如圖③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________可以傳聲.在月球上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彈起.(4) 如圖④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所聽到的聲音將會逐漸__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10.聲音傳播的速度和溫度有關,下表是空氣中聲速隨溫度變化的數據空氣溫度/℃ -20 -10 0 10 20 30聲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請你在圖示坐標中作出聲速和溫度關系的圖像。(2)請你根據所作圖像找出溫度為15℃時聲速為m/s。一、《聲音是什么》參考答案新知應用空氣 信息振動 空氣BD振動 能 固體能傳聲課后作業振動 大于振動 能量大于AABDA9.(1)乒乓球彈跳起來 物體振動 放大音叉的振動(2)撒小紙屑(3)空氣 不能(4)變小 真空不能傳聲10.圖像略 33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