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引言 》研學案學校: 設計教師: 設計時間:【課題】《引言》課時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課堂展示自然現象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自然的求知欲,初步感受自然現象的奇妙。通過經歷實驗過程,培養學生描述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驗意識,繼而產生追根究底的探究欲望,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教學重難點】“觀察現象”是學習物理的基礎,通過設計有趣的觀察實驗,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對物理現象進行觀察,鍛煉學生描述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意識。【教學方法】觀察法、活動體驗法、對話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器材】教具:密封玻璃罩(或大燒杯和玻璃板)、長短不同的蠟燭、火柴、相同高腳酒杯若干、水(燒瓶、金魚、酒精燈)學具:粗細均勻的玻璃杯、水、條形磁體、玻璃板、鐵板、鋁板、塑料板、回形針【教學過程】新課導入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圖片的觀察與討論,讓學生初步了解物理學的本質,讓老師初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學習基礎。圖片1:藍天白云和日落夕陽的對比照片問題:說出圖片中有哪些色彩,你認為這些色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圖片2:閃電的照片問題:說出圖片中自然現象的名稱,請你談談這種自然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圖片3:龍卷風的照片問題:說出圖片中自然現象的名稱,請你說說這種自然現象有何危害。圖片4:水面上的輪船問題:說出圖片中事物的名稱,請你講講為什么這個龐然大物沒有沉處水中。這些現象和事物普遍存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于司空見慣的它們意識不到要進行思考與研究。而正因為是自然而然的現象,才更說明其背后必然隱含一定的規律。物理學的本質就是通過提出問題、實驗探究等手段尋找這些規律。新課教學活動一: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兩支蠟燭誰先滅?猜一猜: (選“長”或“短”)蠟燭先滅你猜想的依據是什么?看一看:(教師做演示實驗)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支蠟燭的亮滅情況。議一議:可能有什么因素決定了蠟燭熄滅的先后次序。杯子會說話嗎?說一說:你有什么方法讓杯子“說話”?試一試:可以只用一只杯子,也可以同時使用多只杯子。(充分展示學生猜想的可能性)金魚會受傷嗎?本實驗雖然存在爭議,但正確的實驗操作并不會傷害金魚,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教育,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做與不做的選擇。操作注意點:一是選擇瓶頸較長的燒瓶;二是水盡量加到瓶口;三是對瓶頸部分進行加熱,并時刻關注金魚的活動情況。活動二:動手做一做1. 通過盛水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實驗:教師在這過程中來回巡視,一方面注意學生采用什么方式和角度進行觀察,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如何正確觀察現象。交流討論:你是從哪個角度進行觀察的?你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2. 條形磁體能夠吸引誰?學生猜想:學生實驗:學生用條形磁體去靠近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和自己身邊的物品,將能夠吸引和不能夠吸引的物品進行分類并記錄下來。磁體能夠吸引的物體 磁體不能吸引的物體交流討論:實驗前你認為磁體能夠吸引什么物品?實驗后你發現磁體能夠吸引哪些物品?磁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3. 誰會改變條形磁體對回形針的作用?學生猜想:學生實驗:將老師提供的各種材質的板慢慢放入磁體與回形針之間,觀察回形針的變化情況。影響磁體對回形針吸引的物體 不影響磁體對回形針吸引的物體交流討論:誰使磁體對回形針的作用發生了改變?根據這個實驗結果,談談你有什么發現或有什么問題。新知應用考考你的觀察力( )A B C D答案:A【課后作業】觀察你周圍有趣的物理現象,記錄一個現象,并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一個問題。答案:如打雷的時候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會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完成以下小實驗:將一個生雞蛋輕輕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透明杯子中,觀察并記錄雞蛋在水中的狀態(沉在水底/懸在水中央/漂在水面上);逐漸加鹽,并用筷子輕輕攪拌,觀察雞蛋在水中狀態的變化,直到雞蛋漂在水面上;如何讓雞蛋重新沉入水底?記錄你的猜想,并進行實驗驗證。答案:(1)沉在水底(3)向鹽水中加清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