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1.6物質的分離專題講義姓名:___________【知識新授】1.晶體的形成蒸發溶劑的方法:蒸發溶劑得到晶體這種方法一般用在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固體物質。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得到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固體物質。2.水的凈化污水的處理沉淀法:加入明礬或活性炭作凝聚劑,靜置幾分鐘,可見泥沙沉到底,水變澄清。過濾法:過濾時應注意“一貼、二低、三靠”。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一貼”指: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指:濾紙低于漏斗口、液體低于濾紙上沿;“三靠”指: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玻璃棒末端輕靠在有三層濾紙的一側、上面燒杯嘴緊靠玻璃棒中下部。蒸餾法:注意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應該是從下往上流。沉淀法、過濾法、蒸餾法的比較:方法 原理 適用范圍 基本操作 所起作用沉淀法 根據物質溶解性不同 分離液體中混有不溶性固體雜質 加入明礬等凝聚劑,攪拌靜置 使水中的懸浮微粒凝聚成較大顆粒而沉淀下來過濾法 根據物質溶解性不同 除去液體中混有的不溶性固體雜質 溶解、過濾 可除去水中的懸浮顆粒蒸餾法 根據液體物質 的沸點不同 分離或提純液態混 合物 加熱、蒸餾、冷凝 可除去水中溶解的物質【鞏固提高】一、選擇題1.某小組開展自制凈水器的項目化學習,如圖是項目小組同學制作的凈水器,用到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三種材料,為獲得較好的凈水效果,則圖中的a、b、c三處的材料依次是( )A.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 B.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C.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D.活性炭、石英砂、小卵石2.下列關于結晶和晶體的說法,錯誤的是( )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仍然是飽和溶液B.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C.結晶是溶液中無法再溶解的固體溶質以晶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D.把溶液的溶劑蒸發一些一定會有晶體析出3.下列混合物的分離方法不正確的是( )A.泥沙和食鹽(溶解和過濾) B.水和酒精的混合物(蒸餾)C.食鹽和硝酸鉀(降溫結晶) D.汽油和水(過濾)4.瑞安市按照省委“五水共治”的戰略部署,購置了濾網式的船只,用于打撈水草清理垃圾。該方法利用的混合物分離法是( )A.沉淀法 B.結晶法 C.過濾法 D.蒸餾法5.自來水廠凈水流程為:天然水→混凝池(加入消毒劑和凝聚劑)→沉淀池→砂濾池→自來水。混凝池中加入的凝聚劑是( )A.氯氣 B.活性炭 C.漂白粉 D.明礬6.圖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據圖判斷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t1℃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40gB.t2℃時,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A﹥B﹥CC.要將C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溫的方法D.要使A從其濃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法7.在80℃時,物質A的溶解度比B小.分別取等質量的A、B兩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30℃,析出A、B晶體的質量分別為mg和ng(A.B均不含結晶水)。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80℃時,A飽和溶液與B飽和溶液相比,前者所含溶質的質量一定比后者小B.30℃時,若A的溶解度比B大,則m一定小于nC.30℃時,若A的溶解度比B小,則m一定大于nD.30℃時,A飽和溶液與B飽和溶液相比,后者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比前者大8.最近比較流行的“天氣預報瓶”(如圖)雖然很難準確反映天氣的變化,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在瓶中確實可以看到形態各異的結晶,這個過程看起來相當神奇,也很有美感。比如在降溫時,瓶內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羽毛般結晶。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析出晶體后,瓶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一定變大B.析出晶體后,瓶中溶液中的溶質的質量一定變小C.析出晶體后,瓶中溶液的質量一定不變D.如圖所示,瓶中有羽毛狀晶體析出,此時溶液一定是該種晶體的不飽和溶液9.小科在學習“硫酸銅晶體的制備”實驗后,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配制一杯過飽和硫酸銅溶液,取一小塊硫酸銅晶體作為晶種,用一根線綁住放入溶液中靜置。第二天小科發現,晶種消失了。不考慮溶劑的蒸發及室溫的變化,有關這次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放入晶種前的硫酸銅溶液一定不是飽和溶液B.放入晶種后的硫酸銅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C.硫酸銅晶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D.放入晶種前硫酸銅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比放入晶種后的大10.下列混合物的分離所用的方法錯誤的是( )A.泥沙和食鹽—沉淀 B.硝酸鉀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鈉—降溫結晶C.酒精和水—蒸餾 D.氯化鈉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鉀—蒸發結晶11.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若不考慮溶劑的蒸發,則剩余溶液與原溶液相比 ( )A.由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B.溶質質量不變C.溶液質量不變 D.溶質的質量分數減小12.下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t2℃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B.t2℃時,將50ga物質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飽和溶液(a物質不含結晶水)C.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關系是b>a>cD.a中含有少量c,要提純a通常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13.洪澇地區的災民用下列幾個步驟將河水轉化為可飲用水,以下處理過程的順序合理的是( )①化學沉降(用明礬) ②消毒殺菌(用漂白粉) ③自然沉降 ④加熱煮沸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14.下列有關溶液知識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溶質的質量分數可能不變B.“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C.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變大D.使一杯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達到飽和可采用降溫的方式15.t℃時將某物質的溶液甲恒溫蒸掉5g水,沒有晶體析出,得到溶液乙,再恒溫蒸發掉5g水,析出1g晶體,過濾得到溶液丙。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t℃時,溶液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B.溶液甲一定是稀溶液C.t℃時,溶液乙一定不是飽和溶液 D.溶液丙中溶質質量分數一定比溶液乙中的溶質質量分數大16.如圖是A、B兩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隨溫度變化的曲線。現分別向50克A和80克B固體中各加水150克,加熱溶解,同時蒸發掉50克水,冷卻至T1℃,這時( )A.二者均有晶體析出B.只有A析出有晶體析出C.只有B析出有晶體析出D.A物質的溶解度大于B物質的溶解度17.將相同質量的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同時蒸發掉10克水,并冷卻到T°C時,分別析出2克甲和3克乙物質(均不帶結晶水),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T°C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一定不同B.T℃時,甲物質的溶解度一定等于20克C.T℃時,甲、乙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降低而變小D.將T℃時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甲、乙不反應),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18.如圖是恒溫下模擬海水曬鹽的過程示意圖,根據圖示判斷正確的是()A.甲可能是飽和溶液 B.乙可能是飽和溶液C.丙可能是不飽和溶液 D.丁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丙19.圖為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質a中混有少量b物質,應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進行提純B.在溫度高于80℃時,a物質的溶解度大于b物質的溶解度C.在37℃時,將20克a物質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約為23.1%D.分別將a、b兩物質的飽和溶液從60℃降至37℃,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較多的是a20.下列對有關溶液知識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溶質的質量分數可能不變B.“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C.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變大D.向氯化鐵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原溶液中溶質的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都發生變化21.上圖是用來凈化河水的簡易裝置,下面對該凈水器分析正確的是( )A.能殺菌消毒 B.用該裝置凈化的水可以直接飲用C.活性炭主要起吸附雜質、色素的作用 D.能得到純凈水2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穩定的無色透明液體B.濃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C.t℃時,40g硝酸鉀溶于100g水中,則該溫度時硝酸鉀溶解度一定為40gD.溫度一定時,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23.河水凈化的主要步驟如圖所示。以下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步驟Ⅰ、Ⅱ、Ⅲ發生的都是物理變化B.步驟Ⅰ中過濾時用到了玻璃棒,作用是轉移液體,其下端要靠著三層濾紙的一面C.步驟Ⅱ中可以用明礬或活性炭來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加速其沉降D.凈化后的水不含難溶性雜質和一切微生物,可以直接飲用24.有一固體物質(不含結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溫度下,經過如下變化:溶液甲→(蒸發掉10克水,無晶體析出)→溶液乙→(蒸發掉10克水,析出晶體3克)→溶液丙。據此判斷,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該溫度下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30克 B.溶液乙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C.溶液丙若再蒸發10克水,析出晶體的質量一定大于3克 D.該溫度下的溶液甲為不飽和溶液25.將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高溫度后,發現a溶液有晶體析出,b溶液沒有明顯現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許b晶體,晶體消失。則下圖中能正確表示a、b兩物質溶解度曲線的是( )A.B.C. D.26.t℃時,將一定量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平均分為三份,分別恒溫蒸發出水的質量為5g、10g、15g,析出硝酸鉀晶體的質量依次為ag、bg、cg,則a、b、c三者的關系為( )A.c=a+b B.c=2a-b C.c=a+2b D.c=2b-a二、填空題27.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做粗鹽(只含有難溶性雜質)提純實驗,并用所得的精鹽配制6%的氯化鈉溶液50g。回答下列問題:實驗一:粗鹽提純(1)如圖中操作有錯誤的是 (填數字序 號)。(2)操作⑥中,當觀察到蒸發皿中 時,停止加熱。(3)海水曬鹽采用如圖操作⑥的原理,不采用冷卻氯化鈉濃溶液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鈉的溶解度 。實驗二:用提純得到的精鹽配制6%的氯化鈉溶液50g(4)計算。計算出需要氯化鈉質量和蒸餾水的體積。(5)稱量、量取。量取水的體積時,若仰視讀數,所配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會 6%(填“>”“<”或“=”)。(6)溶解。(7)裝瓶、 貼標簽。28.興趣小組的同學做粗鹽(含有難溶性雜質)提純實驗,用所得的精鹽配制50g5%的氯化鈉溶液。實驗一:上圖是同學們做粗鹽提純實驗的操作示意圖。(1)操作③中玻璃棒攪拌的作用是 ;(2)操作⑥中的錯誤是 ;(3)粗鹽提純的操作順序為(填操作序號) 、稱量精鹽質量。(4)操作④中,當觀察到 時,停止加熱;實驗二:用得到的精鹽配制50g 5%的氯化鈉溶液,經檢測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原因可能有 (填序號)。①氯化鈉固體仍然不純 ②稱量時所用砝碼生銹(實際質量比所標要大)③量取水時,仰視讀數 ④裝瓶時,有少量溶液灑出29.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請根據如圖回答相關問題。(1)圖甲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如果處理后液體仍然渾濁,可能原因 (答出一點即可)。(2)圖乙進行的是 操作,燒瓶中放入一些碎瓷片的目的是 ,冷凝管中冷水應該是從 進入(填“a”或“b”)。30.甲、乙、丙三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時,甲乙丙三者溶解度的大小關系為 ;(2)時,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比為 ;(3)時,取40克甲的飽和溶液,溫度升高到,則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4)要從甲的飽和溶液中得到物質甲的晶體,除了蒸發溶劑外,我們通常采用 的方法。31.根據如表回答問題。溫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鈉 35.7 36.0 36.6 37.3 38.4 39.8硝酸鉀 13.3 31.6 63.9 110 169 246(1)40℃時,氯化鈉固體的溶解度是 g。(2)60℃時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鉀固體,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飽和”或“不飽和”)。(3)將上述(2)中溶液降溫到20℃時,析出的晶體質量是 g。(4)工業上將硝酸鉀和氯化鈉的熱混合溶液(兩者均已達到飽和)冷卻至室溫,析出晶體。①析出的晶體中主要物質是 ;②關于剩余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A.只含氯化鈉,不含硝酸鉀,且氯化鈉達到飽和B.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只有氯化鈉達到飽和C.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兩者都達到飽和D.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只有硝酸鉀達到飽和(5)20℃時,將20克氯化鈉溶解在80克水中,應至少蒸發 克(精確到0.1g)才能配成飽和溶液。蒸發時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32.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1)若t1=20℃,則A物質的溶解性為 (易溶、可溶、微溶、難溶)。(2)將t2℃時C物質的飽和溶液如何變成不飽和溶液? (寫出一種方法即可)(3)t3℃時,欲用1000克水分別配制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則所加溶質的質量從大到小為 。(4)A物質中含有少量B物質,可用 方法提純。33.海水是種寶貴資源。 ①“海水曬鹽”所采用的方法是 。A.冷卻結晶 B.蒸發結晶 C.過濾②海上航行缺乏飲用水時可用蒸餾法獲得淡水。用該裝置將2000g含氯化鈉3%的海水暴曬4小時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4%,收集到的飲用水為 g。③海水中的硼酸可用于玻璃工業,下表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數據。溫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100g水) 3 5 9 15 23Ⅰ.由表可知,硼酸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減小”或“不變”)。Ⅱ.60℃時,100g硼酸飽和溶液中含有硼酸 g。Ⅲ.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探究“溫度”及“固體溶質的形態”對溶解速率的影響。a.上述三個燒杯中,所得溶液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b.若要達到實驗目的,需改變實驗①中的一個條件是A.將20℃的水改為80℃ B.將水的體積改為50mL C.將粉末狀固體改為塊狀3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離技術。如圖所示,對淡化膜右側加壓,水分子可以透過淡化膜進入左側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種離子不能通過淡化膜,從而得到淡水。對加壓后右側海水成分變化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填入下列空格。(1)溶質的質量 (填“變大”、“變小”、“不變”,下同);(2)溶劑的質量 ;溶液的質量 ;溶質的質量分數 。35.分析處理圖表中的信息是學習科學的一種基本技能。如表是氯化鈉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根據此表回答:溫度/℃ 10 20 30 40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1)在20℃時,A、B兩個燒杯裝了100克水,分別取30克和40克氯化鈉溶于燒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圖所示,則一定是飽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圖B中所得溶液的質量是 克。(2)若要從氯化鈉溶液中結晶獲得氯化鈉晶體,應采用什么方法 。36.小明同學得到了如下關于A、B的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表: 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A 35 35.5 36 36.5 37B 6 10 18 36.5 50(1)若將B物質從溶液中結晶析出,宜采用的方法是: 。 (2)10℃,將10克B物質加入90克水中時,溶質質量分數 (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八上:1.6物質的分離專題講義姓名:___________【知識新授】1.晶體的形成蒸發溶劑的方法:蒸發溶劑得到晶體這種方法一般用在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固體物質。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得到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固體物質。2.水的凈化污水的處理沉淀法:加入明礬或活性炭作凝聚劑,靜置幾分鐘,可見泥沙沉到底,水變澄清。過濾法:過濾時應注意“一貼、二低、三靠”。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一貼”指: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指:濾紙低于漏斗口、液體低于濾紙上沿;“三靠”指: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玻璃棒末端輕靠在有三層濾紙的一側、上面燒杯嘴緊靠玻璃棒中下部。蒸餾法:注意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應該是從下往上流。沉淀法、過濾法、蒸餾法的比較:方法 原理 適用范圍 基本操作 所起作用沉淀法 根據物質溶解性不同 分離液體中混有不溶性固體雜質 加入明礬等凝聚劑,攪拌靜置 使水中的懸浮微粒凝聚成較大顆粒而沉淀下來過濾法 根據物質溶解性不同 除去液體中混有的不溶性固體雜質 溶解、過濾 可除去水中的懸浮顆粒蒸餾法 根據液體物質 的沸點不同 分離或提純液態混 合物 加熱、蒸餾、冷凝 可除去水中溶解的物質【鞏固提高】一、選擇題1.某小組開展自制凈水器的項目化學習,如圖是項目小組同學制作的凈水器,用到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三種材料,為獲得較好的凈水效果,則圖中的a、b、c三處的材料依次是( )A.小卵石、活性炭、石英砂 B.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C.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 D.活性炭、石英砂、小卵石【答案】C【詳解】凈化水時,先通過小卵石除去水中的大顆粒難溶性雜質,再通過石英砂除去水中小顆粒的難溶性雜質,最后通過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即圖中的a、b、c三處的材料依次是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故選C。2.下列關于結晶和晶體的說法,錯誤的是( )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仍然是飽和溶液B.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C.結晶是溶液中無法再溶解的固體溶質以晶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D.把溶液的溶劑蒸發一些一定會有晶體析出【答案】D【詳解】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不能繼續溶解該溶質,仍然是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B、有些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溫度降低,溶解度增大,則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故選項說法正確;C、結晶是溶液中無法在溶解的固體溶質以晶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故選項說法正確;D、把溶液的溶劑蒸發一些,不一定會有晶體析出,因為該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3.下列混合物的分離方法不正確的是( )A.泥沙和食鹽(溶解和過濾) B.水和酒精的混合物(蒸餾)C.食鹽和硝酸鉀(降溫結晶) D.汽油和水(過濾)【答案】D【詳解】A、泥沙不溶于水,食鹽溶于水;先把泥沙和食鹽加水充分溶解,然后再過濾,除去泥沙,氯化鈉溶液在進行蒸發結晶得到氯化鈉固體,分離方法正確;B、酒精和水互溶,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可以采用蒸餾的方法進行分離,分離方法正確;C、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較小,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較大,先制成高溫時的飽和溶液,然后進行降溫結晶,得到硝酸鉀晶體,分離方法正確;D、過濾是將固體與液體分離的操作,汽油和水均為液態且互不相溶,靜置后分層,不能采用過濾法進行分離,分離方法錯誤。故選D。4.瑞安市按照省委“五水共治”的戰略部署,購置了濾網式的船只,用于打撈水草清理垃圾。該方法利用的混合物分離法是( )A.沉淀法 B.結晶法 C.過濾法 D.蒸餾法【答案】C【詳解】用濾網式的船打撈水草清理垃圾,可將水草和水分離,該方法利用的混合物分離法是過濾法。故選C。5.自來水廠凈水流程為:天然水→混凝池(加入消毒劑和凝聚劑)→沉淀池→砂濾池→自來水。混凝池中加入的凝聚劑是( )A.氯氣 B.活性炭C.漂白粉 D.明礬【答案】D【詳解】明礬溶于水形成的膠體具有吸附性,能使懸浮的不溶性固體顆粒凝聚在一起,形成大顆粒沉淀,觀察選項,故選D。6.圖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據圖判斷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t1℃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40gB.t2℃時,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A﹥B﹥CC.要將C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溫的方法D.要使A從其濃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法【答案】C【詳解】A、由B的溶解度曲線可知,在t1℃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40克,正確;B、有三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可知,在t2℃時,三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是A>B>C,正確;C、由于C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因此要使其不飽和溶液轉化成飽和溶液應采取升溫的方法,故錯誤;D、由于A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要使A從其熱飽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正確;故選C。7.在80℃時,物質A的溶解度比B小.分別取等質量的A、B兩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30℃,析出A、B晶體的質量分別為mg和ng(A.B均不含結晶水)。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80℃時,A飽和溶液與B飽和溶液相比,前者所含溶質的質量一定比后者小B.30℃時,若A的溶解度比B大,則m一定小于nC.30℃時,若A的溶解度比B小,則m一定大于nD.30℃時,A飽和溶液與B飽和溶液相比,后者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比前者大【答案】B【詳解】試題分析:A選項是錯誤的敘述,因為沒有說明溶液的質量;B選項由題意可知,是正確的敘述,答案選擇B;C選項是錯誤的敘述,因為降溫前后溶解度都小,那就看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大小無法確定;D選項是錯誤的敘述,大小關系要看m和n的關系確定.考點:溶解度與結晶8.最近比較流行的“天氣預報瓶”(如圖)雖然很難準確反映天氣的變化,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在瓶中確實可以看到形態各異的結晶,這個過程看起來相當神奇,也很有美感。比如在降溫時,瓶內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羽毛般結晶。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析出晶體后,瓶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一定變大B.析出晶體后,瓶中溶液中的溶質的質量一定變小C.析出晶體后,瓶中溶液的質量一定不變D.如圖所示,瓶中有羽毛狀晶體析出,此時溶液一定是該種晶體的不飽和溶液【答案】B【詳解】A、析出晶體后,溶液中溶質減少,因此溶質質量分數減小,A選項錯誤;B、析出晶體后,溶液中溶質減少,B選項正確;C、溶液的質量為溶質質量加溶劑質量,析出晶體后,溶液中溶質減少,如溶液質量減少,C選項錯誤;D、有晶體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D選項錯誤;故選B。9.小科在學習“硫酸銅晶體的制備”實驗后,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配制一杯過飽和硫酸銅溶液,取一小塊硫酸銅晶體作為晶種,用一根線綁住放入溶液中靜置。第二天小科發現,晶種消失了。不考慮溶劑的蒸發及室溫的變化,有關這次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放入晶種前的硫酸銅溶液一定不是飽和溶液B.放入晶種后的硫酸銅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C.硫酸銅晶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D.放入晶種前硫酸銅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比放入晶種后的大【答案】A【詳解】A、由題意可知,放入晶種前,小科配制的是“過飽和硫酸銅溶液”,而不是飽和溶液,故A正確。B、放入晶種后,晶種消失,說明溶液溶解度變大,原因是在冷卻熱飽和溶液時,溫度過低,低于室溫,因此靜置一段時間后,溫度升高,則溶解度變大,所以晶種消失了,但是不能確定溶液是否飽和,故B錯誤。C、由選項B可知,硫酸銅晶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故C錯誤。D、放入晶種后,晶種溶解,因此濃度變大,大于放入前硫酸銅溶液,故D錯誤。故選A。10.下列混合物的分離所用的方法錯誤的是( )A.泥沙和食鹽—沉淀 B.硝酸鉀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鈉—降溫結晶C.酒精和水—蒸餾 D.氯化鈉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鉀—蒸發結晶【答案】A【詳解】A、食鹽易溶于水,泥沙難溶于水,可用加水溶解、過濾的方法進行分離,故A不正確;B、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同,硝酸鉀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而氯化鈉受溫度影響較小,所以可采取加熱水溶解配成飽和溶液、冷卻熱飽和溶液使硝酸鉀先結晶出來、再過濾的方法,故B正確;C、酒精和水的沸點不同,可以用蒸餾的方法分離,故C正確;D、氯化鈉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鉀,硝酸鉀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而氯化鈉受溫度影響較小,蒸發結晶使氯化鈉先結晶出來,再過濾的方法,故D正確。故選A。11.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若不考慮溶劑的蒸發,則剩余溶液與原溶液相比 ( )A.由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B.溶質質量不變C.溶液質量不變D.溶質的質量分數減小【答案】D【詳解】A、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剩余溶液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仍為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B、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溶質的質量減少,故選項說法錯誤;C、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溶質的質量減少,溶劑的質量不變,則溶液質量減少,故選項說法錯誤;D、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溶質的質量減少,溶劑的質量不變,則溶質的質量分數減小,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12.下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t2℃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B.t2℃時,將50ga物質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飽和溶液(a物質不含結晶水)C.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關系是b>a>cD.a中含有少量c,要提純a通常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答案】A【詳解】A、t2℃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由于沒有確定溶液的狀態(是否飽和),所以不能確定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故A錯誤;B、t2℃時,a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溶解50g的a達到飽和狀態,所以將50g a物質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飽和溶液,故B正確;C、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a、b的溶解度減小,c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a、b有晶體析出,質量分數變小,溶液仍為飽和溶液,c沒有晶體析出,質量分數不變,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分數=,溶解度越大,質量分數越大,t1℃時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時c的溶解度,所以t1℃時三種物質的溶質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順序是b>a>c。,故C 正確;D、a、b的溶解度都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a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b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a中含有少量c,要提純a通常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故D正確。故選A。【點睛】在比較飽和溶液改變溫度后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時,首先根據溶解度曲線判定溶液的狀態,再根據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判定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13.洪澇地區的災民用下列幾個步驟將河水轉化為可飲用水,以下處理過程的順序合理的是( )①化學沉降(用明礬)②消毒殺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熱煮沸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答案】B【詳解】將河水轉化為可飲用水時,首先進行自然沉降,使大顆粒的難溶性裝置沉降,再加入絮凝劑進行化學沉降,然后通過過濾除去難溶性雜質,再用殺菌劑消毒殺菌,最后加熱煮沸得到飲用水,即處理過程的順序是③①②④,故選B。14.下列有關溶液知識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溶質的質量分數可能不變B.“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C.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變大D.使一杯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達到飽和可采用降溫的方式【答案】C【詳解】A、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溶質的質量分數可能不變,例如恒溫蒸發溶劑溶劑時,在析出晶體的同時溶劑質量不斷減小,溶質質量分數不變,該選項說法正確;B、“冬天撈堿,夏天曬鹽”,是因為碳酸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大,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小,該選項說法正確;C、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不一定變大,例如對于溶解度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的不飽和溶液來說,降溫時可以變成飽和溶液(不析出固體),但是質量分數不變,該選項說法不正確;D、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使一杯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達到飽和可采用降溫的方式,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15.t℃時將某物質的溶液甲恒溫蒸掉5g水,沒有晶體析出,得到溶液乙,再恒溫蒸發掉5g水,析出1g晶體,過濾得到溶液丙。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t℃時,溶液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B.溶液甲一定是稀溶液C.t℃時,溶液乙一定不是飽和溶液D.溶液丙中溶質質量分數一定比溶液乙中的溶質質量分數大【答案】A【詳解】A、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是這個溫度時濃度最大的溶液,如果恒溫蒸發溶劑就會析出晶體。t℃時將某物質的溶液甲恒溫蒸掉5g水,沒有晶體析出,得到溶液乙,說明t℃時,溶液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選項A正確;B、甲溶液是t℃時的不飽和溶液,但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選項B不正確;C、因為溶液乙,再恒溫蒸發掉5g水,析出1g晶體,如果此溫度時該物質的溶解度是20g,溶液乙就是飽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大于20g,就不是飽和溶液,選項C不正確;D、題中溶液乙,再恒溫蒸發掉5g水,析出1g晶體,過濾得到溶液丙,如果溶液乙是飽和溶液,則溶液乙和溶液丙中溶質質量分數相等,如果溶液乙是不飽和溶液,則溶液丙比溶液乙中溶質質量分數大,選項D不正確。故選A。16.如圖是A、B兩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隨溫度變化的曲線。現分別向50克A和80克B固體中各加水150克,加熱溶解,同時蒸發掉50克水,冷卻至T1℃,這時( )A.二者均有晶體析出B.只有A析出有晶體析出C.只有B析出有晶體析出D.A物質的溶解度大于B物質的溶解度【答案】C【詳解】(1)T1℃A、B兩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均為40%,設T1℃A、B兩種物質溶解度均為x,, ;分別向50克A和80克B固體中各加水150克,加熱溶解,同時蒸發掉50克水,冷卻至T1℃,即在100g水中,50克A能全部溶解,80克B固體不能全溶解在100g水中,有B物質析出,故A、B錯誤,C正確;(2)T1℃,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相同,所以T1℃,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由于D選項未指明溫度,無法比較它們的溶解度大小,故D錯誤。故選C。17.將相同質量的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同時蒸發掉10克水,并冷卻到T°C時,分別析出2克甲和3克乙物質(均不帶結晶水),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T°C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一定不同B.T℃時,甲物質的溶解度一定等于20克C.T℃時,甲、乙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降低而變小D.將T℃時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甲、乙不反應),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答案】D【分析】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溶解度【詳解】A、T℃時,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溶液因析出晶體后均為飽和溶液,此時的溶解度可能相同,故A不正確;B、蒸發掉10克水,并冷卻到T℃時,析出2克甲,無法確定T℃時10克水溶解的甲的質量,進而無法確定其溶解度的大小,故B不正確;C、題目提供的數據無法計算它們的溶解度,無法比較大小,故C不正確;D、將T℃時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甲、乙不反應),相當于溶液中溶劑量增多,對甲、乙兩種溶液都變為不飽和溶液,故D正確。故選D。18.如圖是恒溫下模擬海水曬鹽的過程示意圖,根據圖示判斷正確的是()A.甲可能是飽和溶液 B.乙可能是飽和溶液C.丙可能是不飽和溶液 D.丁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丙【答案】B【分析】當溶液中有晶體析出時,那么溶液肯定是飽和溶液;相同溫度下,同一溶質的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相同。【詳解】A、如果甲是飽和溶液,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后,乙中肯定會出現食鹽晶體,甲肯定是不飽和溶液,故A不正確;B、乙溶液是甲經過蒸發溶劑得到的,沒有晶體析出,它可能是飽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飽和溶液,故B正確;C、丙溶液中已經有食鹽晶體析出,肯定是飽和溶液,故C不正確;D、丁溶液和丙都是相同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它們的溶解度相同,即溶質質量分數相同,故D不正確。故選B。19.圖為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質a中混有少量b物質,應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進行提純B.在溫度高于80℃時,a物質的溶解度大于b物質的溶解度C.在37℃時,將20克a物質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約為23.1%D.分別將a、b兩物質的飽和溶液從60℃降至37℃,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較多的是a【答案】D【詳解】A、a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大,物質a中混有少量b物質,應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進行提純,不符合題意;B、在溫度高于80℃時,a物質的溶解度大于b物質的溶解度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項錯誤;C、在37℃時,將20克a物質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正確但不符合題意;D、分別將a、b兩物質的飽和溶液從60℃降至37℃,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較多的是a錯誤,因為沒有指明是等質量的飽和溶液,符合題意。故選D。20.下列對有關溶液知識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溶質的質量分數可能不變B.“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C.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變大D.向氯化鐵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原溶液中溶質的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都發生變化【答案】C【詳解】A、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溶質的質量分數可能不變,例如恒溫蒸發溶劑時,在析出晶體的同時溶劑質量不斷減小,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故A正確;B、“冬天撈堿,夏天曬鹽”,是因為碳酸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大,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小,則主要原理是不同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故B正確;C、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不一定變大,例如對于溶解度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的不飽和溶液來說,降溫時可以變成飽和溶液(不析出固體),但是質量分數不變,故C不正確;D、向氯化鐵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時,氧化鈣能和其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同時放熱,氫氧化鈣能和氯化鐵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鈣,原溶液中溶質的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都發生變化,故D正確。故選C。21.上圖是用來凈化河水的簡易裝置,下面對該凈水器分析正確的是( )A.能殺菌消毒B.用該裝置凈化的水可以直接飲用C.活性炭主要起吸附雜質、色素的作用D.能得到純凈水【答案】C【詳解】A、由圖中可知,沒有用到消毒劑,所以不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故A錯誤;B、用該裝置凈化的水中還含有許多微生物不可以直接飲用,故錯誤;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起吸附雜質、色素的作用,故正確。D、不能除去鈣離子、鎂離子等離子,不能得到純凈水,故錯誤;故選C。2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穩定的無色透明液體B.濃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C.t℃時,40g硝酸鉀溶于100g水中,則該溫度時硝酸鉀溶解度一定為40gD.溫度一定時,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答案】D【詳解】A、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如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故選項說法錯誤;B、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C、溶解度即是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由于未指明是否達到飽和狀態,故無法確定該溫度時溶解度;故選項說法錯誤;D、溫度一定時,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不能繼續溶解該物質,故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23.河水凈化的主要步驟如圖所示。以下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步驟Ⅰ、Ⅱ、Ⅲ發生的都是物理變化B.步驟Ⅰ中過濾時用到了玻璃棒,作用是轉移液體,其下端要靠著三層濾紙的一面C.步驟Ⅱ中可以用明礬或活性炭來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加速其沉降D.凈化后的水不含難溶性雜質和一切微生物,可以直接飲用【答案】B【詳解】A、步驟Ⅲ加入氯氣起到殺菌、消毒作用,發生的是化學變化,故A錯誤。B、步驟Ⅰ是過濾,濾時用到了玻璃棒,作用是轉移液體,其下端要靠著三層濾紙的一面,故B正確。C、明礬的作用是吸附沉降,是第一步過濾沉淀需要加的,第二步應該加的是活性炭,達到凈水目的,故C錯誤。D、經過這幾步凈化的水中含有可溶性雜質和微生物,不能直接飲用,故D錯誤。故選B。24.有一固體物質(不含結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溫度下,經過如下變化:溶液甲→(蒸發掉10克水,無晶體析出)→溶液乙→(蒸發掉10克水,析出晶體3克)→溶液丙。據此判斷,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該溫度下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30克B.溶液乙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C.溶液丙若再蒸發10克水,析出晶體的質量一定大于3克D.該溫度下的溶液甲為不飽和溶液【答案】D【分析】溶液蒸發水分無晶體析出,則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詳解】A、溶液甲蒸發水分,無晶體析出,無法判斷溶液乙是否為不飽和溶液,不能判斷固體的溶解度,故A不正確;B、溶液甲蒸發水分,無晶體析出,此時溶液乙可能是飽和溶液,故B不正確;C、溶液甲蒸發水分,無晶體析出,此時溶液乙可能是飽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飽和溶液,故溶液丙蒸發10g水,析出的晶體的質量可能大于3g,故C不正確;D、甲溶液蒸發水分無晶體析出,則溶液甲是不飽和溶液,故D正確。故選D。25.將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高溫度后,發現a溶液有晶體析出,b溶液沒有明顯現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許b晶體,晶體消失。則下圖中能正確表示a、b兩物質溶解度曲線的是( )A. B. C. D.【答案】C【詳解】將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高溫度后,發現a溶液有晶體析出,b溶液沒有明顯現象。說明a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再向b溶液加入少許b晶體,晶體消失,說明b溶液升溫后變為不飽和溶液,故b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各圖,C符合題意。故選C。26.t℃時,將一定量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平均分為三份,分別恒溫蒸發出水的質量為5g、10g、15g,析出硝酸鉀晶體的質量依次為ag、bg、cg,則a、b、c三者的關系為( )A.c=a+b B.c=2a-b C.c=a+2b D.c=2b-a【答案】D【詳解】溶液具有均一性、穩定性,不飽和溶液蒸發掉多余的水后,會變成飽和溶液;如果繼續蒸發水,就會有晶體析出的原理,并結合題意可得:將其中的任意一份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蒸發掉5g水就會析出ag晶體,并且繼續將其中的另兩份分別繼續蒸發掉5g和10g溶劑(即題干中所說的蒸發10g和15g溶劑),那么它們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體;它們析出晶體總質量分別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因此,可以得出c=a+2(b-a)=2b-a。故選D。二、填空題27.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做粗鹽(只含有難溶性雜質)提純實驗,并用所得的精鹽配制6%的氯化鈉溶液50g。回答下列問題:實驗一:粗鹽提純(1)如圖中操作有錯誤的是 (填數字序 號)。(2)操作⑥中,當觀察到蒸發皿中 時,停止加熱。(3)海水曬鹽采用如圖操作⑥的原理,不采用冷卻氯化鈉濃溶液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鈉的溶解度 。實驗二:用提純得到的精鹽配制6%的氯化鈉溶液50g(4)計算。計算出需要氯化鈉質量和蒸餾水的體積。(5)稱量、量取。量取水的體積時,若仰視讀數,所配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會 6%(填“>”“<”或“=”)。(6)溶解。(7)裝瓶、 貼標簽。【答案】 ⑤ 出現較多固體 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 <【詳解】實驗一:(1)過濾液體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圖⑤中缺少玻璃棒引流;(2)為防止固體濺出,操作⑥中,當觀察到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使晶體蒸干。;(3)海水曬鹽采用如圖操作⑥的原理,不采用冷卻氯化鈉濃溶液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實驗二:用量筒量取水時,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小,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大,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填:<。28.興趣小組的同學做粗鹽(含有難溶性雜質)提純實驗,用所得的精鹽配制50g5%的氯化鈉溶液。實驗一:上圖是同學們做粗鹽提純實驗的操作示意圖。(1)操作③中玻璃棒攪拌的作用是 ;(2)操作⑥中的錯誤是 ;(3)粗鹽提純的操作順序為(填操作序號) 、稱量精鹽質量。(4)操作④中,當觀察到 時,停止加熱;實驗二:用得到的精鹽配制50g 5%的氯化鈉溶液,經檢測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原因可能有 (填序號)。①氯化鈉固體仍然不純②稱量時所用砝碼生銹(實際質量比所標要大)③量取水時,仰視讀數④裝瓶時,有少量溶液灑出【答案】 攪拌,加速溶解 沒用玻璃棒引流 ①⑤②③⑥④ 出現較多固體 ①③【詳解】(1)操作③是溶解,其中玻璃棒攪拌的作用是攪拌,加速溶解;(2)操作⑥是過濾,其中的錯誤是沒用玻璃棒引流;(3)粗鹽提純的操作順序為溶解、過濾、蒸發、計算產率,所以操作順序是①⑤②③⑥④。(4)操作④中,當觀察到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使剩余水分蒸干;實驗二:用得到的精鹽配制50g 5%的氯化鈉溶液,經檢測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原因可能有氯化鈉質量偏少或水偏多。①氯化鈉固體仍然不純,使氯化鈉偏少,此選項符合題意;②稱量時所用砝碼生銹(實際質量比所標要大),使得稱量的氯化鈉偏多,此選項不符合題意;③量取水時,仰視讀數,量取的水偏多,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此選項符合題意;④溶液具有均一性,裝瓶時,有少量溶液灑出,不影響瓶內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此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①③。29.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請根據如圖回答相關問題。(1)圖甲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如果處理后液體仍然渾濁,可能原因 (答出一點即可)。(2)圖乙進行的是 操作,燒瓶中放入一些碎瓷片的目的是 ,冷凝管中冷水應該是從 進入(填“a”或“b”)。【答案】 引流 液面高于濾紙邊緣(合理即可) 蒸餾 防止液體暴沸 b【詳解】(1)根據圖示可知圖甲進行的是過濾操作,實驗中需要使用玻璃棒進行引流;如果過濾后的液體仍然渾濁,可能的原因可能是:濾紙破損、過濾時漏斗內的液面高于濾紙邊緣或接濾液的燒杯不干凈等;(2)根據圖示可知,圖乙進行的是蒸餾操作,實驗室進行蒸餾操作時,需要在燒瓶內加入幾粒沸石,防止局部受熱過高,引起暴沸;冷凝管中的冷凝水應從b進入,a流出,使冷凝效果更好。30.甲、乙、丙三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時,甲乙丙三者溶解度的大小關系為 ;(2)時,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比為 ;(3)時,取40克甲的飽和溶液,溫度升高到,則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4)要從甲的飽和溶液中得到物質甲的晶體,除了蒸發溶劑外,我們通常采用 的方法。【答案】 甲=乙>丙 4:5:9 37.5% 冷卻熱飽和【詳解】(1)據圖可以看出,時,甲乙丙三者溶解度的大小關系為:甲=乙>丙。(2)t3℃時,甲物質的溶解度是80g,所以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之比為80g:100g:180g=4:5:9。(3)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所以對40克甲的飽和溶液升溫,溶液從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但是溶質和溶劑的質量不變,所以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根據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可得溶質質量分數=。(4)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溶解度變化較大,還可以才去冷卻熱飽和的方法進行結晶。31.根據如表回答問題。溫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鈉 35.7 36.0 36.6 37.3 38.4 39.8硝酸鉀 13.3 31.6 63.9 110 169 246(1)40℃時,氯化鈉固體的溶解度是 g。(2)60℃時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鉀固體,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飽和”或“不飽和”)。(3)將上述(2)中溶液降溫到20℃時,析出的晶體質量是 g。(4)工業上將硝酸鉀和氯化鈉的熱混合溶液(兩者均已達到飽和)冷卻至室溫,析出晶體。①析出的晶體中主要物質是 ;②關于剩余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A.只含氯化鈉,不含硝酸鉀,且氯化鈉達到飽和B.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只有氯化鈉達到飽和C.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兩者都達到飽和D.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只有硝酸鉀達到飽和(5)20℃時,將20克氯化鈉溶解在80克水中,應至少蒸發 克(精確到0.1g)才能配成飽和溶液。蒸發時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答案】 36.6 不飽和 68.4 硝酸鉀 C 24.4 加快蒸發速度,防止液體局部過熱而使液滴飛濺【分析】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大。【詳解】(1)由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40℃時,氯化鈉固體的溶解度是36.6g。(2)60℃硝酸鉀的溶解度110g,60℃時在100g水中加入110g硝酸鉀固體達到飽和,所以60℃時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鉀固體,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不飽和溶液。(3)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31.6g,所以將60℃時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鉀溶液降溫到20℃時,析出的晶體質量為。(4)①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大,所以工業上將硝酸鉀和氯化鈉的熱混合溶液(兩者均已達到飽和)冷卻至室溫,析出晶體的主要物質是硝酸鉀。②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大,將硝酸鉀和氯化鈉的熱混合溶液(兩者均已達到飽和)冷卻至室溫,析出晶體的主要物質是硝酸鉀,則剩余溶液含有氯化鈉,又含有硝酸鉀,且兩者都達到飽和,故選C。(5)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20℃時,設恰好溶解20g氯化鈉,需要水的質量為x,,x≈55.6g,將20克氯化鈉溶解在80克水中,應至少蒸發80g-55.6g=24.4g水,才能配成飽和溶液。蒸發時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蒸發速度,防止液體局部過熱而使液滴飛濺。32.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1)若t1=20℃,則A物質的溶解性為 (易溶、可溶、微溶、難溶)。(2)將t2℃時C物質的飽和溶液如何變成不飽和溶液? (寫出一種方法即可)(3)t3℃時,欲用1000克水分別配制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則所加溶質的質量從大到小為 。(4)A物質中含有少量B物質,可用 方法提純。【答案】 易溶 增加溶劑 A>B>C 降溫結晶【分析】根據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可以:①查出某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從而確定物質的溶解性,②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從而判斷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大小,③判斷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通過降溫結晶還是蒸發結晶的方法達到提純物質的目的。【詳解】(1)若t1=20℃,A物質的溶解度是30g,所以A物質的溶解性為易溶;(2)將t2℃時C物質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劑;(3)t3℃時,A物質的溶解度最大,B物質的溶解度次之,C物質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欲用1000克水分別配制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所加溶質的質量從大到小為:A>B>C;(4)A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所以A物質中含有少量B物質,可用降溫結晶方法提純。【點睛】本題難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體的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及根據固體的溶解度曲線來解決相關的問題,從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3.海水是種寶貴資源。 ①“海水曬鹽”所采用的方法是 。A.冷卻結晶 B.蒸發結晶 C.過濾②海上航行缺乏飲用水時可用蒸餾法獲得淡水。用該裝置將2000g含氯化鈉3%的海水暴曬4小時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4%,收集到的飲用水為 g。③海水中的硼酸可用于玻璃工業,下表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數據。溫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100g水) 3 5 9 15 23Ⅰ.由表可知,硼酸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減小”或“不變”)。Ⅱ.60℃時,100g硼酸飽和溶液中含有硼酸 g。Ⅲ.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探究“溫度”及“固體溶質的形態”對溶解速率的影響。a.上述三個燒杯中,所得溶液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b.若要達到實驗目的,需改變實驗①中的一個條件是A.將20℃的水改為80℃ B.將水的體積改為50mL C.將粉末狀固體改為塊狀【答案】 B 500 增大 13 ②= ③>① B【詳解】①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很小,因此使用冷卻結晶的方法制鹽不但設備投入大,而且產量不高,因此“海水曬鹽”所采用的方法是蒸發結晶,故選B;②設質量分數為4%的海水質量為x,,x=1500g;那么收集到飲用水的質量為;③I.由表可知,硼酸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大。II.設60℃時100硼酸溶液中含有硼酸質量為xx=13gIII.當溶質的質量相同時,溶劑的質量越小,溶液的溶度越大;②和③中溶劑水的體積相同,即質量相同,且溶質硼酸的質量相同,那么它們的濃度相同;①和②中溶質硼酸質量相同,但是①中溶劑水的質量大,那么它的濃度小;因此溶液濃度大小的關系是:②= ③>①;實驗探究“溫度”和“溶質形態”對溶解速率的影響,那么其它因素都要保持相同,②和③中水的體積相同,唯獨①中水的體積不同,因此需要改變①中的條件是:將水的體積改為50mL。3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離技術。如圖所示,對淡化膜右側加壓,水分子可以透過淡化膜進入左側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種離子不能通過淡化膜,從而得到淡水。對加壓后右側海水成分變化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填入下列空格。(1)溶質的質量 (填“變大”、“變小”、“不變”,下同);(2)溶劑的質量 ;溶液的質量 ;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不變;變小;變小;變大。【詳解】由水分子可以透過淡化膜進入左側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種離子不能通過淡化膜,可推出右側海水中溶質不變,溶劑減少,又因為溶液由溶質和溶劑兩部分組成,所以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故溶液質量減少,因為溶質不變,溶液質量減少,所以溶質質量分數增加。故答案為不變;變小;變小;變大。35.分析處理圖表中的信息是學習科學的一種基本技能。如表是氯化鈉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根據此表回答:溫度/℃ 10 20 30 40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1)在20℃時,A、B兩個燒杯裝了100克水,分別取30克和40克氯化鈉溶于燒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圖所示,則一定是飽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圖B中所得溶液的質量是 克。(2)若要從氯化鈉溶液中結晶獲得氯化鈉晶體,應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 B 136 蒸發溶劑【詳解】(1)根據題意可得,20攝氏度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克,即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克的氯化鈉,分別將30克和40克的氯化鈉溶于A、B兩個燒杯中,所以B會形成飽和溶液;此時溶液的質量是100克水和36克的氯化鈉的質量之和,即圖B中所得溶液的質量是136克。故填:B;136。(2)由表中數據可得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降低溫度不會大量析出氯化鈉晶體,所以如果要從氯化鈉溶液中結晶獲得氯化鈉晶體,應該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故填:蒸發溶劑。36.小明同學得到了如下關于A、B的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表: 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A 35 35.5 36 36.5 37B 6 10 18 36.5 50(1)若將B物質從溶液中結晶析出,宜采用的方法是: 。 (2)10℃,將10克B物質加入90克水中時,溶質質量分數 (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答案】 降溫結晶 9.1%【詳解】(1)由A、B的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表,B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較大,一般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降低熱飽和溶液的溫度,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的溶質就會呈晶體析出。(2)10℃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10g,則在該溫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B物質。將10克B物質加入90克水中時,B物質無法完全溶解,所形成的溶液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其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上:1.6物質的分離專題講義(原卷).docx 八上:1.6物質的分離專題講義(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