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1.比較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了解其特點和發展趨勢。2.以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觀點為指導,分析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影響及其時代價值。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制度(1)漢朝之前的選官制度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血緣)春秋戰國時期 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為爭霸圖強,紛紛鼓勵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舉薦制、軍功爵制)秦統一后 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2)漢朝的察舉制確立時間 漢武帝時期內容 ①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②察舉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評價 察舉制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①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②開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③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作用: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2.官員考核制度(1)秦漢時期: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每年縣、侯國把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匯集到郡國,制成計簿,中央御史審核),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都流于形式。3.監察制度(1)中央: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地方: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西漢中期以后,刺史的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監察工作,還承擔地方的軍事行政職責。這一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員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這時候的刺史相當于現在的省長兼軍區司令,儼然就是封疆大吏,甚至到了東漢末年,成為一方諸侯,嚴重威脅漢朝中央政府的統治。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1)背景①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②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2)措施①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和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②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發展: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鎖院、糊名謄錄)2.官吏考核制度隋唐 負責部門 尚書省吏部方式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3.官員監察制度(1)隋唐時期①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②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2)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州設通判監察知州)。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的區別(1)從對象上看:前者是君對臣、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后者是臣對君的監督。(2)從所處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機構、制度越來越完善,地位越來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來越小,直至被取消。出現這種區別的關鍵在于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其他機構和制度都是為加強皇權服務的。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制度(1)元朝的官員選拔制度①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②恢復科舉制背景 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不斷提高恢復時間 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評價 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2)明清時期的科舉制①形式: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②內容: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③程序: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會試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考中者分別稱“舉人”“貢士”“進士”。2.官員考核制度(1)明朝:考核有考滿(官員任現職滿3年稱“初考”,6年稱“再考”,9年稱“通考”。)和考察(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2)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京官)和大計(外省官)。3.官員監察制度(1)元朝: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奏折),但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深化認知]1.漢代察舉制的影響(1)進步性①采用選拔與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為被舉薦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臺,使真正的人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②科目多,涵蓋了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選拔的范圍也較廣,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較多晉身仕途的機會。③創立初期,對舉薦者和被舉薦者均有賞罰,減少了濫竽充數的情況。(2)局限性①察舉制廣泛推行,地方鄉閭因此有了評議之風,“清議”名士好品評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此風氣留給了后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②在其后期,弊端日益顯現。到東漢中后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依據門第而不是學問、品行選官,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的行為屢有發生。2.科舉制的影響積極影響 社會整合功能 打破了歷史上的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展 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鞏固國家統一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推動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消極影響 重才輕品 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了對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禁錮思想 強化了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3.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1)皇帝握有最高監察權。在專制制度下,最高監察權歸于皇帝,整個監察過程,從糾參到議復,從核實到復劾都必須請旨進行,最后由皇帝裁決。監察效果有賴于皇帝的賢明,監察官有賴于皇帝的保護。(2)監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自魏晉御史臺脫離少府后,中央監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組成獨立的監察機關。地方監察機構和監察機關一般也不隸屬于地方衙門。這種監察體制有利于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監察權,排除同級或上級行政長官的干擾。(3)重視監察官的選任。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注重監察官的遴選。既要求監察官有剛正不阿的品質,又要求監察官有豐富的為官經驗和優異的治績,還要求監察官有較高的文化素質。(4)憑實績黜陟,嚴格考核監察官。中國封建統治者根據實績對監察官進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這樣就可以促使監察官盡職盡責、積極上進,減少察與不察一個樣的虛監現象。4.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朝代 制度 途徑 標準西周 世官制 世襲(世卿世祿) 血緣春秋戰國 薦舉功勞制 舉薦、通過戰爭獲得軍功 才能、軍功秦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 明習法律兩漢 察舉制 先考察后推舉,分常科和特科 品德、才能魏晉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只看家世)隋唐 科舉制 分科考試,分為制舉和常舉 考試成績(才能)兩宋 科舉制 “取士不問家世” 才能元 蒙古傳統和科舉制 世襲、軍功、科舉比例小 血緣、軍功、才學明清 科舉制 從學校參加科舉,分三級考試 才能5.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制度朝代 考核制度或歸屬部門 時間 對象 結果秦漢 上計制 每年歲末 地方行政長官 賞罰依據隋唐兩宋 尚書省吏部 每年 九品以上官員 升降依據明 考滿 3年、6年、9年 任職期滿的官員 分三等,是決定官員升降的依據考察 3年 外地官員 查處官員貪、酷和作為6年 京官清 京察 3年 京官 官員獎懲的依據大計 外省官6.中國古代官員的監察制度朝代 中央 地方秦 御史大夫 監御史漢 御史大夫 十三州部(刺史)隋唐 御史臺(御史大夫) 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察區,派監察官巡回監察兩宋 御史臺、臺諫合一 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四監司)、通判元 御史臺 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 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御史巡按各省清 都察院(科道合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