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知識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知識提綱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
  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 1.掌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認識中國法治建設與時俱進的特點。2.運用史料分析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感悟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質,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
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1.新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20世紀50年代)
性質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表現 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相關法律
意義 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區別
2.破壞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3.重建與完善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
(1)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
(2)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4.全面依法治國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2010年)
(1)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3)到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時期(中共十八大以來)
(1)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
(2)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4)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5)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
(6)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法制和法治“法制”和“法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時期法制建設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指制定和完善法律體系,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等。而“法治”指的是按照法律規定來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應。新時期的法制建設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依法治國還在進一步完善中。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
背景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困難局面,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譜寫了無數重整山河的壯麗詩篇,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
代表 全國勞動模范孟泰、時傳祥,“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
影響 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
雷鋒精神的當代價值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供精神動力;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提供道德支持;為構建核心價值體系提供倫理基礎;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提供價值源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思想資源。
2.改革開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設
(1)背景
①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②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2)表現
①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
②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④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形成 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b.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c.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實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楊善洲、黃大年等一大批熱愛祖國、奉獻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全國道德模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助讀資料·再思辨]
1.閱讀教材P56“思考點”
史料 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
[思考] 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
點評: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原則、理論和方法。從法制到法治,是我們黨依法治國理念和方式的新飛躍。這樣修改有利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認知]
1.正確認識依法治國方略
(1)含義: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2)本質: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
(3)目的: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4)必要性
①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保證。②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④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5)意義
①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②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③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④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3)“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盘山县| 清徐县| 谷城县| 安乡县| 环江| 锡林浩特市| 西藏| 汽车| 比如县| 曲周县| 贞丰县| 黄山市| 黔南| 江津市| 四会市| 朝阳市| 修水县| 鸡东县| 佛山市| 石嘴山市| 建昌县| 闵行区| 滁州市| 团风县| 绥江县| 旬邑县| 桂东县| 南阳市| 五常市| 定襄县| 繁峙县| 盈江县| 迁西县| 建始县| 高尔夫| 怀化市| 谢通门县| 太湖县| 政和县|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