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 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 1.通過相關史料分析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進一步明確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等基本國情。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民族和國家的意義。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建立背景(1)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2)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3)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4)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建立過程(1)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3)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新中國成立后,它成為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4)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5)1954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2)發展歷程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實施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90年提出“三個離不開” ①內容: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②意義: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 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重大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民族工作主題①提出: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②意義: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意義 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②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助讀資料·再思辨]1.讀教材P75“史料閱讀”史料 第二條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思考] 史料中反映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什么特點?點評: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2.讀教材P75“學思之窗”史料 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充分尊重和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和需要,根據全國發展的整體布局和總體要求,將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擺到突出的戰略位置。為加快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中國政府于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國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以及120個自治縣(旗)中的83個自治縣(旗)被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還有3個自治州參照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2005年2月)[思考] 結合史料,闡述國家大力支持和幫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關舉措。點評:原因: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幫扶是實現民族平等的客觀需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是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一貫方針。舉措: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經濟優惠政策;實施西部大開發。主題(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義 [論從史出]材料一 漢朝對周邊民族的統治,設置與內地不同的邊郡,以當地民族習慣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當地民族的首領為王、侯、郡長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領袖“示之以禮”。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州縣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當地統治機構或“華官參加”,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編自孫懿《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材料二 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在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上,要“既利于國家統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關系問題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摘編自宋月紅《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色與功能》[探究]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義。[提示] 背景:漢唐以來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前已有民族區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穩定;少數民族以聚居為主。意義: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可有效加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深化認知]全面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即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2)我國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據①基本依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我國的國情。②直接依據: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3)實現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徑:要實現民族平等,需要加強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心理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語言等。(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體現了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②民族區域自治既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又保證了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鞏固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大團結。主題(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論從史出]材料一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修正案。……對于一貫積極主張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利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能夠在基本法中鮮明地提出民族區域自治要對內實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權利上的平等、對外加入全國統一的經濟體系和市場,并且提出促使少數民族吸收國家主流文化的主張,不啻為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摘編自王柯《國民國家與民族問題——關于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問題的歷史思考》[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我國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意義。[提示] 經濟上,有利于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文化上,有利于加強對多元一體文化的認同。材料二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要持續開展好“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把民族團結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環節各方面,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高度重視民族團結的原因。[提示] 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搞好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保持邊疆穩定,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深化認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1)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指導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地位不動搖,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堅守。(2)保障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和祖國統一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取向。(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石。(4)堅定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綱領和方向指南。(5)堅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保障。(6)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