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 了解當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與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增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以時空觀念為指導,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事業在不同時期取得的成就。3.認識新時期我國自信、負責、友善、包容的大國新形象,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針的確立(1)背景:新中國的成立,為結束百余年來舊中國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創造了前提。(2)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是新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一邊倒 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使新中國不致處于孤立地位(3)意義: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2.外交成就(1)新中國成立之初①首先與蘇聯建交,接著與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等國建交。②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③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④1956年又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2)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國對亞非拉爭取民族解放的國家和地區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②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3)20世紀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日正式建交。④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中國恢復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是多種力量影響的結果(1)中國綜合國力上升,國際地位逐漸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內作用的加強,改變了聯合國被少數大國操縱的局面。(3)美國霸權地位的相對衰落。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外交政策調整①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②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2)外交成就①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②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2.世紀之交(1)外交政策: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2)外交成就①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②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建立。③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3.進入21世紀(1)外交政策: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2)外交成就①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②把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于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③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④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對外關系的原則(1)根本原則:獨立自主。(2)根本出發點:國家利益。(3)宗旨: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4)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基本立足點: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外交思想(1)依據①世界:世界發展大勢,全球化趨勢深化,來自外部環境挑戰嚴峻。②中國:進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2)思想: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2.外交成就(1)中共十八大以來的成就①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②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③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④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共十九大以來外交成就①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③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④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所謂親,就是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所謂誠,就是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所謂惠,就是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讓周邊國家得益于中國發展,使中國也從和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所謂容,就是倡導包容的思想,強調亞太之間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助讀資料·再思辨]1.讀教材P80“史料閱讀”史料 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F在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們的物質基礎、物質力量強大起來,起的作用就會更大。——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思考] 鄧小平的講話說明了什么?思考和平發展與堅定維護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點評:說明:國家綜合國力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關系: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繁榮,是中國人民對世界作出的突出貢獻。2.讀教材P82“學思之窗”史料 [思考] 據圖表信息,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點評:中國綜合國力上升,國際地位的提高;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題(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論從史出]材料一 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是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精神……——周恩來《新中國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獨立自主”與“一邊倒”政策是否矛盾并說明理由。[提示] 不矛盾。理由:“一邊倒”政策是以“獨立自主”為前提的,它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并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是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材料二 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已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重要準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國際關系健康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唐家璇[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提示] 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國際上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國際關系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化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平等性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革命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政策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革命性結盟性 “一邊倒”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過渡性 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就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主題(二) 改革開放后外交政策的調整[論從史出]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外交政策與理念也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與國內改革的深入進行了調整?;仡櫢母镩_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歷史,我們更要做到明確底線,堅守原則;塑造形象,擔當責任;頂層設計,落到實處;與時俱進,務實調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我們更需要對過去的中國外交政策與理念調整進行全面的梳理并加以把握,這對于外交戰略的總體把握以及中國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沈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政策與理念調整的歷程與啟示》[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外交調整的核心是什么。[提示] 外交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材料二 二十一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改革開放經歷了三十六個年頭,國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穩步提升,已然成為地區性大國。然而一個國家如果是過于落后或者是超級強大,都不會面臨太多的外部阻撓,只有處于相對強大并走向超強時才會被別國強力壓制。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更加劇了各國競爭,因此我國面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復雜的外部環境。如何處理好與各國特別是主要西方大國之間的關系,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就尤為重要和迫切。——高旋《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及展望》[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進入21世紀后為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采取的外交舉措。[提示] 積極發展睦鄰友好;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和地區性國際組織活動;拓展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與世界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創新合作機制,倡導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深化認知]新時期中國的外交特點(1)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主張不訴諸武力,不干涉他國內政,反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其他國家。(3)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4)中國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5)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繁榮。主題(三) 習近平外交思想創新及其意義[論從史出]材料一 既要把握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的大勢,又要重視大國關系深入調整的態勢。既要把握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大勢,又要重視世界經濟格局深刻演變的動向。既要把握國際環境總體穩定的大勢,又要重視國際安全挑戰錯綜復雜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勢,又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新華網《習近平外交思想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創新局面》(2018年)[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習近平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提示] 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推進,經濟全球化趨勢持續發展,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部國際環境挑戰嚴峻。國內: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進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材料二 現如今,雖然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但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之前,人類仍然沒有完全打破資本邏輯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陳舊桎梏?!c過去兩百年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資本化有所不同,新時代全球化意味著彼此之間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開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人類的普遍交往呈現出“零距離”“零時空”的態勢。——摘編自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考》[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習近平提出了怎樣的外交思想。[提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化認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1)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2)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3)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4)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5)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