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1.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2.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文獻史料分析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趨勢和特點,理解封建經濟的發展推動賦役制度不斷變革。2.結合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史實,認識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危害,提升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3.立足于史料實證,認識個人所得稅征收的過程,理解個人所得稅征收的積極意義。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1)田賦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②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2)人頭稅:口賦和算賦口賦 算賦秦朝 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即人頭稅 —漢朝 不分男女,7~14歲每人每年繳口賦20錢,漢武帝以后加征3錢 15~56歲每人每年出算賦120錢,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3)財產稅: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4)徭役種類 役齡 役期 任務更卒 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 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 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正卒 一般是兩年 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戍卒 一般是一年 到邊塞屯戍2.隋唐時期(1)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2)唐朝時間 制度 內容唐朝前期 租庸調制 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唐朝中期 兩稅法 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3.宋元時期(1)宋朝①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②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2)元朝①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②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4.明清時期明朝前期 ①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②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明朝后期(一條鞭法) ①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岀一部分統一雇人。③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清朝前期(攤丁入畝) ①過程: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②意義: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 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異同(1)同:都收取銀兩,即貨幣地租,推動商品經濟發展;都以土地為主要的收稅依據,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都因商品經濟發展使國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都增加了國家收入,緩和了社會矛盾。(2)異:前者人丁數和稅額不固定,后者固定;前者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后者完全按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含義: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2)出現及早期形態出現 西周時期,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類型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演變 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地位 隨著國內關稅的逐漸衰亡,國境關稅在近代中國的重要性日趨凸顯(3)關稅自主權的喪失①起始: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②協定關稅:《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此后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③海關管理: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4)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斗爭提出 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過程 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②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國民政府首先與美國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③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定》。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5)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稅制度①全國關稅制度的統一: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②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5年 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2.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1)含義: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2)演變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②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③新中國成立以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④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⑤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新時期個人所得稅實施的意義(1)有利于調節收入,緩解社會分配的不平衡。(2)減輕了廣大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3)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國家穩定,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4)推動稅收事業朝規范化、法制化方向發展。(5)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助讀資料·再思辨]1.讀教材P93“史料閱讀”史料 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舊唐書·食貨志上》[思考] 唐朝租庸調制征稅的主要標準是什么?“庸”的實行有何意義?點評:標準:以丁為本。意義:“庸”的實施,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安定人們的生活。2.讀教材P96“史料閱讀”史料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2018年8月31日修正)[思考] 我國實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背景是什么?其實施有何積極作用?點評: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積極作用:調節個人收入;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穩定。主題(一) 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論從史出]材料一 民年七歲至十四出口賦錢,人二十三。二十錢以食天子,其三錢者,武帝加口錢以補車騎馬。——《漢書》卷七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漢書》卷一[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賦稅制度有何特點。[提示] 以人丁為主的人頭稅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材料二 田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其利一;民間無包賠之苦,其利二;編審之年,照例造冊,無須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無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清乾隆年間《嘉興府志》[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攤丁入畝,征收統一的地丁銀有何積極意義。[提示] 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社會矛盾;簡化了征收手續,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取消人頭稅,促進了戶籍制度和國家管理體制改革;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深化認知]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以唐朝兩稅法為標志。(2)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以明朝一條鞭法為標志。(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成為基本定時,以唐朝兩稅法為標志。(4)農民由必須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漢朝征收的更賦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代役稅。(5)稅種由繁多到逐漸減少,以明朝一條鞭法為標志。(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對商品征收重稅。主題(二) 近代中國關稅制度的演變[論從史出]材料 在協定關稅下,晚清中國稅率維持在5%的水平。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嘗試提高關稅,均未取得實質進展。1928年6月,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關稅自主是其主要內容之一。鑒于形勢,美國率先與中國簽訂了新的《中美關稅條約》。隨后英、法也與中國達成新的關稅條約。到1936年,中國平均進口稅率提高到31.2%,最高稅率達80%。此外,政府還降低出口稅率,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抑制了外貨傾銷。雖然海關總稅務司仍然由英人擔任,但一些口岸稅務司開始由中國人負責,稅款也開始由中國中央銀行儲存保管。——摘編自孫健《中國經濟通史·中卷(1840~1949年)》[探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南京國民政府發動關稅自主運動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發動關稅自主運動的影響。[提示] (1)背景:中國長期無關稅自主權,關稅稅率低;歷屆政府爭取提高關稅的努力受挫;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國家實現形式上的統一;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改訂新約”運動;民族工業發展蕭條。(2)積極影響:關稅稅率提高,增加了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族工業,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收回了部分主權,是近代外交的重大突破;為日后的長期抗戰作了物質準備。局限性:海關行政管理權依然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未完全取得關稅自主權。[深化認知]近代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歷史考察(1)中國近代關稅問題是與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相始終的。關稅自主權的喪失正是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程的重要標志。(2)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經坎坷,逐漸收回了關稅自主權。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在民眾的推動下,都為收回關稅自主權展開了積極行動。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凡賦役之制……課戶每丁租粟二石。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者錦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大唐六典》材料二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居人之稅,夏秋兩入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新唐書·楊炎傳》(1)歸納材料一中賦稅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指出與該賦稅制度相配套的土地制度。(2)材料二反映的賦稅制度有哪些進步性?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課戶每丁”“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知按丁征稅,交納實物,以庸代役。第二小問,材料一中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制,與該稅制匹配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第(2)問,根據“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可知,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答案:(1)特點:按丁征稅,交納實物,以庸代役(納絹或布代役)。土地制度:均田制。(2)進步性: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5.(2021·江蘇揚州高二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57年,清政府撤銷其他口岸,限定廣州一口通商。當時關稅稅率大體為進口稅率16%,出口稅率4%。1842年,《南京條約》第十條規定,英商交納進口、出口貨稅的標準須與英人“秉公議定則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摘編自胡公啟《晚清中國關稅制度變遷及影響》材料二 爭取關稅自主、收回關稅主權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國家獨立的重要內容。1923年,廣州政府擬收回海關用人管理權,英人因此派兵占領海關,中共中央號召各區及地方同志召集全體緊急會議,籌備聯絡各團體發起劇烈的排斥英貨運動。1924年,惲代英撰文指出:“我們現有的關稅制度,正是國際資本主義征服中國最重要的武器。”鄧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國,必先收回關稅主權。”192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發動和精心組織下,北京30多個團體召開關稅自主國民示威運動大會。——摘編自董振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關稅自主活動》(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清代關稅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關稅自主而進行的努力,并說明其歷史意義。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1757年,清政府撤銷其他口岸,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南京條約》第十條規定,英商交納進口、出口貨稅的標準須與英人‘秉公議定則例’”可得出由自主關稅到協定關稅;根據“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得出晚清海關進口稅率較鴉片戰爭前大幅降低。第二小問,根據所學可從鴉片戰爭前國家主權獨立、閉關政策、鴉片戰爭后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等方面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中共中央號召各區及地方同志召集全體緊急會議,籌備聯絡各團體發起劇烈的排斥英貨運動”“惲代英撰文指出:‘我們現有的關稅制度,正是國際資本主義征服中國最重要的武器’”可得出支持廣州革命政府收回關稅主權、宣傳關稅主權喪失的危害、發動關稅自主運動。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推動革命的進程、加深對國情認識、積累經驗等方面概括。答案:(1)變化:由自主關稅到協定關稅(或關稅自主權逐步喪失);晚清海關進口稅率較鴉片戰爭前大幅降低。原因:鴉片戰爭前國家主權獨立;實行閉關自守,嚴格限制中外貿易尤其是進口貿易。鴉片戰爭后,國家主權遭到破壞(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為了向中國傾銷商品,竭力壓制中國關稅稅率(或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2)努力:支持廣州革命政府收回關稅主權;宣傳關稅主權喪失的危害;發動關稅自主運動。意義:推動了中國近代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為探索近代中國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