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1.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2.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史料探究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中自治傳統長期延續的原因和表現。2.結合工業革命后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以及經濟危機的破壞性,認識社會保障制度對維護經濟體系運轉的重要性。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古代西方的基層治理(1)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村社實行自治,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等。(2)西歐封建社會西歐莊園 ①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②他們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西歐城市 ①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行會或商會,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③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基督教會 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近代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1)背景:隨著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國在繼承地方自治傳統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基層治理的管理。(2)表現英國 1835年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國 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法國 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3)發展①原因: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②措施: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1)主要方式:社區自治。原因 西方各國的基層自治進一步發展,各國政府都認識到,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社區很快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表現 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功能 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作用 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2)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改革①特點: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②作用: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17世紀初 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19世紀80年代 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1935年 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①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②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3)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評價①積極: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②局限: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三大功能(1)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安全網”: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社會保障基金,對勞動者在因年老、疾病、失業、工傷、生育而退出勞動領域或減少勞動收入時,給予經濟補償,降低勞動風險,為勞動者及其家庭編織了一張社會安全網。(2)收入分配的“調節器”:社會保障屬于國家收入的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原則,以縮小社會收入的分配差距。(3)經濟社會運行的“減震器”:特別是在經濟增長出現大的波動時,它通過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來防止出現大規模的對前途失望的群體,從而減少可能引起的社會震蕩。2.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2)過程①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②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3)作用: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1)經濟改革動搖了原有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2)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社會保障體制自身存在缺陷,并在實踐中造成日益嚴重的負面影響。(3)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影響。[助讀資料·再思辨]1.讀教材P104“史料閱讀”史料 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作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審法庭申訴……——[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日知等譯《雅典政制》[思考] 古代雅典城邦公民身份由何單位確定?體現了雅典怎樣的政治體制?點評:單位:村社大會。政治體制:村社自治,民主制度。2.讀教材P105“學思之窗”史料 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和運用最佳方式來達到這些標準,并將提供服務和戰略責任加以區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英國《競爭求質量》白皮書(1991年)[思考]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當今的社區管理模式。點評:社區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新型基層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是民意體現的重要組織形式,它的出現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3.讀教材P108“史料閱讀”史料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加快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規范社保基金管理,發展商業保險。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促進男女平等、婦女全面發展的制度機制。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思考] 分析新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有哪些特點。點評:覆蓋面廣;城鄉統籌;責權明晰;保障適度;可持續、多層次。主題(一) 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論從史出]材料 一般認為,“社區”這個概念出自德國學者滕尼斯1887年的著作《社區與社會》一書。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也早于中國的實踐。歐洲早期的救濟工作就發揮了社區的重要作用。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德國部分城市實施的濟貧改革,其要點就是“將城市劃分為若干社區,結合社區中教育、衛生、福利及宗教組織”的力量;19世紀末,英國和美國發起社區睦鄰組織運動,旨在通過社會組織的參與,整合社區內外資源,激發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協助社區內的弱勢群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聯合國借由“社區發展計劃”來推動社區發展,借以推動基層社會改造。——摘編自吳曉林等《“社區復興運動”以來國外社區治理研究的理論考察》[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方社會“社區治理”的特點。[提示] 從社會救濟入手;將社會福利與社區治理相結合;自上而下推行;帶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建設政府與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深化認知]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背景 基層治理與歷史文化傳統有關;體現了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推動因素 各國人民、政府和聯合國(國際組織)在實現基層治理方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歷程 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實質 基層治理以基層自治為主要特點,自主權逐漸擴大方式 各國基層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區逐漸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發展方向 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市場化等方向發展影響 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主題(二)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論從史出]材料一 1933年,在羅斯福的倡議下,國會通過了聯邦緊急救濟法案,撥款5億美元補助各州進行勞動救濟和失業救濟。1935年通過的社會保障法是第一個由聯邦政府承擔義務的、以解決老年和失業問題為主體的社會保障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聯邦政府舉辦的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很快。——摘編自陳寶森《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里根》[探究1] 根據材料一,指出羅斯福政府為發展社會保障采取的做法。[提示] 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案;政府撥款,發放救濟金;通過社會保障法。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并實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各國廉租房建設的資金主要是政府的財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國政府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對資金運營、住房建設進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國、日本等國家則采取政府提供優惠貸款,實行貸款利息補貼的辦法,支持非營利機構發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補貼方面,美國一方面直接對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補貼。——摘編自陳小春、楊鵬《廉租房制度的國際比較》[探究2] 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西方國家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提示] 一方面使窮人(低收入家庭)受惠不少,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鞏固資本主義統治;另一方面也使財政不堪重負,不利于調動勞動積極性。[深化認知]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強制性 強制性是指社會保險是通過立法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障的內容和實施都是通過法律進行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因為社會保險是面對整體社會成員,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所有企業和社會成員都必須參加福利性 福利性是指社會保險的性質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實施社會保險是為了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以維系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從而保障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社會公平性 公平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社會保險中不存在任何特殊階層,同等條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險基金的過程中和在使用的過程中,個人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并不嚴格對等,從而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平基本保障性 社會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為社會保險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們的收入穩定、生活安定,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互濟性 社會保險通過法律的形式向全社會有繳納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社會保費建立社會保障基金,并在全社會統一用于濟助被保障對象,同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可以從統一基金中相互調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