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二講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近代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本節重點獨立戰爭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本節難點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現形式及其作用知識概要一 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1. 背景:獨立戰爭前,英國等歐洲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2. 特征: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表現:使用的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英國文化居于主導地位。3. 形成:(1)獨立戰爭前,“美利堅人”已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2)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文化的形成。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利堅民族的正式誕生。(3)1787年聯邦憲法,北美大陸建立聯邦制共和國。4. 內容:(1)進步性: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權,權力制衡原則。自由女神像成為重要文化符號。(2)局限性:發展種植園經濟和保留奴隸制。二 拉丁美洲文化1. 背景:(1)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拉丁美洲。(2)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非常普遍,形成“混血社會”。2. 特征: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亡,西、葡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文化符號之一。偏遠內陸地區,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得以保留。3. 形成:拉美獨立運動中,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西屬拉美獨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國。4. 評價 (1)積極性: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2)局限性: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戰后形成了考迪羅獨裁權力。三 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1) 1805—1815年,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大西洋沿岸到波蘭,波羅的海到地中海。(2)法軍在所到地區,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但其壓迫與掠奪,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3)在抗法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 俄國,“十二月黨人”于1825年12月發動武裝起義,很快失敗,但是傳播了民主、自由、革命的主張。3. 波蘭,1830年11月,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反對俄國的起義,激發了民族解放斗爭。4. 德國,(1)普魯士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2)1848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四 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 歐洲國家向被侵略地區輸出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進行文化侵略。但同時也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帶到被侵略地區,激發了這些地區的民族民主意識。2. 中國,(1)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魏源著有《海國圖志》,鄭觀應于1894年完成著作《盛世危言》。(2)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3. 印度,(1)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印度上層精英反抗英國統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2)印度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表現: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主要宗教,基督教沒有全面流行,種姓制度仍有重要影響。4. 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仍然是主要宗教,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