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三講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現代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本節重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本節難點戰爭影響文化碰撞、交流與發展的表現知識概要一 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 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已經有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2)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傳播到歐洲和西亞北非各地。(3)戰爭后期,四大帝國解體,誕生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一戰后期,解體的四大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2. 表現:英國將印度土兵,法國將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戰場。同時也在殖民地傳播了民族自決的原則,成為指導民族獨立斗爭的武器。3. 事例:(1)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失敗,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收馬列主義,成為中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2)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共產黨,成為越南第一個共產黨人,轉向領導民族解放斗爭。(3)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0—1922年)持續開展。(4)在非洲,埃及爆發華夫脫運動;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現民族民主運動。3. 作用:殖民主義勢力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二 二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 背景:(1)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要求。(2)二戰后,亞非拉地區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廣泛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漲。2. 表現:(1)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回臺灣。(2)印度獨立,印巴分治;英帝國迅速解體。(3)1962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3. 歷史意義: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徹底終結 (最終瓦解的標志: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三 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藝復興1. 概述: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2. 印度,(1)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基本價值取向。(2)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宗教與政治分離,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3)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種姓因素影響較深。3. 新加坡、韓國既發揚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4. 現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表現:(1)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2)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3)古埃及留下的名勝古跡,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有很大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