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五講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課標要求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本節重點《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及內容本節難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知識概要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 文化遺產受到威脅,原因有二:(1)年久腐變,自然的破壞,如以下事例:開封古城,由于黃河的泛濫,已被掩埋在地下;現在的開封城,建于 1843 年。79 年,古羅馬龐貝城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自然危害)(2)人為的破壞:如北京圓明園,1860 年為英法聯軍焚毀(戰爭破環);當今城市擴建的拆除。2. 古代對文物的保護 從收藏藝術珍品開始歐洲各國盛行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中國歷代皇帝重視收藏珍貴器物、字畫;還發展出金石學,專門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與著錄。3. 現代,通過國家立法保護文物(1)1834年,希臘制定了保護古跡的法律。(2)20世紀60—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及其環境的高潮。(3)1964年5月,通過《威尼斯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4. 近現代中國對文物古跡的保護(1)開始: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設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并于1930年公布了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3)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中國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4)1982年,通過并實施《文物保護法》,是第一部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二 《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1. 通過:197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7 大,巴黎召開2. 內容:(1)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國際社會負有保護責任;(2)將部分遺產列入名錄,加以重點保護;(3)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4)設立世界遺產中心。3. 非物質文化遺產(1)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概念。(2)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2大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歷史作用: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4. 中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兩加入、兩通過”(1)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開始申報工作。1987 年,我國擁有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六項遺產: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莫高窟、泰山。(2)2004年8月,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昆曲、古琴等。(3)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16字方針,確保兩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確保其真實性與完整性)。(4)2011年,我國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三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 古代文明的遺跡,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與阿布辛拜勒神廟,希臘的雅典衛城,古羅馬城等。2. 近代的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之城。3.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址,包括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布達拉宮、明清故宮、頤和園、明十三陵、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等。5. 截止 2019年7月,我國已有 55項世界遺產,與意大利并列居世界第一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