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一講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古代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本節重點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本節難點元朝中歐交流的成就和局限性知識概要一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 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區。2. 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3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3. 希臘化時代,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前30年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的大約300年的時期。4. 希臘化的表現:(1)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歐洲文化起源)為主導,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亞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國)。(2)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4. 希臘化的影響: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研究與傳播。(1)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中心。(2)托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城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3)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的發展。表現:a. 卡利馬庫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b. 歐幾里德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c. 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等定律。d. 埃拉托斯提尼精確地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e. 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4)西亞、北非的文化在希臘化世界保持了長期的影響,甚至存在至今。二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三次西征 1.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親征,1218—1225年(1)起因:花剌子模國扣押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2)結果:滅掉花剌子模國,打到黑海北岸。2.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又稱長子西征或拔都西征概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一帶。3. 第三次西征,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概況:以西亞、中東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滅亡阿拉伯帝國四大帝國 4. 形成了四個相對獨立的政權: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三大影響 5. 嚴重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6. 推動了東西方的相互了解。事例如下:(1)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從法國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2)馬可 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在元朝留居17年,留有《馬可 波羅行紀》。(3)畏兀兒人列班 掃馬經過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到達英法等國。7. 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徒。(1)由東向西遷移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2)大批移民自西向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3)使歐亞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